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籍到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是如何激盪我們的靈魂?

2019-12-28     軌道電影

《82年生的金智英》雖然是一部女權主義小說,但它內在更傾向於讓讀者自我思考,反思生活中對於女性的種種不公,正因如此才會在整個東南亞地區形成廣泛共識,它藉助一個五口之家的平凡生活,為我們展現了作者關於不平等的性別、職業、倫理等方面的思考。

小說成為韓國現象級的熱門小說,甚至引發了很多男性的強烈質問,受到很多人的公開指責,在我看來,正是因為這本書揭示了普遍存在的人性之殤,打擊了普遍存在的利益鏈條,才會引發如此強烈的討論與責罵。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激發了更多讀者對於事實真相的興趣。

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上映困難重重,但是在上映當日卻一舉成為票房單日冠軍,成為2019年第八部突破300萬觀影人次的韓國本土電影。這說明對於真理的探究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般複雜,有良知的朋友們用雙腳為女性的平權搖旗吶喊,也讓影片更具有現實反省價值。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表現出強烈的現實關懷和情感激盪。金智英這個韓國最平常的名字成為了女性權利的代名詞。今天,我想從影片的呈現方式、對於金智英情感的探索和劇情走向三個方面來分析下這部影片和小說的異同,更重要的是借用小說的內容進一步引發讀者思考,這個社會出現如今的狀狀究竟是哪些原因形成的。

01、小說為讀者全面展現了金智英從小到大的整個歷程,著重探究家庭關係和職場生涯對金智英的影響,電影則以點及面,通過借用片段式的真實生活案例映射觀眾與之相似的經歷,引發觀眾思考,它們共同指向了生活的本質,進而引發共情。

小說除了開頭2015年和結尾2016年兩章外,主要內容以編年體的形式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1982年-1994年,1995年-2000年,2001年-2011年和2012年-2015年,這四個部分金智英經歷了幼年、青年、步入社會和結婚生子。我們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作者的用意,從人生最為關鍵的幾個階段入手,幼年的缺少關愛,青年的自強不息,步入社會的絕不服輸和結婚後的不甘平庸其實代表了所有被物化女性的生活,她的家庭是韓國千萬家庭的縮影,從中我們既能找到共性,也能找到不同之處。

影片以案例為切入點,金智英作為全職太太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她過年回娘家會被呼來喚去,她不希望要二胎卻被丈夫玩笑式的溝通所化解,她想要重回工作崗位卻如剛畢業時困難重重,所有想要表達的內涵都通過一個個案例呈現在觀眾面前,這裡面有千言萬語並未明說,但是卻讓觀眾感同身受,證明這種案例絕非孤案,而是整個社會生活的縮影。

小說對於金智英的家庭環境有充足的說明和展示,父親在四兄弟中排行老三,「大哥在婚前死於車禍,二哥很早就成了家,帶著一家人移民美國生活,最小的弟弟則因為遺產分配及高齡父母的贍養問題,與金智英的父親大吵過一架,兩人從此不再往來。」可以說這個家庭並不幸福,正因如此所以父親很早便明白了人情世故,但即使這樣他仍然需要兒子來繼承家業,所以在兩個女兒誕生後仍然要讓母親繼續傳宗接代的重任。

母親更是因為第三胎為女兒做了流產,才終於等到了兒子金恩碩的誕生。與父親公職的穩定收入相比,母親的工作是卷門窗密封條,但是工作量大且有污染性氣味,儘管工資較高,但卻犧牲了大量的業餘時間,這也就意味著對於三個孩子能夠照顧的時間不多,作為老二的金智英,沒有老大金恩英那麼獨立,也沒有老三金恩碩那麼受寵愛,受到的關注和疼愛沒有兩個其他孩子多,這就是她在家中所處的位置。

從父母的家庭分工中可以看出,女性在家庭中既要承擔教育子女的責任,也要勞動掙錢,並且因為同等崗位上男性待遇要高於女性,所以自然而然形成對於女性的某種固有印象。家庭和職場是每個人一生必然要經歷的,在小說中,對於金智英找工作是有說明的,她應聘了三四十家單位都沒無一回應,唯一一家可以面試的公司卻是以騙取學生零花錢為生的公司,儘管有些反感,金智英都會精心準備,可是結果卻是三位應聘的女生沒有錄用一名。

從小缺乏父母關愛,長大面對同學競爭,上班接受男性挑戰,連老公鄭代賢對於她的關心都沒有孩子多,小說對於金智英的成長給予濃墨重彩的展示,並不像影片中那個略有木訥且浮光掠影的展現。

電影相比小說,展現了無數個詳細的案例:金智英被人嘲笑「蟲媽」;在婆婆家中被冷嘲熱諷;母親得知其得病無微不至;爸爸把弟弟最愛吃的麵包當成金智英最愛吃的麵包;職場領導金組長提升無門;女廁所被偷裝攝像頭。。。所有這些案例代入感極強,似乎就是每個人都曾面臨的選擇或所處的境地,這些都讓影片增添了真實感,也讓反思生活中出現這樣情景的真實原因,進而引發共情。

02、小說從金智英生病的成因入手為觀眾揭開世間百態,深入探究其發病的社會、家庭和個人原因,電影則借用倒敘表現方式設置懸念,淡化處理金智英的感受,更注重真實生活的場景營造,更注重從小家到大家乃至整個社會對於女性的觀念闡釋。

小說對於每一位人物的內心獨白都進行了具體詳盡的分析,比如在母親因為要供兩個哥哥讀書而放棄學業,旁白是:「原來母親對自己的人生、對自己因為育兒而放棄夢想感到遺憾。一時間,金智英覺得自己宛如一塊體積雖小卻奇重無比的石頭,緊緊地壓住母親的裙角,使她無法繼續向前。」可是在影片中只能通過金智英母親失落的眼神和姑姑們的話語才能感知母親當年的那種難過的失落感。

小說儘管始終聚焦在金智英的成長史上,但其焦點仍然是為什麼社會上會產生這些問題的終極原因上,總體來說,這是由於個人、家庭、社會三個方面造成的。

車勝蓮是金智英的社團學姐,也曾暗戀鄭代賢,可是在表白被拒絕後,她在生二胎時因羊水栓塞不幸過世了。金智英曾經將車勝蓮當成自己的偶像,所以當車勝蓮去世後,金智英是極度難過的,小說中這樣描寫金智英發病時說的話:「你還把我當成二十歲的車勝蓮啊?那個在太陽底下發著抖向你表白的車勝蓮?」由此可知,一方面金智英也曾膽怯,面對心愛之人無法表白的苦惱,另一方面,難產的陰影也一直纏繞著金智英,更因為丈夫家人的督促,丈夫也給她施加了很多生二胎的壓力,這種壓力如影隨形的影響著金智英,造成她心理壓力過大。

金智英雖然不像母親那樣輟學,但是其精神趨向是一致的,她在家中沒有地位,處處都要讓著弟弟,她在母親身上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這是她從小到大的處境,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她的觀念。金智英之所以想要重回職場,正是因為不想像母親那樣做全職太太。所以她失常時會出現母親般的話語。在婆婆家時,她說「哎呀,親家母,其實我們家智英每次過完這種大節日,都會全身酸痛呢!」在實際生活中,她有對父母的不滿,有對公公婆婆的抱怨,這些都是無法表達的,她承受了很多責任,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關愛,甚至連手受傷了,大夫都告訴她,帶孩子怎麼會累呢,有洗衣機、洗碗機啊,這種上帝視角無法通過她個人來化解掉,當她尋求外界幫助時,老公也沒有起到支撐的作用,這樣讓她精神負擔加劇。

當她步入社會時,她本以為會得到解放,可是在職場她看到了女性的弱勢和歧視,不光如此,她自己也是受害者,想要進入金組長的企劃組都因為性別原因無法如願,更證明事態的嚴重程度。電影中,沒有像小說一樣一針見血地指明問題所在,而是淡化處理金智英的感受,她處處妥協,當受不了「蟲媽」的職責她會離開,當丈夫讓她檢查,她說「謝謝你關心我的身體」,當婆婆為她買中藥,她感動的近乎流淚。我們發現金智英的善良和陽光是發自內心的,可正是這樣積極的心態也有可能受到壓力過大而導致失常,可見觀念和影響的可怕。

這種由小及大的講述方法將社會真實的一面展現給觀眾,看似講的是家庭與人際矛盾,其實映射的是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問題。從這些觀念中可以發現這個社會對於女性有種不公平的歧視感,這也是男女平權存在的重要價值,只有實現女性地位、尊嚴的平等,才有可能讓整個社會不因性別問題產生更多個金智英。

03、小說對現實狀況的映射和批評一針見血,對於金智英的命運是含蓄而公正的,電影則含蓄內斂,既有針鋒相對,也有溫馨甜蜜,並給出非常光明的結局,寓意幸福美滿。

小說之所以會獲得文在寅總統等高層的宣傳推廣,證明這些價值觀確實是普遍存在且影響深遠的,作者趙南柱在韓國長到17歲,後來到中國台灣定居,可以說他是土生土長的韓國人,受到韓國文化的浸染形成了特定的價值觀,在寫作過程中,他一直對金智英充滿了不舍和無奈,既為她的遭遇而感到惋惜,又對這種經歷無能為力。他說「對於凡事總是謹慎做決定、忠於自己的選擇、全力以赴的金智英來說,這個社會應該給予她合理的補償與鼓勵,也應該給予她更多機會和選擇餘地才是。」

正因如此,所以作者不余遺力地抨擊這種種不公平的社會現象,從社會、家庭、個人等角度來闡述每個人在特定環境下形成的價值觀。金智英的命運可以說並不是她自己的,而是映射了一代人的共同經歷,基本上所有在韓國的女性朋友都會遭遇這樣或那樣的不公平,所以從一開始就註定了金智英的命運。

電影除了真實還原其中的部分案例外,更要起到啟迪心靈的作用,如果像金基德導演那樣一味揭示社會的陰暗面,有時候對於觀眾來說會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所以在選擇時,側重點放在了含蓄內斂的表現方式。金智英喜歡看落日,一句「為什麼看到太陽落山心理總是空落落的」就點明了她的生病,而前後對仗的表現方式排列工整,寓意深刻。

第一幕鄭代賢諮詢大夫病情與結尾克服疾病相對,金智英的沉默寡言是如何形成的?正是上面提到的個人、家庭、社會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這些方面都得到解決,金智英會患病嗎?她的委屈和憤恨具有共性,她努力地工作拼搏期待出人頭地,結果卻與千萬女性一樣,像買彩票一樣等待著命運之神的青睞,可是她們心裡清楚這樣的機率太低,但即使是這樣的機率,她們也願意用一生去等待,這才是小說中最可悲的地方。

小說的結尾更具有啟發性,金智英並不是精神分裂,而是典型的產後抑鬱延伸到育兒抑鬱所致。大夫說「要是我只是一名平凡的四十多歲的男性,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這些事。」隨後講述了她自己的經歷,同樣是父母、婆婆遠在他鄉無法照顧孩子,她要照顧家庭和孩子,還要忙著工作,而這一天竟然是李醫生因為懷孕而請假休息的最後一天上班。即使能力再出眾,醫院依然會因為她的離去而損失一大波客戶,而金智英的最後一句話就是「我暗暗決定,下一個人一定要找未婚單身的才行。」由此可見,不光是男性,就連女性對於性別其實也是有刻板印象的,這種一針見血的方式特別過癮,會讓讀者大呼精彩。

電影卻是在醫生的指導下開始了各種反擊,最後一定是戰勝疾病,迎接全新的生活。這種結尾方式缺乏新意,只能算是為了商業化而做的一種藝術妥協,但是在高度上顯然和小說差了一截,但大團圓的結局對於觀眾是美好的,畢竟能夠現實再殘酷,我們依然要迎接明日的朝陽。

結語:

《82年生的金智英》小說共兩萬餘字,但每一個字都鏗鏘有力展現出女性的風采,女性是偉大的,他們為了孩子忍受身體變形、無法入睡、吃藥疼痛,卻仍要操持整個家庭,尤其在大男子主義盛行的韓國,這本書具有特殊的警示教育意義,金智英就像千千萬個普通女孩一樣也對未來有憧憬,也想為家庭付出更多,得到的卻是歧視和不解。

但是女性絕不僅僅是附屬品,而是具有獨立人格道德高尚的存在,她們並不用依附於誰,在孩子面前,她們的一言一行更具有價值,如果不能以身作則,那麼教育出來的孩子可能又會像金智英的母親那樣含辛茹苦的繼續全身心的付出。

影片娓娓道來的哲理髮人深思,溫暖且具有力量,在冬日裡看到這樣一部真實且感人的影片,總結一年來的得失將會更有意義。未來,將會有更多的金智英們踏入社會,當她們成長時,希望能避免金智英式的悲劇,更陽光積極地成長,讓世界更加溫馨和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i8wXG8BMH2_cNUgl04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