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從這一刻開始,主旋律影片進化了

2020-10-23     毒藥君

原標題:《金剛川》:從這一刻開始,主旋律影片進化了

兩個月完成《金剛川》,在中國電影史上大概算是一個奇蹟了。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甚至是違背電影創作規律一次超不合理的實驗。

影片在劇作結構上的新穎構思,對戰鬥場面的精細打造,對特效場景的有效呈現,在同類影片中都算是一枚精品。

而某些人物塑造的單薄、故事細節的失真,在慘無人道的周期之下,似乎也成為了一種「非戰之罪」。

有人將之歸咎於主旋律題材的先天缺陷,也有人認為恰是主旋律的要求才讓影片有了絕地求生般的爆發。至少,如果沒有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的獻禮要求,這部影片都不會出現。

《金剛川》或許會在未來成為主旋律電影的另一個標杆,它如此純粹的「類型」,又如此純粹的「主流」。

如果不以嚴格的藝術創作標準來要求,《金剛川》可能由此進入了一個自由王國。

文、編輯、排版丨禾言

主旋律

大力出奇蹟

拍《金剛川》,其實一個技術活兒,以現在的完成度來講,該賞。

兩個月周期,五六億投資,五千人團隊,三個導演聯手,男星卡司頂配。

時間緊、任務重,但資源無限供給,這中間就要靠創作者的智力和努力了。最終的成果沒拉胯,其實還有點小驚喜。

中國電影的類型片,在「主旋律」任務的推動之下,產生了一些奇妙的結果。純靠市場推動,有些題材真的拍不了,不可能拍,也不敢拍。

但某些必須要拍的主旋律題材,為了贏得更多的觀眾自發觀影,開始試圖融合商業要素的時候,一些前所未見的情況出現了。

《建國大業》《建黨偉業》時,上百號明星(包括各類缺乏演技的流量鮮肉)加入革命題材,開了先河,主旋律題材不再是德高望重老藝術家們才有資格上的殿堂,這種群星大合唱的模式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到了去年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獻禮片在全明星之外,又加上了名導「短片集」的集錦模式,從《祖國》延續到了今年的《家鄉》,以後保不齊還會有。

《金剛川》也是如此,名導、明星聯手之外,劇作上又有了新構思。

小切口,一座橋。放在十年前,你說要拍「抗美援朝」,肯定是「大全景」思路,在歷史上蓋棺定論的重大題材,怎麼敢拍得小家子氣。

多視角,一件事。將半天內發生的同一故事,從工兵、炮兵、小兵三個不同視角講了三遍。這種敘事模式相當大膽,你要非拿《敦刻爾克》來槓那也沒辦法,至少在中國電影史上,同類敘事模式的影片非常罕見(筆者才疏學淺,也許是有的,但本人確實沒看過)。

這種講故事的構思,應該真是形式所迫,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節省拍攝時間。這種分量重、級別高的戰爭題材,三個導演同時拍三段,立刻節約了三分之二的時間。

拍攝本片的指令下達應該是在今年的7月,從立項到拍攝、再到後期完成只有兩三個月,本月25日是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紀念日的正日子,「deadline」擺在管虎幾位導演面前,拼了老命也要趕在之前上映。

據說,直到上周末管虎還在中影基地做後期,可見時間緊迫到了什麼地步。

所以《金剛川》能在今天與觀眾見面,幾乎就是個奇蹟。

而且,它正是很多觀眾詬病的「主旋律」「獻禮」這些詞逼出來的奇蹟。

背景

遙遠的橋

下面說說故事的背景,有些劇透的成分,但其實影響不大,沒看過的觀眾也許能消解掉一些陌生感和突兀感。

抗美援朝戰爭1950年10月開始,打了三年,到了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戰爭結束。「金剛川」的戰事發生在1953年5月,已經到了戰爭的末期。

當時距離中國全面勝利中間只差一場決戰,就是抗美援朝中的最後一場戰役:金城戰役。

《金剛川》中出現的所有正面角色,都是準備奔赴「金城戰役」戰場的志願軍戰士。

而他們距離金城戰場還差了一步,有一條河攔在去途之上,此河就是本片的片名「金剛川」。

金剛川水面寬30米至60米,水流湍急,暗流涌動。游是游不過去的,也沒有船隻渡口,只有靠工程兵搭建浮橋通過。

片中客串的歐豪只有幾個鏡頭,飾演了個愣頭青,非要率領一群光膀子的大兵游過去。被魏晨飾演的工程兵連長一頓臭罵,說出了劇情中最大的焦點:想要過河,只能走(老子造的)這座橋。

《金剛川》全片,都圍繞著這座橋。

這座橋如果能說話,肯定會說我太難了,心裡苦。

據史料記載,魏晨飾演的工兵連長閆瑞的原型是抗美援朝二級英雄張振智,當時他率領連隊,只用了七天就建好了浮橋。

但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里,為了阻止志願軍過橋,美軍飛機共投下2400枚炮彈,1000多枚炸彈。

浮橋被炸斷,工兵修復,再炸斷,再修復。對於中美雙方而言,幾乎成了一個無限循環的噩夢。

《金剛川》故事發生在金城戰役總攻的前夕,幾萬名戰士在金剛川的一邊等著過河參加總攻,而軍令中全軍過河的時間截點是第二天早上六點。

全片就講述當天下午到第二天清晨這半天內發生的故事。

這半天內,浮橋被炸毀四次:美軍B-26轟炸機炸斷一次,榴彈炮炸斷一次,水下定時炸彈炸斷一次,最後B-26密集投彈幾乎全部炸毀。

期間,片中所有主要角色(就是你海報上看到的這些明星)全部陣亡。而且,一個比一個死得壯烈、殘酷。(個人不推薦帶小孩觀影,血腥指數略高)

視角

三元歸一

之前說過,影片分三個視角講述,但故事上則以字幕卡分成了四段:1.士兵;2.對手;3.高炮班;4.橋。

前三段由三個不同的主體講述,分別是:

叢林中等待過橋、隱蔽支援的「士兵」:步兵班長劉浩(李九霄)及連長高福來(鄧超);

天空中駕飛機偵查轟炸的「對手」:美軍飛行員希爾及僚機;

負責掩護打飛機、吸引敵人火力的高炮班班長張飛(張譯)、炮兵關磊(吳京)。

總體來說前三段是講的同一個故事(同一時間段,同一人物),基本是「三一律」的基本戲劇結構,只是由不同人物講了三遍。都是從當天下午志願軍等待過橋開始,到深夜時分轟炸機投下多枚炸彈的鏡頭結尾。

第四段「橋」,在時間上是前三段之後的延續,直至凌晨全軍過橋;在情感上,則是整部影片的煽情高潮,也就是同類影片必須具備的「上價值」「升華」段落。

分工

前所未見挑戰

三位導演合導同一部(非拼盤式的)電影,電影史上都罕見。

三位導演如何分工,如何做到風格統一、敘事順暢,一直都非常令人好奇。

最初的想像是,管虎抓主體,郭帆負責特效,路陽分管動作,這樣比較符合各位導演的資歷和特長,實際上是一個總導演加兩個執行導演的概念。

現在故事從三個視角講述,分工就更明確了。

據說,所有和「橋」有關的戲都是管虎負責,而「橋」基本上出現在全片的每個段落,尤其是最後一段,幾乎所有戲份都在橋上發生。

路陽主要負責第一段,在山中隱蔽等待過橋的大部隊。這一段是全片的開篇,環境、背景、節奏、色彩的整體基調都要在這一段確定,絕大部分主要人物都在這一段出場、直至死亡。

郭帆主要負責第二段,因為這一段以美軍飛行員為主視角,環境都在天上,基本是整段使用電腦特效的戲份。正好也是郭帆的長項。

所以拍攝時,管虎和路陽都是在丹東的外景地拍攝,郭帆則是自己在北京,蹲在滿是綠幕的攝影棚和電腦前拍。

實際上,所謂的「三大導演聯手」,其實也不過是宣傳詞彙罷了。這三個人中,管虎算是剛剛摸到「大導演」的邊兒,《八佰》之前,他還是個小眾導演。

郭帆和路陽,本質上還是新導演,風格也都比較單一。路陽只拍過四五部電影,兩部《繡春刀》拍得不錯,都是題材算特殊的古裝武俠。奇幻風格的《刺殺小說家》還不知成色如何。

郭帆也只獨立執導過兩部電影,《同桌的你》幾乎就是爛片,只是《流浪地球》太過爆炸,讓他一躍成了中國「第一」特效片導演了,如果真有人認為這就是「大導演」,那我覺得還是有點缺乏耐性。

因此,以《金剛川》的題材和慘無人道的拍攝進度,對於他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前所未見的挑戰,我想在拍攝期間,他們一定經歷了很多痛苦和碰撞,這其中的故事,等待我們慢慢發掘。

拍攝

劇作走低,情感走高

四段故事,在筆者看來,劇作的力量是在逐漸走低的。

因為前三段講了同一件事,無論其中後兩段如何變著花樣拍,新鮮感和緊迫感還是會降低。

所幸的是骨子裡的一口氣是撐住了,直到第四段的大煽情才漸漸消散。

士兵篇

最開始,路陽的「士兵」段落,主要環境發生在金剛川此岸的山巒叢林裡,在樹林裡拍戲,路陽應該很熟悉,《繡春刀》的竹林戲份,被很多影迷稱道。

不過,金剛川邊上的林子可大多了,人也多多了,而且這次不是冷兵器,而是槍炮爆炸。路陽可從來沒拍過現代戰爭戲。

據說,這一段拍得挺艱難,可能也是返工最多的一段。但總體來說,這一段場面上沒啥大毛病,中規中矩,節奏很好。

人物上的小亮點其實都出現在這一段。因為是開篇大群像的速寫,有很多有趣之處。

我們能夠看到,當代的青年導演們,從創作意識上先天就沒有革命主旋律題材中的人物要「高大全」的概念,甚至產生了漫畫式人物的傾向。

鄧超飾演的步兵連長高福來,一著急就滿口江西方言,和下屬班長劉浩(李九霄)的對話充滿互相吐槽,有如對口相聲;另一對相聲搭檔是吳京與張譯,一個裝傻充愣、虛張聲勢,一個畏畏縮縮、悶頭蔫壞,分明是相聲里的經典搭配。

李九霄飾演的劉浩與邱天飾演的女通訊兵,是片中唯一出現的愛情元素。那種相互暗戀的小美好,在恍然發覺的幾分鐘後就被突如其來的死亡打斷。雖然只有寥寥幾句台詞,一點若有若無的情愫,卻顯得分外動人。

對手篇

第一段,確定了主體情節都的走向,片中主要人物的情況都通過李九霄的眼睛做了或遠或近的描述。

從第二段「對手」開始,分不同層面講述故事中的小懸念:屢次來侵擾、轟炸的飛機上是誰?每次攻擊、每次死亡的前後,其他的人都在做什麼想什麼?

也是從第二段開始,創作者試圖在情感的天平上增加砝碼。

「對手」一段,主人公是美軍飛行員希爾,說實話,這個人物的塑造並不成功,相當單薄和狹隘。

在僚機的年輕飛行員被擊落後,他從一個成熟老練的飛行員突然變成了失去理性的偏執狂形象,為了與高炮班較勁,他甚至可以違背軍令,最後成為了西部牛仔般捨生忘死的獨行俠,在合理性上非常欠缺。

從而也導致了整個劇情有所鬆動,——浮橋在半天內遭遇的四次轟炸,多名主線人物的死亡,似乎有半數都是希爾的個人行為造成的偶然結果,這也讓各位英雄人物的犧牲產生了些許無謂和無稽。

高炮班篇

第三段「高炮班」是全片的演技高光,也是情感的重心,主要來自網上一片稱讚的張譯老師。

《金剛川》話說是全明星卡司、影帝組合之類,其實真正稱得上「演技派」算算也只有張譯一個。

李九霄、魏晨頂多能算是青年個性派演員,鄧超一直以來是看上去很努力,卻總是觸不到角色靈魂的技術流。

尤其「戰狼」吳京,似乎拿到影史第一的票房之後,就開始誤會自己是個表演藝術家了,屢屢在文戲上熱衷「飆戲」,又次次一副故作漫不經心的腔調。據說本次他給自己加了不少戲,但通篇的表演中他是最浮誇也最過火的一個。

「高炮班」的後半段,基本就是張譯一個人的獨角戲。在高炮班戰士全部犧牲之後,只剩一隻手一條腿的班長張飛控制炮台,和飛機單挑的場面,大概是有史以來中國戰爭電影里最「神劇」的畫面之一。

且不說一個斷臂斷腿的人如何能操控需要六七個人協力運轉的高射炮台,單是在只有數發炮彈的情況下,打中黑夜中飛行的轟炸機已然是「神跡」般的操作,更何況在特寫慢鏡頭中我們還發現,該炮彈直接打中飛行員面前的擋風玻璃,並命中了飛行員希爾本人。

現在回想起來當然是無盡的問號,但在觀影中,張譯在這一段表演中奉獻了堪稱澎湃的激情迸發,讓人完全忽略了場面的荒唐。據說這一場景中,連續通宵作戰的張譯幾乎吼到缺氧暈厥。

可以說,第三段中張譯的演出,強行地把整部影片開始下墜的氣勢拔高了一截,甚至彌合了影片風格走向誇張和荒謬的斷裂感。以至於直到第四部分,更加「紀念碑」式、突破常理的強行煽情畫面出現時,觀眾們暫時忘記了發出「這也能行?」的質疑。

「橋」篇

第四部分實際上是影片的重心,也是為什麼要拍這部電影的原因所在,當然,也是所有主旋律電影的表達重點。

看電影時,觀影經驗豐富的觀眾常常會有一種直覺,到了某個階段,我們心底會隱隱發出一個聲音:「它來了,它要來了」,然後不出意料地,某些場景真的出現了。

《金剛川》也是如此,終於我們發現,木板木樁搭成的橋被完全炸毀了,而一座完全由人的血肉之軀搭建的「橋」誕生了!

那是一群傷痕累累的人,用他們的肩膀,讓上萬主力部隊通過,直達決戰的彼岸。

勇敢、無畏、犧牲、偉大、英雄、壯闊,等等詞彙都是為這一幕所創造的,而且,這是只有中國人民才能創造的。

到此,《金剛川》的任務圓滿達成。這部兩個月超速完成的電影,最終成了某種標籤,成了一種力量的象徵。

人類的肩膀能不能承受上萬人的重量,我不得而知。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和特殊時期,我們能創造出一些很有趣的電影。

《金剛川》的有趣在於,近十幾年的主旋律電影在和商業元素對撞和融合時,總會出現某些不倫不類的狀況,仿佛遲暮老人穿上了新款潮服,舉手投足間總有些說不出的彆扭。

有些影片中也夾雜了創作者個人的私貨,說不清楚究竟是讚頌還是批判。

但《金剛川》顯然沒有這種負擔,或許是緊迫的周期讓其無法思及這種負擔。

總之,《金剛川》非常純粹,它既是特別純粹的商業類型片,有時類型化到了近乎B級片的地步;同時,它依然是一部非常純粹的主旋律影片,不瞻前顧後、也不心思複雜,大張旗鼓地把情懷盡力傾吐,滿足時代需求。

或許從這一刻開始,我們主旋律影片開始進化了。

(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

福利福利~

噹噹讀領2020

200-40優惠碼:6XW6PQ

數量:300張

有效期:10.20-11.3

(南京大學出版社、愛心樹及部分限價品不可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yazV3UBd8y1i3sJ446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