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都有這兩個特徵

2019-10-24     琢磨君

文章作者:琢磨君

《易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道德經》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自強、自勝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那麼,一個人內心強大,都有哪些特徵呢?

魯迅先生說:「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范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曾國藩說:「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

現代人更是總結:揚在臉上的自信,長在心裡的善良,融進血液的骨氣,刻在生命里的堅強。

經常品讀這些勵志箴言,都會給人一種正能量的感受,我們的內心也會慢慢變得強大!

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聖人孔子就在《論語》中用兩句話告訴人們: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都有以下2個特徵。你身上若有一個,就要恭喜你了!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1、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堯曰》

釋義:莊重而不傲慢,有威儀而不兇猛。

《論語》裡面記載:子張問孔子「怎樣才可以治理政事呢?」於是孔子說出了這句話,也是對於一個領導者的基本要求。接近著,子張問如何做到「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孔子解釋道:君子對人,無論多少,勢力大小,都不怠慢他們,這不就是莊重而不傲慢嗎?君子衣冠整齊,目不斜視,使人見了就讓人生敬畏之心,這不也是威嚴而不兇猛嗎?

孔子還有一句名言叫「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意思就是說: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由此可見,「泰而不驕」是君子的一種德行,也是一個人內心強大的表現之一。

曾國藩在《挺經-詭道篇》中也談到了「泰而不驕」和「威而不猛」,他說:保有威嚴的最好方法就是用禮。而禮就是指人與人之間平等對待,不分年齡大小,不分位置上下,彼此不能侮謾,這就是「泰而不驕」。衣冠端正,莊嚴肅穆,人們看見就生出敬畏之心,這就是「威而不猛」。做事敬業,待人穩健,無形無聲中現出崇高難犯的氣象,這樣,別人自然會尊重你的威嚴。

比如說,有了地位和權勢的人,和顏悅色,輕言細語,往往更能折服人,他們自身也能常保好福氣,而這就是「泰而不驕」。孩子犯了錯,父母不要大聲吵罵,只是用銳利的眼光看著孩子而不說話,對孩子的教育效果反而會更好,這就是「威而不猛」。

由此可見,泰而不驕,可以讓人主觀上對外物態度恭恭敬敬,繼而使得自己身心一天比一天強健;而威而不猛,可以讓人不怒自威,給人以敬畏感。而這兩種外部特徵,都是一個人內心強大的表現,你身上若有一個,就要恭喜了!

2、訥於言而敏於行;

釋義:話語謹慎,做事行動敏捷。

這句話出自於《論語·里仁篇》,原句是「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君子言語要謹慎遲鈍,工作要勤勞敏捷。用我們現代人的話就是:少說多做,不是看你說了什麼,而是要看你做了什麼。

古語有云:「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又說「巧言令色鮮矣仁」,真實可信的話往往不是漂亮話,漂亮的話往往不怎麼真實可靠;善良的人不喜歡花言巧語,花言巧語的人往往不怎麼善良。因此,多說不如少說,少說不如不說;那些看透不說透的人,往往更是大智若愚,內心強大。

「訥於言」相當於《易經》中所講的「潛龍勿用」,低調潛伏;而「敏於行」則是《易經》中所說的「飛龍在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種人,遇到合適機遇,便會果斷行為,一行動就像飛跑的兔子那樣敏捷、迅速,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即便是說得天花亂墜,沒有強大而迅猛的執行力,也是白搭。正如王健林在一次會議上所說:「有再好的戰略,沒有強有力的執行,也是白搭」。因此,一個內心強大、能力突出的人,往往是務實的,屬於行動派,訥於言而敏於行!

結語: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訥於言而敏於行。這兩句話本是聖人孔子對君子的要求,但它們更是一個人內心強大的兩個特徵。我們若能時刻保持這種心態去為人處世,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做人做事也會更加遊刃有餘。所以說,如果您身上有以上一個特徵,就要恭喜了!朋友們,您是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嗎?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點贊、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_elBG4BMH2_cNUgMBm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