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最怕什麼?反正不是飛彈,看看二戰「名將」的下場就知道了

2019-08-20   武器正能量

航空母艦是海上巨無霸,其噸位重體積大,例如美國的尼米茲級航母的長度為332米,艦寬40米,甲板寬度76米。儘管如此,航母在面對大自然盛怒的時候還是無法抗衡,曾經美國的一艘航母在海上航行時遭遇了颱風,該航母直接被折斷,上百架戰機卷上了天空,航母上100多名水兵失蹤。

人類自以為征服了自然,但實際上人類的很多活動都會受到自然的限制,戰爭也不例外。海上作戰尤其要考慮天氣因素,儘量避開風暴時間和地點。美國航母被颱風折斷這個事件發生在二戰時期,這艘航母就是美國著名海軍將領哈爾西麾下的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卡山灣號。該航母滿載排水量為一萬噸左右,航速18節。作為護航航母,其主要任務是為運輸船隊護航,引導水面艦艇攻擊,偵察敵情,攻擊敵方潛艇等。

小威廉·弗雷德里克·哈爾西,美國海軍上將,1942年4月的空襲東京和10月的瓜島戰役都由其指揮完成,次年四月,又參與籌備了擊殺日本海軍山本五十六大將的計劃,著名的雷伊泰灣大海戰也有他的參與。哈爾西上將在整個二戰期間戰功卓著,因其果敢勇猛的指揮風格,被人稱之為「蠻牛」。

但就在1944年這頭蠻牛卻在大自然的盛怒之前折了牛角。1944年美軍已經在太平洋戰爭中掌握了絕對的主動,該年10月哈爾西的第三艦隊進入菲律賓海域活動。12月哈爾西艦隊在雷伊泰灣海域遭遇眼鏡蛇颱風,但美國海軍對颱風的位置和路徑預測錯誤,並且受到哈爾西本人性格的影響,並沒有重視這次颱風,在他看來,小小的颱風不足以撼動他的艦隊。在第二天哈爾西的艦隊就已經處在颱風的中心了,巨浪伴隨著狂風向艦隊襲來,艦隊被打散。這時哈爾西才反應過來,匆忙下令迴避,但為時已晚。

等到颱風過後,艦隊開始統計損失,發現因為颱風造成的損失絲毫不亞於一場海戰。三艘1000噸的驅逐艦在颱風中直接沉沒,所有航母的木質飛行甲板都被破壞,100多架艦載機不見了蹤影,其中卡山灣號航母直接被攔腰斬斷,失蹤和傷亡人員無數。代號眼鏡蛇的颱風是一個超強颱風,中心的風速可達220小時每公里,如果不是航母夠重,恐怕能直接飛上天。而正是因為哈爾西麾下艦隊的這次遭遇,讓眼鏡蛇颱風「青史留名」,並且還獲得了另一個名字——哈爾西颱風。

這次事件過後,哈爾西被停職查辦,但因為其戰功卓著,加之當時正是用人之際,最終哈爾西又回到了指揮崗位上。但颱風好像就是跟這位將軍過不去,1945年哈爾西的第三艦隊再一次遭遇颱風,直接導致140架飛機沉入海底或受損,80多名水兵葬身魚腹。兩次颱風事件,讓哈爾西最終離開了艦隊指揮的位置。

從古至今,天氣都是戰爭中最不確定的因素之一,蒙古大軍渡海東征日本遭遇大風全軍覆沒,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折戟於俄羅斯冬季的嚴寒。時至今日,在作戰中天氣的影響儘管在逐步減小,但人們仍不能做到完全無視。現代的海軍艦隊通過都會有一套完備的天氣預測系統,主動避開颱風範圍。美國在二戰後停止發展輕型護航航母的原因之一就是這類航母面對惡劣天氣時的糟糕表現。

憑當下人類的科技水平直面對抗自然,註定是徒勞無功的,必須適應自然,讓其為我所用,對其永懷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