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氣溫高,喝什麼湯能防暑?中醫給你4個推薦,不妨了解

2019-07-28   奇妙的本草

眼下可謂是全年最熱的時段,在外活動一不小心就可能出現中暑,有不少人覺得中暑也不是什麼大毛病,喝點水休息一下就沒事了,但大家知道「熱射病」嗎?持續中暑超過40度時,大腦、心臟、腎臟和肌肉等器官都會出現損害,時間越長,熱損傷的危害程度更高,甚至出現休剋死亡發生。因此,預防中暑是炎炎夏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中醫兒科主任鄧健表示,中醫上將中暑稱之為「暑厥」、「暑風」、「閉證」,認為本病是由於體內元氣虧虛,夏季暑邪乘虛而入,灼燔陽明、觸犯心包所致,常常夾扎著濕邪,因此在預防和護理上和西醫有著區別。


口渴、頭暈、眼花,先兆中暑可用中醫治療

一般臨床上將中暑分為先兆中暑、輕症中暑、重症中暑三種類型,前兩者的發病人群最為廣泛,鄧健介紹,對於輕症或重症中暑患者,都應該儘早到醫院進行救治,先兆中暑的患者則可用中醫的方法進行治療或者預防。

先兆中暑表現為大量出汗、口渴、頭暈、眼花、耳鳴、心悸、胸悶、噁心、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四肢發麻,體溫不超過38℃。此時如能及時休息,脫離高溫環境,一般在短時間內即可恢復。

輕症中暑者,上述症狀加重,體溫多升高到38℃以上,出現面色潮紅或蒼白,大汗、皮膚濕冷、脈搏細弱、心律加快,血壓下降等呼吸、循環衰竭症狀和體徵。

重症中暑者,病情更甚,可見高熱、無汗、面色潮紅、血壓下降,甚至發生昏迷、危及生命。

鄧健建議,一旦發生中暑時,應迅速讓患兒脫離高溫場所,移至陰涼通風處,敞開上衣,口服淡鹽水,可服用藿香正氣液,在太陽穴上塗抹清涼油。用冷水毛巾敷頭部、腋窩及大腿內側以加快散熱。

怎麼防中暑?中醫教你3件事

鄧健表示,預防中暑首先要注意做到防暑降溫。儘量避免長時間在太陽下暴曬,露天在外要戴能遮陽的帽子。中暑最易在最熱的中午12時到下午2時之間發生,因此,延長午休時間,避開最熱時段外出遊玩。還須多飲水,一方面補充消耗之津液,另一方面,飲水補充了汗源,通過出汗有利於體表的散熱。

其次要合理營養、適時休息。要有良好的睡眠,只有睡好吃好才能養足津氣,補充消耗。飲食上選擇新鮮的魚、蝦、雞肉、鴨肉等脂肪量少的優質蛋白食品,夏季瓜果較多,既富於營養,又清淡無膩味,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如西瓜、檸檬、葡萄、菠蘿、山楂、水蜜桃和杏子等。

此外,炎熱的夏季不宜食用熱性食品,如牛肉、羊肉、狗肉、鹿肉、雀肉、辣椒、花椒、白酒等。不宜食用油膩食品,如花生、芝麻、核桃、年糕、糯米、粽子、油條、和奶油蛋糕等。冰鎮汽水、濃茶、咖啡等也不宜飲用過量,以免妨礙脾胃功能。吃生冷瓜果和涼菜時,要注意衛生,以防食物中毒。

夏日防暑藥膳:

1、清暑祛濕湯

冬瓜250g,豬脊骨100g,白扁豆15g,苡仁10g,蜜棗1枚。

做法:豬脊骨切塊,飛水,扁豆、薏仁浸泡30分鐘,冬瓜連皮切塊。上料同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武火煮沸,轉文火煲1-2小時,以鹽調味後飲用。

功效:清暑祛濕,健脾益氣。其中冬瓜可清熱解毒、利尿消腫,解暑。白扁豆可健脾化濕,和中消暑。

2、白黃綠豆粥

鮮扁豆50克,黃豆、綠豆各30克,大米50克。

做法:把材料放入鍋內,加水1000ml,煮成稀粥。每日分早晚2次食用。

功用:清熱解毒、健脾利濕、和中止嘔。扁豆可健脾消暑,黃豆可健脾潤燥,寬中行氣,綠豆可清熱消暑,利尿消腫,可緩解傷暑身熱煩渴、食少腹脹、噁心嘔吐等症狀。

3、冬瓜薏米水鴨湯

冬瓜500g,水鴨半隻,薏苡仁20g。

做法:水鴨洗凈切塊,飛水;薏米洗凈,冬瓜連皮切塊。上料同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武火煮沸,轉文火煲1-2小時,以鹽調味後飲用。

功效:可清暑祛濕,補益肺脾。其中冬瓜可清熱解毒、利尿消腫,解暑。水鴨可補益肺脾,滋陰養血。

4、消食薏梅湯

材料:麥芽10g,稻芽10g,薏米10g,烏梅8g,冰糖適量。(約1人份)

做法:上料洗凈,浸泡30分鐘,同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煲15分鐘,約成一碗。

功效:消滯化濕,生津止渴。其中麥芽、稻芽可消食化滯,薏米可清熱化濕,烏梅可生津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