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這樣的韭花醬河南人能夾一星期饃

2020-08-14   豫記

原標題:秋風起,這樣的韭花醬河南人能夾一星期饃

韭菜在平常百姓家很常見,韭菜花可能少一些,而誰能知道這個菜可以變著花樣吃,並且還有一肚子歷史文化。

生生不息的韭菜

秋雨連綿的周末,早起從菜市場裡買回兩斤豫東小山羊肉,還有一把翠綠的韭苔,打算美美煮些羊湯喝,再做一盤蒜苔炒肉。

坐在桌邊,一根根掐擇韭苔的老根時,一股熟悉而久違的清香,縈繞房中。便想起有關韭菜的種種滋味,製作那些美味的親人和當時的溫馨。往昔美好的回憶頓時充溢心中。

小時候有個要好的鄰村同學,叫溫粉菊,她家種了一大片菜園子。

有一年春天,她來學校時帶了一包土送給我,包裹在濕潤泥土裡的,是簇生在一起、帶著根須的鱗狀錐形球莖,說這就是我平日裡最愛吃的韭菜的根。

放學後她和我一起回到我家裡,用鐵杴翻挖開院牆邊空地的土,把那些韭菜根埋了進去,說等過一段就會發出來鮮嫩的韭菜芽。

這是我第一次種韭菜,沒有經驗,長出來的嫩芽又細又黃,像漫畫《三毛流浪記》里主人公的頭髮。

中學時讀到老杜《贈衛八處士》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頓覺唇齒生香,口涎欲滴,遙想詩人那位少年故交,也是風雅之人,我們鄉下都是拿鐮刀割韭菜,人家卻用刀剪。

韭菜一茬一茬地被割掉,又一茬一茬地生長起來。民間稱韭菜又名懶人菜,因為只要種一次,就可以割了又長,長了又割。它寓意著人口的增加,世代傳承生生不息,

因其生命力旺盛,適應性強,抗寒耐熱,到處都有栽培,又被稱為豐本、草鍾乳、起陽草、長生韭、壯陽草等,在中醫里,它也被稱為「洗腸草」。

韭菜的葉子、花葶和花朵均能作為蔬菜食用;種子等可入藥,具有補腎,健胃,提神,止汗固澀等功效。

追溯中國人吃韭菜的歷史,當開始於春秋時代。《詩經·七月》里說:「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春四月之初用小羊和韭菜祭司寒之神,可見韭菜在中國食用的悠久歷史以及在當時的珍貴。

雅俗共賞的神菜韭花

春天的頭一茬韭菜,俗話稱為「頭刀韭菜」,最先挨刀被割,葉片肥嫩寬短,可生吃,辛辣中帶著微甜,配雞蛋炒菜或配羊肉、大肉包餃子、蒸包子也最出味。

待一茬又一茬地長出來,便沒有了初春萌芽時的生機飽滿,葉子越長越細瘦,姿態越長越疲軟,一行行在風中雨里凌亂悽惶。

冬季在溫室中培育的韭菜,因不見日照,在黑暗中生長,顏色淺黃,被稱為「韭黃」,嫩而味美。宋人最愛食用這種菜,王千秋《點絳唇·春日》詞說:「韭黃猶短,玉指呵寒剪。」

到了夏天,長老了的韭菜,會從葉子根部中心發出一根細長的莖,四棱形稍硬,稱為韭薹,有的地方也叫韭葶,頂端舉著一個包膜未破的小花骨朵,趁嫩抽出,洗凈切成一寸長的小段,配著肉片爆炒一下,清香爽口,除了一撮鹽、一勺生抽,其他任何調味品都無需加入。

及至盛夏時節各種菜蔬上市,韭菜便成了等下之物,吃起來殘渣塞牙、滋味發苦,所以農村有「六月臭韭菜」之說。

等到韭薹頂端的韭花綻放開來,又是別一番的美味。

韭花的食用有據可查的是在漢代,《齊民要術·種韭》引漢代崔緹《四月令》說:「七月韭菁「。「韭菁」即韭菜花。

這種秋天裡綻放的白色花簇,白色的包膜未破時稱為韭白,嫩時可摘下炒菜吃,不過時令太短,在市場上每年也只能是見到一星期,時間一過,韭花結籽,韭白枯老,結子變硬,不能用來炒菜吃,不過等到韭花再長成熟些,那味道便愈發濃烈誘人。

原本以為韭花是籍籍無名的山野農家小菜,誰知前一段習書法時讀帖發現,它竟然曾引發了風雅文人的創作靈感和激情。那就是聞名於世的五代楊凝式的《韭花帖》。

韭花帖

《韭花帖》為唐末五代書法家楊凝式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同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王徇《伯遠帖》並稱為「天下五大行書」。

楊凝式是五代時梁、唐、晉、漢、周五朝元老,官至太子太保,一生狂傲縱誕,人稱「楊瘋子」。

有一年秋天,楊凝式一覺醒來,已是午後。楊凝式覺得有點餓,這才想起中午沒有吃飯。恰在此時,宮中給他送來了一盤韭花,吃起來特別美。為表達感激之情,楊凝式當即寫了一封謝折,其中有「當一葉報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然後派人送往宮中。

《韭花帖》共7行,章法獨特,字句疏朗,筆致蕭散,澄靜精絕。因為是筆札,隨手而寫,每個字都趨於平和簡靜,意趣閒逸,而通篇又具裝飾意味,給人一種疏宕曠遠之感。

在字的結構上也極富變化。清代王文治為此寫詩說:「韭花一帖重謬琳,千古華亭最賞音。想見晝眠人乍起,麥光鋪案寫秋陰。」

本是一封不經意寫就的手札,連楊凝式自己也未在意,哪知後來竟成為傳世之寶。

這幅頗具傳奇色彩的絕世之作,其緣由只不過是一盤韭菜花。韭花,也算是雅俗共賞的神菜。

冬天的美味韭花醬

中秋前後用韭菜花製作成的韭花醬,是冬天裡的一道美食,最適合配著羊肉來吃,尤其是吃涮羊肉時,將切得薄薄的肥羊肉,一片片放進熱沸的濃湯里涮一下,再蘸著調配好的韭花醬,滋味鮮美到令人讚美人生。

元人耶律楚材《鹿尾》詩道:「韭菜酷辣同蔥薤,芥屑差辛類桂姜。」

韭花醬除了是涮羊肉必不可少的調料外,還是東北特色菜「川白肉」的必備佐料。

滋味鮮香提神的韭花醬,製作方法其實十分簡單。

記得從前在老家,每年秋天外婆都要採摘一兩筐半開的韭花,洗凈後用竹筐盛著端到村頭的石臼邊,一小把一小把放到石臼中,手握青石錘頭上面插著的短木棒,一下一下地將韭花和辣椒、香椿葉子混合搗碎成泥,再用勺子挖出放進陶罐里,加鹽密封。

幾天後即可食用,微辣中韭香四溢,且經久不壞。

前幾年秋天,我偶然說到想吃自家手工製作的韭花醬,中午回家便看見姐夫從集市上買回一堆韭花。

晚上,老媽、我的小兒一起在秋夜的燈火下,用家裡的粉碎機,將食材一樣樣絞碎,腌好的韭花醬,雖仍能吃出小時候的味道,但寡淡了許多,只是那同老母、小兒一齊合力炮製美味的溫馨氛圍,又成了最珍貴的記憶場景。

今天的我們,貌似遠離了獻羊祭韭的時代,卻不知不覺活成了鬱鬱蔥蔥的韭菜,一茬又一茬地接受著光陰收割機的採摘。

(圖片來源於網絡)

張生麗| 撰文

藍家夏夏| 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