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的年底並不太平,昨天在微博上,我就看到了這樣的一幕。光天化日之下,一名外賣小哥用刀捅死了一位顧客。
在完事之後,這位外賣小哥曾試圖翻越護欄跳樓,最終被保安制止。之後,他就用沾滿鮮血的雙手,淡定地抽著煙。
似乎眼前的這一幕慘案,與他無關。
在事情發酵之後,微博上大量的人都在聲討給了差評的顧客以及美團外賣。似乎這就是他們的錯誤。
雖然事後美團方面給出了聲明,聲稱這一次事件是外賣小哥和顧客發起了言語衝突,從而釀成了慘案,和差評並沒有關係。
我想說,當這些在網上聲討別人的人,在生活中遇到糟心的事,真的能忍住不給差評麼?
在昨天跟初曉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不約而同的聊起了自己的糟糕點餐經歷。
在上班的時候,我曾經被延遲送餐一個小時左右,並且外賣小哥在沒有聯繫我的情況下私自把這一單點了完成。
初曉比我更慘,在一個大雪天他10點點餐,直到2點外賣員送餐時,他得到的是一個「因為摔了一跤,你重新點一下吧」的回答。
因為我在酒足飯飽之後,就懶得給評價,所以一般沒有打分的習慣。而初曉比較能理解送餐員的情況,所以我們都沒有選擇給差評。於是就委屈了自己。
《奇葩說》的第二季,曾經討論過「外賣哥惹毛你了,該不該投訴他?」這個話題。
當時陳銘說到過一個觀點,外賣公司作為一個商業機構,他在完成自己的商業服務。投訴的原因是反饋給公司,你們作為商業服務的機構,有些環節出了問題,請檢討一下。
並且他還舉了一個馬薇薇和外賣小哥說的話作為例子,大意是如果我沒有投訴你,則對那些準時送達的外賣小哥不公平。
陳銘的觀點並非沒有道理,在一個正常的商業環境、合理的規則體系中,契約精神絕對十分重要。
可事實上呢?外賣公司在接到投訴之後,真的有反思過自己的服務是否做到位麼?
不好意思,並沒有。外賣公司在接到差評之後,他們所做的就是扣外賣小哥200塊錢。外賣小哥自然就把這股惡氣撒在了顧客身上,而作為規則制定者的公司則完全從這件事情當中抽身出來,隔岸觀火。
為什麼外賣公司要這麼做?因為要賺錢啊。在中國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這些年裡,網際網路巨頭們早就想出了一套用價格搶占市場的商業邏輯。
不論是早期的滴滴打車、美團外賣、餓了麼外賣,還是現在的騰訊視頻、愛奇藝,統統採用了這套模式。一年不虧他個幾百上千億,都不敢說自己是大公司。
而在占據了市場之後,下一步則要開始賺錢了。錢從哪來?自然是消費者和公司的員工身上。
於是乎,就有了《慶餘年》的「超前點播」,和外賣小哥一個差評被罰200塊。一個對外,一個對內,雙管齊下。
送外賣的屬於公司底層,點外賣的也未必是社會高層。在同樣處於被壓榨的情況下,矛盾就這麼發生了。
雙方都屬於被壓迫的階級,矛盾的爆發點則在每個人的忍耐程度有多少。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憤怒閾值,通俗一點就是什麼時候到了你忍無可忍的時候。
有的人忍耐程度高、憤怒閾值也高。所以遲遲沒有爆發。有的人忍耐程度高,可憤怒閾值低,隨時都有可能爆發。
在這樣的重壓之下,大家無時無刻都像一個又一個的火藥桶,一點就著。這位一怒之下殺人的外賣小哥,肯定是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那一刻。所以才有了事後安然抽煙的名場面。
我並非想把戰火引到美團或者餓了麼這些公司身上,我只想說,這是整個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的必經之路。
這些隱藏的矛盾的確存在,最後也終將爆發,變成一個又一個像今天這樣的惡性事件。
仔細回想一下這幾年我們所經歷的事情吧,滴滴司機殺人、淘寶店主給差評顧客寄壽衣、淘寶店主被薅羊毛以及今天的外賣小哥殺人。
伴隨這些惡性事件,我們也確實享受了網際網路高速發展帶來的便捷。也許正像《雙城記》里的那句名言一樣: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