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是吃出來的?為何容易出現在關節部位?改善抓住這1關鍵

2020-07-19     荊山浮屠話健康

原標題:痛風是吃出來的?為何容易出現在關節部位?改善抓住這1關鍵

對不少人來說,夏季是個大口喝酒,大塊吃肉的季節,閒來晚上就可以找個地方,幾個朋友坐一起喝著涼啤酒,吃著烤串,自然是愜意。不過,你知道嗎?夏天也是痛風的高發季節,原因就是跟人們的飲食有較大的關係。

痛風源自高尿酸,而高尿酸目前來講已經是一種常見的代謝疾病,並且跟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並稱,甚至在醫療界有「四高」的稱呼了。而因為高尿酸導致的痛風疾病,雖然名字中有「風」,但實際上和「風」沒有任何關係,人們常說的痛風一般是指痛風性關節炎,以及相關病症,其實痛風包含的問題有很多,對人體的損害也比較大。研究顯示,目前痛風已經僅次於糖尿病,位列代謝疾病的第二位。

夏季痛風高發,關鍵在於攝入嘌呤較多

痛風曾經一直被稱為「富貴病」,這是因為在古人只有飲食非常好的人才可能得,一般老百姓可沒有得痛風的機會。但隨著社會進步,現代人生活條件的提高,以及飲食結構的改變,現在痛風已經不再是富貴人家的專利,不僅越來越常見,而且呈現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導致痛風的原因其實跟人體內的尿酸過多有關,大量的尿酸沉積,最終堆積在關節部位,出現關節炎症的表現,就是痛風的基本症狀。而形成尿酸的原因又少不了一種特殊物質「嘌呤」。人體的嘌呤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人體自然代謝出現的,被稱為內源性嘌呤,這類嘌呤正常時占總數的80%,而另一種外源性嘌呤,主要從日常食物中攝取,只占20%。雖然外源性嘌呤並不多,但飲食習慣不好,攝入太多的話,引發的問題確實非常嚴重的。

那麼,哪些食物中含有較多的嘌呤呢?一般來講,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動物內臟、海鮮、火鍋,以及食物濃湯中含有大量的嘌呤,飲用的話就相當於大量攝取嘌呤,可能帶來健康危害。高嘌呤飲食、飲酒、熬夜勞累、緊張等因素都可能導致尿酸代謝出現異常,尿酸排泄不出去,而造成血液中的尿酸升高,這就是高尿酸血症。血液中的尿酸含量過高的話,會導致原本溶解在血液中的尿酸解析成結晶,沉積在人體的足跟、踝、膝、腕和肘等關節部位,刺激關節形成無菌性關節炎,也形成了痛風。

尿酸結晶為何容易出現在關節部位?痛風為何容易在夜晚發作?

既然尿酸形成了結晶,為什麼結晶容易出現在關節部位呢?很多人認為跟重力相關,其實兩者關係並不大。

導致痛風的尿酸結晶之所以容易沉積在手指、腳趾、膝蓋等關節部位,首先是因為人體各關節部位的體溫相對較低,比如,痛風首次發作50%首發於第一跖趾關節,這是因為尿酸鹽的溶解性有跟溫度較強的依賴性,其中在攝氏度25度的時候,溶解度會下降一半,而人體第一跖趾關節每天清晨的溫度多在25度左右,再加上由於處於肢體末端,血液循環比較慢,所以導致尿酸結晶更容易沉積。而且,我們都知道痛風多在凌晨發作,也跟人體溫度在夜間較低有一定的關係。

其次,人體內的PH值也會影響體內尿酸沉積,由於尿酸是一種弱酸性的物質,酸性條件下,溶解度較低,就會出現結晶沉積。有研究顯示,關節部位的PH值較高的人群,患痛風的幾率要小於PH值較低的人群。

人體的其他部位和關節相比較,肌肉組織多,溫度偏高,以及PH值偏高,這些都導致人體的其他部位不易出現尿酸結晶的沉積,所以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高尿酸狀態,關節難免就會受累,長期下去就會導致痛風發作。當然,凡事沒有絕對,在某些患者身體的末梢位置,像是耳朵、腳底、臀部,受到血液循環等因素的影響,也容易造成沉積。

因為,尿酸結晶析出跟PH值有較大的關係,在臨床上,對於累及到大關節的痛風治療,會考慮採用通過關節腔鏡,用鹼性溶液沖洗的方法來清除關節內的結晶,這種方法可以有效減少痛風發作的次數和程度。

痛風危害巨大,想要控制,要從控制尿酸開始

和其他疾病一樣,想要防治痛風,首先要弄清楚其致病原因。

急性「痛風」多是因為血液中的尿酸值不穩定而引起,一般為突然間發生,不僅患處出現紅腫、發熱,還會因為劇烈疼痛導致患者走路受限,不過,這種情況一般持續一至兩周就會減輕。

「慢性」痛風相對痛感偏弱,而且,平時不疼的時候幾乎沒有症狀,不少患者因此而疏忽大意,反而導致了更加嚴重的後果。要知道,痛風性關節炎對關節的影響,不僅是關節形狀的改變而影響外觀,它還會長期對關節造成侵蝕,造成整體關節的功能下降,甚至喪失,更重要的是如果尿酸結晶在腎臟大量沉積,還會導致腎臟損傷,最終導致腎衰竭。

既然我們明白尿酸是導致痛風出現的關鍵,那麼想要改善,就要從控制尿酸開始。尿酸增多,一方面和個人體質有關,另一方面,跟個人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連。個體差異不好改變,但是,生活方式的調整卻是隨時可以做到的。只要保證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配合一些降尿酸藥物的治療,就能讓血液中的尿酸值持續維持良好狀態,防止痛風多發。尤其是尿酸偏高的人,一定要儘量避免熬夜、暴飲暴食、疲勞、受傷、壓力大的情況出現,防止誘發痛風。

改變生活方式,痛風也能治得好

現代社會的飲食習慣導致人體攝入嘌呤的量增高,因此,改變飲食結構是遠離痛風的第一步。不過,國外的研究發現,如果不改變其他生活方式,只是從飲食上嚴加控制,尿酸的改善僅為1mg/dL(大約等於59.5umol/L),改善效果並不明顯。想要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必須從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飲水習慣、杜絕疲勞、堅持運動等方面入手。

而對於急性痛風患者,雖然在發病之後獲得了治療,但是為了避免之後的再度復發和腎臟衰竭、關節退化等併發症的發生,必須做到定期跟蹤血液中的尿酸值,早發現早治療。痛風並非無藥可救,相信只要找專業醫師進行持續治療,並改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避免走到關節退化、腎臟衰竭的這一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BrhZ3MBnkjnB-0zgP4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