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家庭教育在新時代環境下有了更進一步的的創新,新時代的家庭教育,提倡民主,倡導與孩子做朋友。
新時代的家庭教育,是我們希望通過與孩子之間平等的溝通、交流,給孩子更少的心靈束縛和更大的自由發展空間,讓孩子能更自由純粹的的環境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想法,但是孩子缺失了家庭的傳統思維教育和基本的行為禮儀。
在這種寵愛沒有底線家庭環境下,行為思想沒有思想的束縛,缺少傳統的「長幼有序」思想和為人處世的「教養」,沉溺在家長的寵愛下。
一連串的不良反應也隨之而來,例如很多孩子覺得自己地位提高了,任性和驕縱,自私和蠻橫,對自己的家境貧了嫌窮,富了嫌得不到慾念的滿足,種種不良品行得兒童少年隨處可見。
孩子心智發展不完善,曲解了「人人平等」,缺失了對家長對長輩應該有的最基本的尊重,沒有形成「長幼有序」最基本的家庭關係認知。
《三字經》中描述有: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其中「長幼序」既長幼有序,長者和年幼者之間的先後之分、尊卑之分。
長幼有序出自《荀子·君子篇》:「故尚賢使能,則主尊下安;貴賤有等,則令行而不流;親疏有分,則施行而不悖;長幼有序,則事業捷成而有所休。」
即崇尚賢士、使用能人,那麼君主就會尊貴而臣民就會安寧;高貴的和卑賤的有了等級差別,那麼命令就能實行而不會滯留;親近的和疏遠的有了分別,那麼恩惠就能正確賜予而不會違背情理。
年長的和年幼的有了次序,那麼事業就能迅速成功而有了休息的時間。
長幼有序既是長序又是幼序,是一種相對的平等 不能壓迫對方。
在現代社會新的家庭教育體系下長幼有序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是家長和孩子溝通過程中不能摒棄的行為規範和思想約束,是一種家長和孩子身份的差異,是晚輩和長輩和諧相處的一種禮儀一種方式。
長輩與晚輩做朋友、家長與孩子做朋友,都是基於一定的精神思想的平等和晚輩對長輩的尊重。
長幼有序現在仍然適用。如果是三代同堂,要以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為尊。老人也要有尊長的樣子,要公正,要能夠領的清。
《尚書·堯典》中,已有"慎徽五典"的說法,即要以五種美德教導自己的臣民。據《左傳》解釋,"五典"就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父母子女在日常生活、為人處世、語言交流過程中,長輩要有長輩的樣子,教導晚輩要有晚輩的樣子。
"五倫"是中國傳統社會基本的五種人倫關係,即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五種關係,是狹義的"人倫"。古人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五倫"。倫,人倫,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係。
孟子認為: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
檢測孩子是否有長幼有序意識的性格指標跟家庭關係十分相關。一個是依附感,一個是認同感。依附感在青少年世界裡代表的是與叛逆期和家長關係。
依附感差的人對叛逆期外界情感認識感知能力較弱,自我情感感知意識較強,有較為強烈的以自己為中心的自我情感表達欲,接收大量外界信息,渴望得到外界的認可。
而情緒感知能力薄弱或者自身情緒不穩定導致對周圍環境人物的行為散發的情緒過於敏感,處理不好與家長長輩的關係。依附感很高得人,往往與家長的關係特別好。
對長輩有崇拜感和敬畏心,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不會無法管束。
《東周列國志》第四回:"武公曰:'長幼有序,不可紊亂。況寤生無過,豈可廢長而立幼乎?'遂立寤生為世子,只以小小共城,為段之食邑,號曰共叔。"
即,動物只有生存的本能,而人是有獨立的思維能力,能夠通過一定的倫理道德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建立合理的社會規範與和諧的人際關係,以保證人類社會能夠穩定地、有秩序地向前發展。長幼有序的風氣自然而然地形成。
父母長輩的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相比女孩,男孩更關注尊重,也更需要一個男性榜樣影響。女孩更關注愛和情感表達。
朱熹「人之異於禽獸,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認識,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中國古代思想寶庫中的優秀遺產。
父母與子女才能建立健康良好的親子關係,也唯有這樣的孩子才會尊重師長,感恩父母,健康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wkwkXQBd8y1i3sJA78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