拍照不會擺pose?藝術作品教你凹造型

2019-10-10     芭莎藝術

古斯塔夫·庫爾貝《Portrait of Jo》,布面油畫,1886年

現代許多人在自拍時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完美角度,但在面對他人的鏡頭時卻變得不知所措。不知該如何擺造型,只能傻傻地站在那裡?其實,藝術家早就在畫作中給出了凹造型秘籍。

巧妙運用小道具

日常拍照最忌諱的問題之一就是「正襟危坐」,這種姿勢怎麼看都會給人一種證件照的既視感。藝術家在肖像畫中大多以書作為道具,巧妙化解尷尬。

伊凡·克拉姆斯柯依《Portrait of a Woman》,布面油畫,75.5×99cm,1883年

在藝術家伊凡·克拉姆斯柯依(Ivan Nikolaevich Kramskoy)的作品中,畫中人物的坐姿看似隨意,實際卻是我們學習的模板。這些人大多專注於手中的書籍且坐姿挺拔,在不經意中給人以精緻感。

伊凡·克拉姆斯柯依《Protrait of woman》,布面油畫,1863年

伊凡·克拉姆斯柯依《sophia kramskaya reading》,布面油畫,1863年

而在藝術家約翰·拉沃里(John Lavery)創作的《Miss Auras》中,畫中少女的嘴角還帶有一絲笑意。相比於其他全神貫注閱讀的人來說,這份不經意露出的微笑讓她更多了一份自信與可愛。

約翰·拉沃里《Miss Auras》,布面油畫,1990

另外,很多人在讀書時都會有托腮的習慣,但在拍照中,這樣的造型卻要格外注意。過度托腮會使面部變形,畫作還能由藝術家稍加美化,但照片卻很難靠修圖手段還原變形的面部。為了拍出滿意的照片,還是克制這類動作為妙。

Guy Oriando Rose《Marguerite》,布面油畫,1918年

關注「時尚芭莎藝術」官方微博

更多精彩藝術內容,絕不容錯過!

在現代生活中,手機是我們觸手可得的最佳道具。當然和手機比起來,書籍更多了一份知性的氣息,如果身邊恰好有雜誌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古歐洲的貴婦喜歡用扇子遮臉來襯托自己精緻的五官,用較大的道具在拍照時適當遮臉也能取得相同效果。

朱·約瑟夫·勒費弗爾《japonaise》,布面油畫,90.2×130.8cm,1882年

相對而言,全身照比半身照更難掌握。很多人在拍全身照時會手足無措,一不小心就變成了立正姿勢。最後呈現的照片效果也大多死板且缺乏活力。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louise,comtesse othemin d'haussonville》,布面油畫,131.8×92cm,1845年

在藝術家的畫作中,傘和花束成為了解決這份尷尬感的最佳道具。配合照片風格選擇不同道具能使人物主體更加突出,在細節處體現個人品位。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筆下的女人常會手持一把陽傘,但同一把傘在不同的狀態下卻能體現人物不同的心情。

克勞德·莫奈《Woman with a Parasol - Madame Monet and Her Son》,布面油畫,100×81cm,1875年

克勞德·莫奈《The Stroller》,布面油畫,100.6×70.5cm,1887年

帽子也是經常出現在畫作中的配飾,不同服飾搭配不同帽子是當時貴族、皇室的社交禮節。因此,出現在畫作中的貴婦人也經常會佩戴一頂寬帽檐禮帽。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拍照時被提醒要摘帽子的問題,它往往會影響人物面部光效。在畫作中,這種問題的對比效果顯得格外突出。

左:彼得·保羅·魯本斯《Portrait of Susanne Fourment》,木板油畫,55×79cm,1625年,右:倫勃朗·梵·萊茵《saskia laughing》,木板油畫,44.5×53.5cm,1633年。相比之下,右邊畫作中的人物由於帽子遮擋住了面部光線,表情顯得格外怪異。

越不日常越好!

古歐洲時,人們大多強調身體曲線,為了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畫中人物也大多選擇側身站立並微微低頭。這種做法不僅能突出人物線條,使五官更加立體,微微低頭還有瘦臉的效果。

倫勃朗·梵·萊茵《saskia as flora》,布面油畫,101×125cm,1634年

很多明星在照片中也會採用這個技巧,但同時也要注意,過度低頭可能會像畫作中一樣露出雙下巴。多多練習,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角度才最重要。

和自拍一樣,拍照角度的選取也極為重要。在藝術家的作品中,那些直視畫面的人物往往會給人以威嚴感;而微微側臉則會柔和許多。在達·文西(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的名作《抱銀貂的女子》中,畫中的女人微微側身,同時將頭轉向左側45度。這不僅使人物顯得溫柔、優雅,同時由於面部朝向光源,也讓五官更加立體。

達·文西《抱銀貂的女子》,木板油畫,40.3×54.8cm,1483-1490年

「不好好坐著」也是為照片增添活力的好辦法。網絡上曾流傳過一個拍照技巧:拍照時要頭疼、腰疼、腿疼,哪裡疼就扶哪裡。這樣的技巧雖然簡單,但總是一不小心就拍出一種廉價影樓風的感覺。相比之下,畫作中的「不好好坐著」更為高級。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夏爾潘蒂埃夫人和她的孩子》,布面油畫,153.7×190.2cm,1878年

在《夏爾潘蒂埃夫人和她的孩子》中,三個人同時坐在沙發上,中間的小女孩顯得格外突出。與左邊的女孩相比,她的面部表情更多地展示給了觀眾。而和她的母親比起來,其姿態更加活潑。在身體向左扭的同時頭向右偏,這種「糾結」的姿勢在畫面中顯得格外靈動。

左:弗朗西斯科·德·戈雅《Narcisa Barañana de Goicoechea》,布面油畫,112.4×78.1cm

。對比之下,右側「不好好坐著」讓照片更靈動、有生機。

而在藝術家讓·弗拉戈納爾(Jean-Honoré Fragonard)的代表作《鞦韆》中,少女飄逸的裙擺、踢出去的鞋子、後仰的身軀更是讓人物活潑的性格躍然紙上。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藝術家筆下誕生的畫面顯得唯美而浪漫,但如果作為拍照姿態參考卻極考驗攝影師的技術,一不小心就會變成大型翻車現場。

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鞦韆》,布面油畫,81×65cm,1766年

很多人為了突出腿長,往往會在拍照時繃直腳背,努力向前伸腿。這種做法在藝術品中也是有跡可循的。

埃德加·德加《DANCER IN FRONT OF A WINDOW》,布面油畫,1874-1877年

藝術家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最出名的作品便是他為芭蕾舞者描繪的一系列畫作。畫面中的人物雖沒有九頭身的超模比例,甚至有些稚氣未脫,肢體還帶有一些嬰兒肥,但往往都有令人羨慕的腿部比例。

埃德加·德加《The dance class》,布面油畫,83.5×77.2cm,1874年

埃德加·德加《The dancing class》,布面油畫,19.7×27cm,1870年

芭蕾舞者獨特的站立方式在無形中拉長了身體比例。雖然我們無法像芭蕾舞者一般踮腳站立,但可以靠同樣的動作在視覺上拉長腿部線條。無論是高跟鞋還是平底鞋,巧妙運用這個小技巧都能讓照片人物比例更協調。

前面這些技巧,無論是道具的運用還是肢體把控,都需要我們在拍照過程中摸索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如果你暫時沒有足夠的信心使用這些技巧,不如試試利用遠景拍攝以掩蓋自己的缺點。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Woman with a Parasol in a Garden》,布面油畫,54.5×65cm,1875年

很多藝術家的作品都會選擇將人物安排在中景甚至是遠景的位置上。這樣的做法能將人物與畫面融為一體,弱化其在動作等方面的缺陷,並呈現出一種朦朧美的效果。

文森特·梵·高《marguerite gachet in the garden》,布面油畫,46×55cm,1890年

在生活中,我們還經常會遇到拍合照的問題。除了將人物融入背景,很多時候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是拍出好合照的前提。

如果站在朋友身後,那麼為了避免被擋住就需要最大限度地「露臉」,並以獨特的表情突出自我。而在前排的人則需注意自身形態,挺直腰背不僅能讓人看起來更精神,還能提升個人氣質。總之,大家都美才算好照片。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Two Young Girls at the Piano》,布面油畫,111.8×86.4cm,1892年

躺著也能拍出好照片?

在家休息時,躺著是最放鬆的休閒姿態;但在拍照時,這卻是最困難的姿勢。不論是面部肌肉還是身體姿態,都會因過於放鬆而鬆散,進而顯得不夠高級。

Alexandre Cabanel《Ophelia》,布面油畫,77×117.5cm,1883年

小說《哈姆雷特》中,奧菲利亞的最終結局是溺死在河中,這段悲劇也成為了藝術創作的題材。而在藝術家筆下,這段故事則多了一份浪漫和唯美。畫家約翰·埃弗里特·米萊斯(Sir John Everett Millais)所描繪的奧菲利亞甚至影響了後世電視劇中的角色定位。

約翰·埃弗里特·米萊斯《Ophelia》,布面油畫,76.2×111.8cm,1851年

受畫作影響的劇版奧菲利亞的造型

沒有恐怖的掙扎,整個場景在虛幻中還帶有一份疏離感。現代很多人在拍照時會選擇在水中進行,既是為了新奇,也是為了營造出一種夢幻效果。藝術家們對奧菲利亞的描畫成為了水中拍攝的範本之一。

Frances MacDonald《Ophelia》,1898年

在藝術品中,創作者還經常會選擇通過描繪背影刻畫躺著的人物。這樣既能增添一份神秘感,還能掩飾身體缺陷。

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貴支《venus at her mirror》,布面油畫,122.5×177cm,1647-1651年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大宮女》,布面油畫,162.1×89.7cm,1814年

在藝術家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的作品《大宮女》中,人物脊背、四肢的比例明顯比實際更長。我們在後期修圖時也可以借鑑這個手法,適當誇張身體比例能讓畫面看起來更為舒展。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clothed maja》,布面油畫,95×188cm,1800-1803年

在《著衣的瑪哈》中,雙手放在頭後的姿態看似隨意卻使得人物軀體更為挺拔,同時也給畫面增添了一份慵懶感。高腰服飾的選擇更是給觀者一種「胸下面都是腿」的錯覺。

Auguste Toulmouche《In the library》,布面油畫,1872年

藝術家的畫作中雖也有美化的成分,但往往都是在保留人物最真實一面的基礎上對細節稍加修飾。但在拍照時,我們往往會糾結於後期修圖環節。人們不能接受的除了照片中僵硬的動作,大概還有未經美顏軟體修飾過的不夠完美的自己。

維吉爾·埃利奧特《self portrait with two mirrors》,布面油畫,76.2×91.44cm,2002年

一邊喊著追求美的多元化,一邊不斷地加深修圖程度,雖然大多數人都已看厭了網紅臉,但卻還是在外界壓力與自卑中逼迫自己向其靠攏,最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學著在拍照中展現自己的美,接受最自然的自己,這也是藝術家在畫作中提供的最為重要的技巧。

[編輯、文/張欣彤]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m5hu20BMH2_cNUgFT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