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龍平渠:群眾的幸福渠 農田的豐收渠

2019-08-29     惠州農業農村

龍平渠是龍門唯一中型引水灌溉工程,始建於1956年8月,渠道全長105公里,擔負著龍城、龍田、平陵、龍江4個鎮街6.74萬畝農田灌溉任務,受益人口近10萬人。在那個經濟不發達的年代,龍門人民僅靠個人的手力、腳力和肩力,還有一把鋤頭、兩個糞箕進行施工,以堅韌的毅力建起了潤澤世代的「幸福渠」。

當年工人們在龍平渠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項目緊張施工。

原龍平渠管理處副主任吳集全講述當年建設情景。

時至今日,龍平渠依然在龍門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以天堂山水庫為主要水源,與沿渠的白沙河水庫、黃沙水庫等6座水庫形成引中有蓄、引蓄結合的灌溉體系。

據了解,龍門計劃將龍平渠縣城段30多公里河段充分利用起來,把沿線規劃成休閒綠道,該項目計劃今年10月動工,預計工期3個月,屆時將為縣城群眾再打造一個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修建緣起

興建水利防水災旱災促農民豐收

新中國成立前及成立初期,龍門的水利設施十分簡陋,防災能力不強,農田灌溉以小土坡、草木坡和竹筒天車等簡易設施引水灌溉。這些設施數量少、規模小、效益低,無法保證農作物的灌溉需求,導致農民時常廣種薄收。

1953年,受特大洪水的影響,龍門縣城除了高街外,全部區域均被洪水淹沒。1955年,龍門發生史上最為嚴重的春旱,共造成全縣八成以上的農田受旱。

要農業豐收,必須興水利。自然災害的發生引起了龍門縣委、縣政府對水利、特別是對灌溉問題的重視。經過深入調查研究,最後決定修築一條引水渠(即現在的龍平渠),以解決王坪(2005年撤銷王坪鎮改設龍田鎮)、龍城、平陵和龍江一帶的農業灌溉問題。

搶抓工期

半年內修好,最多一天出動9509人

1956年秋,龍平渠正式動工。為了抓好冬修水利的有利時期,龍門縣委、縣政府下了「鐵令」:工程必須在春耕前完成。

「那時,從龍城到平陵的渠線上全是人,群眾對修建龍平渠都很支持。」原龍門縣水利局水利工程師潘木林介紹說,當時幾乎全縣的勞動力都被調動起來了。據《龍門縣水利志》記載:「當時,最高一天出動9509人,最多一天完成土方1.7萬立方米。」

浩浩蕩蕩的龍平渠施工隊伍,從施工到竣工的半年裡,風雨兼程,不分晝夜,沒有停工記錄,用頑強的鬥志打敗了一個個困難:經費不足,縣委主要領導寫信向上級申請資金;材料不足,施工人員就地取材,燒粘土代替水泥,自製炸藥和石灰;人員不足,人民公社派出大批退伍軍人參與建設,家裡的婦女也主動出來幫忙……

回憶起龍平渠的修建過程,潘木林頗多感慨:「龍平渠就是人民群眾『一手一腳一肩膀』修建起來的。」據他回憶,當時沒有如今的現代化工具,全靠個人的手力、腳力和肩力,一把鋤頭、兩個糞箕進行施工開挖。

水到渠成

灌區農業都豐收,被稱為「豐收渠」「幸福渠」

1957年,是一個註定要載入龍門水利建設史冊的年份。在春耕到來之時,龍平渠干支渠93公里渠道全線開通。工程包括完成大小建築物450宗、土方99.88萬立方米、石方4.08萬立方米。看到清水白嘩嘩地衝過坳頭分水閘,分別流到平陵、龍江支渠渠尾時,人們歡呼雀躍起來。

「龍平渠過干丘地,野綠禾青一望同」。龍平渠順利通水後,飽受乾旱之苦的平陵黃沙村村民,把大量旱地改為水田。「有女莫要嫁黃沙,十年九旱得人怕」的歷史也一去不復返。是年,龍江豐收了,平陵豐收了,整個灌區的農業都豐收了,龍平渠也因此被稱為「豐收渠」「幸福渠」。

據了解,龍平渠給龍門人帶來的效益是巨大的。龍平渠在防洪治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使全縣的糧食產量不斷增長,保障了全縣人民糧食供應。據統計,1967年龍門糧食畝產量為138.8公斤,糧食總產量為80996.7噸,與10年前相比,分別上漲了66.83%和43.77%。

節水改造

續建配套節水改造項目,實現水利可持續發展

由於龍平渠灌區的渠線長、建設標準低,加上渠系建築物運行時間長,工程日漸老化,龍平渠灌溉效益有所下降。為了滿足灌區農田灌溉的需求,恢復灌區工程效益,龍平渠曾經歷過多次加固與改造。

為徹底解決龍平渠灌區灌溉效益逐年衰減問題,縣委、縣政府於2008年正式啟動龍平渠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項目(以下簡稱龍平渠節水改造項目)的前期工作。經過4年不懈努力,該項目終於在2012年6月正式獲省發改委立項批覆,隨後工程開始建設。

龍平渠節水改造項目完成後,從渠首供水到渠尾從原來的6天縮短到現在的1.5天,渠系水利用係數由原來的0.25提高到0.55以上,灌溉用水保證率達到90%,農業取水量由原來的11665萬立方米核減為4044立方米,節水效果顯著,實現了傳統水利向可持續發展水利的有效轉變。同時,還新增、恢復灌溉面積2.74萬畝,改善灌溉面積2.8萬畝,可增加糧食產量800多萬公斤,擴大冬種面積3萬畝,增加灌區綜合經濟效益近1.5億元。

來源:惠州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u5x3WwBJleJMoPMq75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