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女人》憑什麼火?

2019-10-19     刺蝟公社

我們需要更多不狗血的「爽劇」。

作者 | 周矗

編輯 | Tim

《致命女人》大結局播出當晚,一連上了好幾個微博熱搜,連人人視頻的伺服器都短暫崩潰了。

這個講述女人和殺戮的故事,迎來了最終章。和著圓舞曲的旋律,三個年代的女主人公,跨時代地站在同一所豪宅里。

面對著面前曾經背叛過她們的人,她們不約而同地主導了一場謀殺。有的是為了復仇,有的是為了解脫,有的是為了捍衛。

《致命女人》海報圖片來源:豆瓣截圖

在狹窄的韓國考試院裡,新人職員尹宗佑(音譯)也舉起了刀。

工作里被前輩欺負,出租屋裡被變態鄰居騷擾,連女朋友都無法真正理解他。一直忍耐著的宗佑終於明白,所謂的地獄不是他生活的環境,而是他身邊的這些人。最後,他用人最原始的獸性完成了復仇。

《他人即地獄》海報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這就是韓劇《他人即地獄》講述的故事。

日劇《輪到你了》,講的則是一個「交換復仇」的故事。全劇以一句「你有想殺的人嗎」開場,預示著在日本的高壓社會中,部分人之間的仇恨已經到了想置對方於死地的程度。一個高檔小區的住戶,選擇用「交換殺人」的方式做障眼法,對自己仇恨的人進行復仇。

《輪到你了》海報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2019年,以《致命女人》《他人即地獄》《輪到你了》為代表的幾部熱播「復仇爽劇」,開始拋棄網文中的老套路。主人公們復仇的原因,不再是傳統的殺父之仇、深宮秘辛、幫派鬥爭,感情不忠、職場鬥爭、鄰里糾紛等現實問題,成了壓垮人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這些新型「復仇爽劇」面前,觀眾們不再熱衷於討論復仇有多「爽」,而是迫切地想了解,這些表面人畜無害的女人,最後為什麼拿起了閃著寒光的刀。

「我們」為何復仇

《致命女人》的英文原名,叫《Why Women Kill》。

「Women(女人)」是這部劇的主角,「Kill(殺戮)」是她們最後的選擇。在已知結局的情況下,整部劇的懸念圍繞著「Why」來展開。

劇中呈現了三對不同年代的夫妻關係。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貝絲·安(音譯)按照社會期望,勤勤懇懇地扮演著家庭主婦的角色。讓丈夫滿意是她的理想,「隨叫隨到」式的服務是她的幸福。

圖片來源:人人視頻截圖

當她在窗外親眼看到丈夫出軌時,她一直以來信奉的「理想」破滅了。她試圖通過打扮自己喚回丈夫的心,卻得到了「還不如多烤一個麵包」的回應。這段名義恩愛的夫妻關係,開始變得空洞和沒有靈魂。

圖片來源:人人視頻截圖

八十年代的薩蒙妮(音譯)則不需要依靠丈夫。她自己就是一名貴婦,結過三次婚,現任丈夫是一位儀表堂堂的紳士。她一直認為,自己的婚姻就如同自己的人生,是完美的。

當她偶然看到丈夫與一位男性親熱的照片時,她的「完美人生」破裂了。原來她眼中完美的丈夫,並沒有真正愛過她,只是因為錢跟她在一起。這段表面光鮮的夫妻關係,實質上是現實的金錢關係。

圖片來源:人人視頻截圖

2019年的泰勒(音譯)既有經濟實力,又有女權意識。她和丈夫奉行開放式婚姻的原則,允許對方有性伴侶,以為這樣就可以避免婚姻中的束縛與痛苦。

當泰勒把性伴侶潔德(女,音譯)帶回家的那一刻,她和丈夫的開放式婚姻悄然崩塌。

賢惠、性感的潔德讓丈夫發現,他更享受的還是女性的侍奉和吹捧,泰勒逐漸成了三個人當中多餘的那一個。這段看似理性的夫妻關係,中間突然橫亘出一堵冰冷的牆,這堵牆是由巨大的三觀差異造就的。

圖片來源:人人視頻截圖

三段婚姻,最終都走向了殺戮。儘管三位女性時代背景、身份階層不同,儘管她們都為婚姻做出了努力,但都沒有獲得幸福。「《致命女人》們」表面上講的是三個復仇故事,實質上反思的是人類的婚姻制度。

根據網漫《驚悚考試院》改編的《他人即地獄》,則是一則赤裸裸的「社畜」圖鑑。釜山人尹宗佑獲得了一個在首爾工作的機會,是在前輩介紹的公司做實習生。本以為來到大城市可以有所作為,等待他的卻是他人製造出的「地獄」。

為了在高物價的首爾生存,他不得不住進房租便宜的考試院。房間裡,只容得下一張床和一張桌子,房間陰暗狹窄,隔音極差,床鋪還散發著一股霉味。公用的廚房、洗手間、浴室,處處都透露著三個字——「髒亂差」。

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更可怕的是,他周圍還住著一群古怪的鄰居:外表帥氣卻「陰魂不散」的牙醫,經常虐貓還發出怪笑的雙胞胎兄弟,以及經常站在宗佑門前一言不發,只是惡狠狠看著他的性犯罪者。

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宗佑每天最大的願望,就是拚命工作攢足押金,換一所房子。但到了職場,「他人即地獄」的狀況依舊。

公司前輩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在同事面前剝奪他殘存的自尊。女同事對宗佑的好感,讓暗戀女同事的直屬領導,每天對他進行言語欺凌。他向女朋友求助,卻經常得到一句「你是不是太敏感了」。

「他人即地獄」這句話,出自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的名劇《禁閉》,揭示了人類關係中最醜陋的一面,即人與人之間的偏見,對他人的惡意甚至是傷害。

在工薪階層的生存焦慮背後,《他人即地獄》展現了社會壓力下的人性。

宗佑就像千千萬萬個社會人一般,站在人際衝突的漩渦中無法自拔。他們即使承擔著巨大的痛苦,也要假裝微笑,看著別人的眼色往下走。因為除了依賴這些人之外,他們無法生存。

儘管影視劇中的「爽文化」流行多年,但觀眾仍會為這幾部「復仇爽劇」拍案叫絕,就在於它們展現的不只復仇本身,而是社會與人性的終極困境。


「成敗」在於人物

《他人即地獄》第一集,初來首爾的尹宗佑拖著行李箱,喘著粗氣,一層一層地邁著台階,往長坡頂端的考試院走去。這家考試院坐落在一個極其偏僻的角落,與首爾的城市氣息格格不入。他在心裡想,為什麼自己要住在這種地方?

圖片來源:豆瓣用戶@舒心醬

可他剛準備往回走,行李箱的輪子就被磨掉了。為了不抬著行李箱繼續流落街頭,尹宗佑不得不抬著笨重的行李箱,繼續往盡頭處的考試院走去。

圖片來源:豆瓣用戶@舒心醬

一個場景,幾個細節,一個窮酸、可憐的新晉職員形象躍然眼前。

這幾部「復仇爽劇」中的人物,都不是天生強大,自帶主角光環的聖鬥士;也不是前期傻得可愛,後期突然黑化的「黑蓮花」。他們都曾努力生活過,但卻不知不覺地跌入生活的泥沼,他們黑化的合情合理,卻又令人惋惜。

觀眾之所以會對這些角色產生感情,是因為他們不是為劇情服務的功能性角色,而是真正活著的人。

《鐵齒銅牙紀曉嵐》《五月槐花香》等作品的編劇鄒靜之曾說,決定一部影視作品成敗的關鍵,就在於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是否能讓編劇,繼而讓觀眾產生價值認同、美學認同以及情感認同。

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在復仇類劇集中,人物的復仇動機和合理性就更加關鍵。一些「強劇情,弱人物」的劇集,會先設計很多跌宕起伏的情節,然後再把人物塞進去。這種方式會導致角色或是擁有「開掛神力」,遇到一切困難都能擺平;或是反覆經歷苦難,成了「人間不值得」的悲情人物。

觀眾會疑惑,一些劇中的某個角色為什麼上了一次當,還要再心甘情願吃一次虧?這是因為,人物行為服務的是劇情。這種模式下寫出來的人物,只負責推動劇情,而作為一個人物本身的多面性,成長性,甚至是合理性必然會有損耗。

更好的方法是,用人物本身的張力去推動劇情。

《致命女人》中,六十年代的家庭主婦貝絲·安原本是一個放棄夢想,安於服侍丈夫的家庭主婦。為了尋找丈夫出軌的原因,她假意與「小三」成為閨蜜。但在與「小三」的相處過程中,她意外地從對方身上找回了自己的夢想,也找回了自己的笑容與勇氣。

圖片來源:烏雲觀影

在「拯救老公」行動中,貝絲·安漸漸發現,她的快樂其實並不是妻子的角色本身。自己心目中那個理想的伴侶丈夫,竟然是一個毫無責任心的絕世渣男。

人物的成長和轉變,讓曾經說話都不敢大聲的貝絲·安拿起了刀,也讓復仇的情節足以引發共鳴。

《老酒館》編劇高滿堂曾說,「英雄產生於平民之中,平民生活的煙火氣,才能使藝術典型人物充滿了豐富性和真實性。」

如果一部劇中的角色能讓觀眾相信,現實生活中真有這麼個人,這部劇本身就已經成功了。

「爽劇」有「成功定律」嗎?


2011年的《甄嬛傳》,是一部標準的宮斗型「復仇爽劇」。

在精良的製作水準上,《甄嬛傳》使用的是「復仇爽劇」的基本脈絡:主人公入世——受人嫉妒,被人打壓——持續忍耐,失去親人或摯愛——黑化歸來——復仇成功。每一部分的篇幅比例相近,出場人物繁多,社會關係複雜。

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然而,大部分觀眾們更喜歡甄嬛「黑化」後,一路「斬妖除魔」的部分,甚至對裡面的金句倒背如流。正是由於「復仇」的橋段,撬起了觀眾「有仇必報」的爽點。

2013年的日劇《半澤直樹》,大大加快了「復仇」的速度。

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主人公半澤直樹一開始進入銀行,懷抱的目的就是為父親復仇。在一次次銀行系統的內鬥中,他並沒有認命於職場的「潛規則」,而是用正義和絕不忍讓的精神,讓汙衊自己和父親的上司付出了十倍的代價。

他說出的那句「以牙還牙,加倍奉還」,甚至成了當年日本社會的流行語。

2018年的現象級宮斗劇《延禧攻略》,在復仇節奏上絕對不輸《半澤直樹》。

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女主角魏瓔珞一入宮,便化身為「復仇女神」,兩三集解決一個「絆腳石」人物,一路打怪闖關,從宮女一步一步升級為最有權勢的皇貴妃。儘管劇情為了快速推進,塞進了很多壞人「強行去世」的橋段,但足以讓觀眾連呼過癮。

同期播出的《如懿傳》雖在製作上更加精良,但卻吃盡了不夠「爽」的虧,在播放量上遠遠落後於《延禧攻略》。七年之後,《如懿傳》還在兢兢業業地鋪陳人物故事,從如懿與乾隆相愛開始講起,但卻沒有迎合觀眾「光速復仇」的期待。

然而,《致命女人》等劇集的熱播,證明了「快節奏」並不是復仇劇好看的必要條件。雖然《致命女人》《他人即地獄》只有十集,《輪到你了》只有二十集,但他們無一例外,都把復仇的懸念留到了最後一集。

這些劇集的共性是,它們抓住了一個時代下較為典型的社會情緒。《致命女人》直擊婚姻危機,《他人即地獄》揭露人性醜惡,《輪到你了》探討信任危機。

「爽劇」之所以可以在世界範圍內風靡,是由於它跟隨著當下社會情緒的變化,挑動著觀眾的情緒。

電影《地久天長》中表現的「忍讓」,就曾因不符合時代情緒,引起過巨大的爭議。

上世紀80年代,耀軍麗雲夫婦因計劃生育而失去生育能力、而後又經歷了失獨、下崗、背井離鄉等種種苦難。然而在電影結尾,這對夫婦卻平靜地原諒了導致他們無法生育的朋友、導致他們失獨的朋友孩子、出走的叛逆養子,完成了一場「大團圓式」的和解。

《地久天長》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導演王小帥把這種「和解」解釋為「隱忍」,並認為這種隱忍是堅強與偉大的。但許多觀眾卻無法認同這種偉大。

前盛大文學CEO侯小強曾提到,「爽劇,其實就是從故事模型、結構、劇情上去觸發觀眾的爽點,去調動內心的酣暢情緒。這與當下移動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以及碎片化傳播方式、生活方式是密切相關的。」

與其說是「爽劇」的出現開創了一個創作時代,不如說是時代的發展造就了「爽劇」。抓住時代情緒和痛點,才是「爽劇」永不過時的「流行定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cYD620BMH2_cNUgwkc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