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現代英國史:一如既往的衰落史

2019-11-10     後宮地圖三千

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歷史仍然是一部衰落史,就像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一樣。

工黨與民主社會主義

吉爾雖然領導英國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得了輝煌勝利,然而英國人民並不領他的情。1945年7月,英國國會改選,結果工黨大勝,邱吉爾只得按照慣例立即辭職,由工黨領袖艾德禮繼任首相。

艾德禮1883年1月生於倫敦,是畢業於牛津大學法律系的一名律師。1935年他成為工黨領袖,1940年他參加了邱吉爾的戰時聯合內閣擔任過掌璽大臣、副首相等要職。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5年5月,艾德禮拒絕再參加邱吉爾內閣,導致下院解散,在7月份舉行的新大選中,工黨獲勝,艾德禮當上了首相,一直做到1951年。

1945年的選舉可以說是開啟了英國政治的新時代,就是由工黨與保守黨輪流執政的時代,原來曾經與保守黨輪流執政的自由黨已經淪為個無足輕重的小黨。

工黨執政後,立即採取了一系列與保守黨迥然不同的政策。工黨的主要政策是推行國有化和社會福利。政府先後將英格蘭銀行、煤業輸、瓦斯及電力等部門收歸國有,不過不是無償沒收,而是給企業原先的所有者以相當優厚的補償。到1951年工黨政府下台時,國有化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1/5左右。工黨的第二個主要政策是增加社會福利。一是保證人民充分就業,二是給人民提供足夠的社會福利。例如使所有人都享有醫療保健服務,死亡時國家還可以給予安葬,這就是著名的「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政策。

工黨政府促進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舉措是加強對外貿易。戰後世界上許多國家戰後都鬧美元荒,儘量都買英國貨,使英國的外貿發展迅速。1951年英國的出口額達26億英鎊,比戰前的1938年增加近80%。

外貿,特別是出口貿易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英國工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如果以英國1937年的工業生產指數為100來計算,那麼到1951年英國工業生產指數已達到了131。

外交上,艾德禮政府與美國保持高度一致,這就是所謂的「英美特殊關係」。

總的說來,當艾德禮執政之時,西方各國中,英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僅次於美國,比其他各國都好,在全世界也僅次於美蘇居第三。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1951年10月的大選中,工黨失利了,艾德禮只得辭職。工黨下台後,保守黨領袖邱吉爾又一次當起了首相,這時候他已經快80歲了。

輪流執政

保守黨上台後,其政策與原來工黨的並無太大差別,工黨的兩大主要政策國有化和普遍的社會福利制度保守黨都沒有作根本性的改變。

但這些政策後來導致了相當大的惡果,英國人由於即使貧窮或者失業,生活也會比較舒適,這就使他們工作和找工作的積極性難免要打折扣。特別是1955年以後,英國國內經濟一度繁榮,導致工人薪資提高和進口增加,於是貿易逆差劇增,外匯儲備減少。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便以嚴厲的財政限制來處理過熱的經濟,導致經濟活動減少,失業加劇。過熱的經濟便冷下來了,原來的問題便都消失了。到這時,政府便放鬆管制,又讓經濟熱起來,於是又一個繁榮期開始,不久後原來的問題再次出現,政府又用老辦法去解決,如此周而復始。這使英國經濟患上了著名的「英國病」,也就是說,經濟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就像破舊的老爺鐘一樣。在經濟增長率高的年份能達到近6%,低的年份只有不到1%。

外交上,邱吉爾這段時期最重要的事務是處理大英國協。英國這個日不落帝國擁有極其廣大的殖民地,它們與英國的關係各不相同,有的由英國直接統治,有的是保護國,最主要的是自治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實力衰退,自治領卻在壯大,他們不甘心再受英國政府的領導,於是便有了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它確認了自治領與英國的平等地位,它們之結合在於都奉英國國王為國家元首。此後英國便與諸自治領組成了「大英國協」整個大英國協則包括英國本土及其自治領、保護國、直轄殖民地等等。英王被稱為「聯邦首腦」。

現在大英國協成員國已經發展到50多個,遍布全球。全世界近三成約17億人口均屬大英國協,他們來自不同種族、有不同的文化傳統、經濟發達程度也相差懸殊。然而他們也有許多共同點,例如英語都是他們的共同語言,他們的政府架構、教育、司法和法律系統等都是相似的。

從1951年起,保守黨連續執政13年。一個政黨能連續執政這麼久,這是自從英國開始政黨政治以來極為罕見的,期間保守黨共換了4任首相。第一位是邱吉爾,他又乾了4年,到1955年,已經81歲的他雖然仍精神矍鑠,但還是辭了職,直到10年後邱吉爾才去世,享年91歲。

邱吉爾任期內另一件大事是英國新王——伊莉莎白二世——繼位。伊莉莎白女王是約克公爵的長女,她本來是沒有希望繼承王位的。1936年,她的伯父愛德華八世為了與離過婚的辛普森夫人結婚,退位了。伊莉莎白的父親繼位為喬治六世,作為長女,她成了假定繼承人,也就是說,如果喬治六世沒有生兒子,她便將繼承王位。1947年,伊莉莎白與她的遠房表兄希臘和丹麥王子菲利浦結婚。1952年,她正在去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訪問的途中得知父親去世,立即回國繼承了王位,稱為伊莉莎白二世。

邱吉爾辭職後,由他的外交大臣艾登接任。由於1956年英國同法國及以色列一起入侵埃及,艾登不得不在1957年初辭職。

接替艾登的是外交大臣麥克米倫,他當了六年首相。任內,麥克米倫在國內致力於發展經濟、提高就業率,還裁減軍隊、削減軍費開支,用有限的資金去發展經濟和提高社會福利,他的這些舉措都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到1963年6月,他的國防大臣普羅富莫捲入了一樁大大的醜聞——他同一個妓女睡覺,這個妓女還是蘇聯間諜,普羅富莫被追辭職,麥克米倫也稱病辭職了,並推薦他的外交大臣霍姆接替。這個霍姆不是下院議員,卻是個貴族,按慣例首相是要下院議員出身的,於是他便放棄了自己的伯爵爵位,參加下院選舉,順利當選。這是1963年10月的事。

但霍姆在第二年的大選中就失敗了,由工黨首腦威爾遜接任首相。這個威爾遜雖然當了兩屆8年的首相,但在

英國當代史上似乎沒多大影響,這也許同他的政策沒有什麼新意、在內政與外交上均沒有多大建樹有關。1970年1月舉行了大選,工黨被擊敗,保守黨又上台了,由愛德華·希思擔任首相。

這個希思雖然總共只擔任了3年多的首相,從1970年6月到1974年3月。他在任期間致力於解決兩大問題,即北愛問題和加入歐共體。

北愛問題,即北愛爾蘭問題,由來已久。它是英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愛爾蘭問題的延續,也是一個典型的民族與宗教問題,既是英國人與愛爾蘭人的民族衝突,也是信仰屬於新教的英國人與信仰羅馬天主教的愛爾蘭人的宗教衝突。後來愛爾蘭共和軍通過大規模的暴力以求獨立,釀成了英國政府所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雖然希思想了許多辦法,但大都無果而終,北愛問題到現在還是沒有最終解決。

關於歐共體,之前英國曾經兩次申請加入,但都被戴高樂拒絕了。到了希思時期,他深深認識到,英國畢竟是歐洲國家,與歐洲大陸諸國的聯繫千絲萬縷。當歐共體經濟一直迅速發展時,英國卻落在後面,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加入歐共體,他必須改變這種情況為此,希思代表英國政府第三次提出了加入歐共體的申請。這時候戴高樂已經故世,繼任的蓬皮杜總統沒有為難英國人。這樣,在歐共體成立16年之後洲最主要的國家之一英國終於加入了這是1973年1月的事。

第二年,英國舉行了大選,保守黨失敗,只得辭職,讓位給工黨的威爾遜威爾遜在卸任4年之後第二度當上首相上台後,他面臨著英國異常嚴峻的經濟危機,1976年3月,威爾遜以年邁和健康為由宣布退休,把職位讓給比他還大4歲的卡拉漢。卡拉漢有個綽號「快活的吉姆」,他運氣好,這時候英國在北海發現了儲量巨大的石油,1970年英國的石油產量只有8萬噸,到卡拉漢上台的這年達到了1000多萬噸,後來更達近8000萬噸。這時候國際油價正在瘋漲,使英國的經濟得到一定恢復和發展。卡拉漢的位子坐得並不穩。1979年3月國會下院舉行了一次對政府的信任投票,結果政府以一票之差敗北,卡拉漢被迫辭職。

柴契爾夫人

在接下來的大選中,保守黨輕易取勝,它的黨魁柴契爾夫人成為首相。柴契爾夫人是英國當代史上地位僅次於邱吉爾的政治家,西方第一個女首相,是當代西方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女政治家,她連任英國首相11年之久,是1827年以來英國任期最長的首相。她任首相的時代由於深深打上了她的烙印,被稱為「柴契爾時代」。

柴契爾夫人生於1925年10月,原名叫瑪格麗特·羅伯茨,家鄉在英格蘭的林肯郡,她是家中的次女。女子學校畢業後,瑪格麗特進入了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學習化學,這時她只有17歲。

從這時候起,瑪格麗特就對政治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她將全部業餘時間都花在了牛津大學的保守黨俱樂部里,三年級時她更是當選為學校保守黨俱樂部主席,她是擔任這個職務的第一個女生。

1947年瑪格麗特從牛津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本來她想立即投身政治,可那需要大筆資金,她沒有,只得先工作掙錢。1950年,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使她成了保守黨達特福市的國會議員候選人,雖然她為保守黨羸得了比原來多一半的選票,但還是被工黨候選人擊敗。第二年她繼續作為達特福市的候選人參加大選,再次失利。

於是她開始了法律專業的學習,順利獲得律師資格,當上了律師從1954年11月開始,她又先後參加了幾個地方的補缺選舉,但都失敗了,不過她毫不氣餒。1959年,柴契爾夫人時來運轉,芬士利區的保守黨國會議員宣布不再參加下次大選。柴契爾夫人順利成為候選人並當選,這年她34歲。

柴契爾夫人在下院發表的第一次演說就為她贏得了聲望,由於這次她的提案對報界有好處,報界從此也特別關注她了。

在1970年的大選中,保守黨贏得勝利,希思首相任命她為教育科學大臣,成為保守黨歷史上第二個女閣員。

柴契爾夫人在教育大臣任上最大的舉措是廢除了原來免費供應全國350萬名小學生牛奶的政策,這件事當時引起了工黨的激烈批評,報紙一度稱她是「奪去孩子牛奶的柴契爾夫人」。1975年2月,柴契爾夫人擊敗希思當選為保守黨領袖,她成了保守黨,也是英國甚至整個西方歷史上第一個主要政覺的女性領袖。

1979年3月,工黨首相卡拉漢在下議院的信任投票中失敗,5月,保守黨在選舉中獲勝,撤切爾夫人便成為英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第一位民選的女政府首腦。此後柴契爾夫人共當了三屆首相,從1979年至1983年是第一屆;1983年至1987年是第二屆;1987年至1990年是第三屆。

在第一屆首相任內,柴契爾夫人上任後不久就爆發了一次經濟危機,柴契爾夫人立即採取了與前面的工黨政府大不相同的措施來應對。例如控制貨幣發行量、提高銀行利率、大力削減政府開支以減少財政赤字等等,並且減少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大力推行私有化。

柴契爾夫人這些經濟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英國國民經濟從1982年開始回升,通貨膨脹率顯著下降,國際收支也大為好轉。

但與此同時,失業率劇增,為此她遭到許多選民的反對,1981年秋的一次民意測驗表明,她是1940年繼張伯倫之後最不受歡迎的首相。不過柴契爾夫人仍然在1983年的大選中贏得了勝利。這並不是柴契爾夫經濟政策的成功,而是緣於英國在馬島戰爭中的勝利。

馬島是馬爾維納斯群島的簡稱,英國人稱為福克蘭群島4月2日到6月14日,英國與阿根廷在這裡進行了歷時74天的英阿馬島戰,這是一場未經正式宣戰的戰爭,也是20世紀第一場現代化戰爭。

戰爭的結果,英軍只死亡了250人,卻打敗了14萬人的阿根廷軍隊,另外還俘虜了近萬人,如果考慮到英軍是在距本土萬里之遙的南大西洋、在敵人的家門口與之作戰,這勝利就更了不起了。

馬島之戰的勝利令英國舉國狂歡,乘著這股氣勢,柴契爾夫人領導保守黨在第二年舉行的大選中獲得大勝,開始了第二個任期。

柴契爾夫人在第二個首相任期內繼續推行她激烈的經濟改革,進一步削減公共支出和減少預算赤字,把國有企業賣給私人,政府大賺了筆。在對外政策上,她更強烈地親美,幾乎支持美國的任何行動,哪怕世界上其他所有國家反對,她也堅決支持。與特別親美相對的是特別反蘇,蘇聯官方的喉舌塔斯社稱她為「鐵女人」、「冷戰專家」。當柴契爾夫人聽到俄國人稱她是「鐵女人」時,十分高興,稱這是他們給她最的稱讚。從此她真的有了這個稱呼,我們有時還稱其為「鐵娘子」。

她第二個任期外交上最重要的工作是與中國談判解決了香港問題經過艱苦談判,1984年12月19日,在英兩國政府首腦在北京正式簽署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香港順利回歸中國。

1987年的大選中,柴契爾夫人再次取得勝利,開始了她的第三個首相任期。在第三個任期里,柴契爾夫人宣稱要「繼續革命」,就是要更大規模地取消社會福利和實行更大規模的私有化。不過她遇到了強大的阻力她的人頭稅政策,即政府將按人頭來征一筆稅,以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遭到了極其強烈的反對,幾乎引起了英國的社會動亂,然而柴契爾夫人絲毫不願退縮,這種做法在保守黨內部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與其他保守黨重量級人士產生了爭執,使她在保守黨內影響力日衰。

1990年11月,在保守黨舉行新的黨首選舉時,赫塞爾廷宣布參加角逐,並在第一輪選舉中取得領先。於是柴契爾夫人在11月21日宣布辭去首相一職,把保守黨領袖和首相的職位都傳給了她一手提拔的梅傑。英國當代史上最重要的一個時代——柴契爾時代就此結束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oVhWG4BMH2_cNUgge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