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特色的民俗文化,你對自己的家鄉了解多少?

2019-06-05     心好懶人

衡陽市常寧市 版畫

常寧因版畫創作群體大、作品多、影響廣,而被譽為「版畫之鄉」。常寧版畫是湘南大地絢麗的藝術奇葩,其以拙樸、自然、精巧的藝術手法,多角度刻畫出當地的自然風貌、民族風情、鄉村變化與勞動者的憂樂,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特色。

邵陽市邵陽縣白倉鎮 白倉高蹺

白倉高蹺俗稱踩高腳,又稱耍高蹺,是一種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傳統競技娛樂活動,主要流傳於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湖南省邵陽縣白倉古鎮及其周邊鄉鎮。「白倉高蹺」的突出特色是高、奇、險。2007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常德市鼎城區草坪鎮 歌舞

常德市鼎城區草坪鎮人民在閒暇之餘喜歡載歌載舞,民間文藝花鼓燈、彩龍船、車兒燈、木偶戲、漁鼓等流傳至今,逐漸演變成為以歌舞表演為主的特色民間文藝。從20世紀80年代起,草坪鎮民間藝人挖掘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先後自發組建了「宏達」「霞飛」「金鷹」「雄鷹」「新世紀」等20多支民間藝術團民間隊,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草坪文化現象」。

常德市鼎城區周家店鎮 吹打樂

「周家店吹打樂」,當地人稱之為「鑼鼓家什」。源於農耕文明,興於戰國紛爭,經數朝歷代傳承、演變、完善,形成了一支支以嗩吶、鑼鼓巧妙組合的種類繁多、風格迥異的民間藝術隊伍。

張家界市慈利縣龍潭河鎮 板板龍燈

慈利板板龍燈起源於宋朝,是慈利縣龍潭河鎮農民自編自演的大型龍舞藝術。一般在逢年過節或重大喜慶活動中表演。這種表演藝術形式獨特,是農民群眾自編自演的大型群眾文化表演藝術,是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精品。它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對研究人類學、歷史學及民族民間藝術學有著重要價值。2006年,板板龍燈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益陽市南縣 地花鼓

南縣「地花鼓」起源於清代嘉慶初年,是南縣人民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 它從民間山歌、小調和勞動號子的基礎上演化而來。以其樸實粗獷的動作、活潑自然的表演、巴釅的生活氣息、獨特的藝術風格,深深紮根於民眾之中。湖南的長沙花鼓戲就是在這種地花鼓的基礎上形成與發展起來的。

懷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苗族歌舞

苗族歌鼟歷史悠久,充分展示了靖州濃厚的地方少數民族特色,許多欣賞過靖州苗族歌鼟的專家和文藝愛好者們都稱它為「深山珍寶」「天籟之音」。2006年5月20日,靖州苗族歌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洗車河鎮 舍巴日

舍巴日是土家族的特有節日,是以緬懷祖德、慶豐祈福為願景的一種風格獨特的民間節慶活動,一般在正月或農曆三月舉行, 分舍巴祭、舍巴樂兩大部分。它涵蓋了土家擺手、毛古斯、梯瑪歌、擺手歌、神話、傳說、音樂、舞蹈及土家織錦、民間戲劇 、民間遊藝、民間剪紙等一系列原生態文化現象,具有民族文化、道德、倫理、教育等諸多傳承功能和強大的文化凝聚力,是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薪火相傳的綜合載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k5veGwBvvf6VcSZPmT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