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舞黨魁劉電工: 眾所周知,中國考古研究已經發現N多古書其實是後人的偽書,包括尚書、竹書紀年什麼的。
突然想到個問題,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古代著作也多是經過N手傳遞的,還有相當數量是先翻譯成阿拉伯人傳承了幾百年又翻譯回拉丁文的。那麼問題來了,歐洲考古歷史上有沒有挖出過希羅時代的一手著作證明以前流傳的版本是偽書呢?
話說大陸法系好像很長一段時間是靠挖古羅馬的法律文獻來發展的,這裡面的偽書問題應該不少才對。
朔月房心龍靜顏: 有啊,比如柏拉圖就有很多偽書,有十幾封柏拉圖書信,大多不是真的。
twistedmind: 偽書不清楚,但是亂寫的有。比如亞歷山大和波斯大戰時,波斯軍人數問題。有幾本書寫的是60萬。
其實糾結這些意義真不大。我國對歷史的記錄肯定是比西方詳細的。舉個例子,諾曼征服英國的時代,已經是宋朝了,但是,就是那段歷史,也不是十分詳細。比如威廉的妻子按照記錄只有127厘米,但是後來發現了墳墓,測出來有152厘米。
tsts:不用查偽書,李維,希羅多德他們那代作者看到的部分原始資料就是假的,早期的祭司為了自我吹捧編造了大量的虛假故事當檔案存了下來,
經略幽燕我童貫:一樣有偽書,尤其是版本傳抄的時候。例如,亞里士多德是個名人,而且是個著名的思想家,當時有個名人,就是著名的征服者亞歷山大。亞歷山大和亞里士多德之間是什麼關係呢?勉強可以說是老師和學生的關係吧。所以就有人偽托兩者之間往來的信件。
信件的內容看起來,好像是東征時期亞歷山大和亞里士多德之間的往來的一些信件,談徵服波斯問題啊,談新地區的一些問題啊,現在來看,基本可以肯定是假的。不過,假的也是史料,至少體現了當時的一些看法和認識。
矢鋒:有人說希臘書最早只有8世紀阿拉伯人留下的二手貨。有挖出這之前的原始版本嗎?尤其是古希臘語版本?
經略幽燕我童貫:挖出不挖出不知道,但拉丁文版本的是有的。歷史上還有個多神教東羅馬苟延殘喘了幾百年嘛!
eumenes:希臘羅馬的古典文本有三個途徑流傳後世——羅馬教會收藏、拜占庭宮廷教會民間收藏、薩珊波斯/阿拉伯收藏。而考古發掘方面,埃及有數量巨大的古典文獻出土——譬如薩福在後世已經失傳的詩歌。
朔月房心龍靜顏:有現代出土的文獻,關鍵字:俄克西林庫斯。
矢鋒:東羅留下的有比8世紀更早的嗎?
eumenes:無論是羅馬教會還是拜占庭,都有從帝國時代流傳下來的文本,阿拉伯文本只是古典文獻流傳的渠道之一。
經略幽燕我童貫:8世紀以前的那就是羊皮紙或者紙草的了,咱家在梵蒂岡的博物館見過埃及的紙草文獻,沒看到古希臘或者古羅馬的,也有可能是咱家沒找對位置,不過,想來應該是有的。
朔月房心龍靜顏:俄克西林庫斯希臘志就是埃及紙草文獻。
ACGman:你這個條件太苛刻,8世紀以前流傳下來的古本,除了考古,中國都找不到一本。
薩里沙之刃:應該說,該研究哪些是真的。
毛刺1976:都說從阿拉伯文里翻譯過來的,那麼誰見過這些書的阿文譯本啊?
i1j:手抄本的訛誤應該會不斷擴大吧,特別是反覆翻譯。應該不小於死海聖經古卷和現代流行版的差距。
eroica:竹書可不是偽書。
不爽之王:古文尚書是偽書,今文尚書應該是真的,竹書應該也是真的。
eroica:竹書的商世系比史記還准一點,有些錯漏也是正常。
sogland:我是最近看了《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里提到,有些青銅器銘文對照,結果今文竹書紀年對得上,古文反倒對不上。
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呢?難道是因為編今文竹書紀年的人實際上是有一部分竹書紀年的真本,然後再自己根據其他文獻編上了另外的部分?
ttian在線:竹書紀年就是真的也只是一家之言,古本的話目前最重的硬傷是伊尹,和甲骨文衝突很嚴重,根本圓不了。史記卻能說通,也就是說司馬遷當時所閱的原始史料,絕對是很豐富的
今本竹書,基本認為是偽作,一般都認為今本竹書中很多條也是從古注、類書中所引「古本」輯錄出來的,但是輯錄得很不忠實,並增加了一些顯然不是「古本」的佚文。不是完全的胡編亂造。
忙於掙錢遠坂凜:竹書紀年裡面有關西周末期共伯和和二王並立得到了清華簡《系年》的驗證。
共伯和和史記矛盾(周召共和vs共伯和),二王並立史記就沒有提吧(但是竹書和清華簡在事情經過上還是有矛盾)。
伊尹到魏國編書也有1000多年了。也許當年魏國史官就是那麼寫的也說不定。
i1j:唐代古本傳世的還是比較多吧?
ACGman:中國流傳並保存下來的古本基本上都早不過宋朝,日本可能可以找到唐代古本。
陳王鉞:今天看到的希臘羅馬時期的典籍,如此浩瀚無涯,恐怕有相當部分內容是後世不斷累積的過程。這也不奇怪,踵事增華嘛。
要考慮到書籍的書寫材質問題。用羊皮紙或者紙草書寫如此多的典籍,社會成本是無法承受的。可以對比中國先秦時期使用竹簡的情況。在紙張流行之前,中國古代的書籍也沒有那麼多。一個人學富五車就很了不起了,你看看道德經,才5000字,要是幾十萬字,要用多少車來裝?古文的言簡意賅也是沒辦法,逼出來的。
嘿啦啦:舉個例子:《詩經》。西周金文開始引詩,東周簡牘里詩名排序已經與今本有關了如上博《詩論》,清華簡也有殘篇,秦石鼓其實也相當於逸詩,漢代簡牘有篇幅不小的詩經,漢代器物如銅鏡也有引詩,漢代還有石經有詩經殘石,莫高窟有北魏詩經殘卷(其他六朝實物一時記不得了),唐代就多了,一堆各種卷子還有完整石經。可以說整個實物傳承鏈還算完整。
《尚書》今古文俱真,只是真古文丟了,現在的是偽古文;今本的今文公認是真的。竹書也只是今本竹書是偽的(今本其實也是體系偽,具體內容多有來歷王國維一條條辨明了),古本沒人說偽只是傳抄有些地方有錯誤。
中國上古經典里,也就是左傳周禮沒見先秦實物(浙大不算)。其他文獻唐以前也多多少少有實物殘篇。唐的卷子抄本應該相當不少,但殘缺不全。
竹簡不算太笨重。一般幾毫米寬、極薄,一根簡幾十個字。你不能就挑短小的說,老子這派本來就不愛多說,五千言還是關尹強求才勉強留下的。左傳史記多少字?
柏拉圖的東西如理想國之類,我記得公元前後有殘篇出土的。
polyakov:這裡不讀書不學習的人越來越多了。我n多年前就這個問題科普過,如今還有是有人在問。看來何帝師的流毒不淺。
發個讀書卡:L. D. Reynolds, N. G. Wilson, Scribes and Scholars: A Guide to the Transmission of Greek and Latin Literature
這書篇幅不大,很快就可以的看完。這書里把一些古典文獻的核心文本(core text)的源流解釋得很清楚。
偽書要分類,這個我們可以參照聖經文本批評(higher criticism)。偽書常見的情況就是,某文本據說是A所作,但實際上不是A。具體來說,按照文本作者與文本的關係,可以把文本分為如下幾類:
1. Orthonymous: 文本自稱是A寫,但的的確確是A寫的;
2. Homonymous: 文本自稱是A寫,但實際上作者不是A,但與A同名(這個在西方常見,中國不常見);
3. Anonymous: 文本無作者。
4. Pseudonymous:文本自稱作者是B,但是B是A的假名。
5. Pseudepigraphic: 文本自稱作者是A,但是實際上是B假託A而作(中國常見)
5.1. Wrongly attributed: 文本作者是B,但是傳統誤認為A是作者。
嚴格來說,只有5,除開5.1,才是「造假」(forgery)(梅賾那樣的)。
這裡還有一個常見誤區就是以為文獻傳承關係清楚就能證明文本為真,這是錯誤的。一個例子就是偽亞理斯多德的《論宇宙》(注意不是《談天》),此書現存希臘、拉丁文(二世紀譯本)、古敘利亞文(六世紀譯本)、阿拉伯文文本多種,許多古代作者都引用此書,但實際上從行文和內容上可以證明不是亞理斯多德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