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變」與「革命」:「九一八」事變對日本的拯救和摧毀

2019-12-25     國家人文歷史

文 | 趙愷

1931年9月18日夜間,日本「關東軍」以中國東北軍炸毀柳條湖附近日方修築的「南滿鐵路」的路軌為由,悍然炮擊並占領了瀋陽城外東北軍駐地「北大營」。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日方稱「柳條湖事件」)由此爆發。次日在東北軍各部採取「無抵抗」政策的情況下,日本「關東軍」又趁勢攻占了奉天、四平、營口、鳳凰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沿線18座城鎮。

「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後,身為首相的若槻禮次郎表面做痛心疾首狀,不斷要求日本陸軍方面做出約束,不令事態進一步擴大。但實質上卻深知在國內經濟低迷、政治矛盾日益惡化的情況下,鯨吞中國東北是擺脫困境的絕佳機會。而日本陸軍方面更是有恃無恐,不僅「關東軍」大肆攻城略地,連一旁的朝鮮駐軍也躍躍欲試。

9月21日,日本陸軍「朝鮮軍」司令林銑十郎命所部第39混成旅團進入中國東北參戰。由於此舉並未獲得任何上命,若槻禮次郎一度試圖上奏裕仁,以沒有「御令」便出兵境外為由,逮捕和審判林銑十郎,但在陸軍方面的強烈抵制之下,最終卻也只能作罷。諷刺的是,裕仁對林銑十郎這位「越境將軍」似乎頗有好感,日後還委任其上台組閣。

事實上真正在日本國內對「九一八」事變倍感不悅的,反而是同樣野心勃勃的「櫻之會」成員橋本欣五郎等人。在他們看來隨著日本「關東軍」侵占中國東北,國內高度緊張的政治空氣必然得到釋放和緩解,不利於趁亂舉事、渾水摸魚的投機行動。

1932年,剛辭職的日本首相若槻禮次郎(左)和繼任者犬養毅(右)在東京會晤時的合影

在大川周明和北一輝等人的推動之下,「櫻之會」決定藉口外務大臣幣原喜太郎不斷以「不擴大」的外交需求打壓日本陸軍激進派為由,於10月24日調動近衛師團10個步兵中隊和1個機槍中隊、第1師團步兵第3聯隊,在13架海軍轟炸機的掩護下,以10名「拔刀隊」為先導,攻占首相官邸、警視廳、陸軍省和參謀本部等機關重點,將首相若槻禮次郎等一干閣僚趕盡誅絕。隨後再脅迫東鄉平八郎、西園寺公望等重臣,向「天皇」裕仁上奏。組建以荒木貞夫為首相、大川周明為財政大臣、橋本欣五郎為內務大臣、建川美次為外務大臣、北一輝為司法大臣的新內閣。由於近衛師團擁有所謂「天皇」御賜的「錦之御旗」,因此這一行動被「櫻之會」稱之為「錦旗革命」。

客觀地說,橋本欣五郎和大川周明、北一輝所謀劃的「錦旗革命」,更像是對蘇俄「十月革命」的一次拙劣的模仿和致敬。且不說其所調動的那些部隊能否如其所願沖入首相官邸,即便這場所謂的「革命」成功,毫無從政經驗的大川周明等人又如何能夠有效地領導日本政府的運營呢?或許正是因為整個計劃完全是痴人說夢,所以當10月17日「錦旗革命」的相關策劃人因被人檢舉揭發,被憲兵所逮捕之後,日本陸軍方面也並未給予嚴懲,「首惡」橋本欣五郎也僅僅被關了20天的禁閉而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fdbPm8BMH2_cNUg8cR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