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到底是什麼?
這個問題一度讓我羞愧。我喜歡哲學,因為哲學總是在追求用理性的方法釐清問題、解決問題。可是面對這個關於哲學的自我確認問題時,我卻無法用哲學的思維方法回答它。我們知道,如果一個學科無法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義,那就意味著它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邊界是模糊不清的。這樣一來,它的合法性都成了問題。
每個哲學家、每一個詞典可能都會對哲學下一個屬於自己的定義,可是很少有讓大家都滿意的。
兜兜轉轉,我覺得關於哲學的最好的定義或許還是最原始的那一個,即蘇格拉底的定義:哲學就是「愛智慧」。
在現代科學看來,這個定義一點也不嚴謹、不精確。但它卻簡潔而有力地指出了哲學最重要的態度、方法和對象。
首先,我們先來理解什麼是「智慧」。
說起智慧,我突然想起關於蘇格拉底的一件軼事,他和朋友一起去德爾斐神廟,好事的朋友替蘇格拉底求了一簽,得到的神諭是「蘇格拉底是全希臘最有智慧的人」。他很驚駭,因為他知道自己是一無所知的。為了證偽這道神諭,他找遍了全希臘,想找到哪怕一位比他有智慧的人。他最終失敗了:知識比他豐富的人大有人在,但關於智慧,大家都一無所知。不僅如此,人們都犯了一個錯誤,即混淆了知識與智慧,所以他們都以為自己占有了智慧。
神諭說蘇格拉底是全希臘最智慧的人,而不是最淵博的人。之所以他能在智慧方面超出常人,因為他至少有兩個關於智慧的真理:其一,智慧不同與知識;其二,人類永遠都無法獲得智慧。
智慧不同於知識,那麼這二者到底有何區別呢?
知識是關於現實世界的描述和總結,我們獲取它的目的就是為了更「高效」地和這個世界相處。
認識到太陽東升西落,四季變換有常,我們就可以「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就可以春種、夏長、秋收、冬藏。處在生活世界中的我們,為了解決實際問題,總要對與之打交道的事物有所認識,這樣才能順利地生存下去。
那智慧呢?智慧是對於自我的反思和超越,我們獲得它的目的是為了更「和諧」地與自己相處。
在這個世界生存下去還不夠,我們還想要幸福地活著,可是總有一些困惑讓我們寢食難安,比如生、老、病、死的問題;比如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的問題。這些問題其實是無解的,我們每個人遲早要經歷它們,並且迄今為止,沒有一個人能夠勘破生死,跳出輪迴。但是我們總是忍不住去思考它們,或者試圖用理性和邏輯解決它們。因為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我們作為有限的物種才會甘心生活在無限的宇宙中。我們才會真正與這個世界、與我們自己和解。而智慧就是我們想像中的、關於這些問題的終極答案。
哲學的目的就是要獲得這種智慧。
接著我們來理解什麼是「愛」。
愛不是獲得或占有,而是對心愛之物的追逐活動本身。以最直觀的愛情為例,我們對一個人的愛最狂熱的時間往往不是把她追到手之後,而是那段求而不得的時期。正所謂「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等到把姑娘追到手之後,就會逐漸「言既遂矣,至於暴矣」——愛情這座圍城自古如此。
我們明知道自己永遠得不到哲學問題的答案,即我們永遠無法獲得真正的智慧,但是我們「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換句話說,我們永遠在追求智慧的路上,這就是所謂的「愛」智慧。
哲學早就知道自己的宿命:耗盡一生,卻最終落得一場空。所以它乾脆謙虛地自標為「愛」智慧,即追求、嚮往智慧,而不是「獲」智慧。從這層意義上來理解,哲學從出生伊始,就註定了它悲壯的學科命運。這是一個註定不斷推倒重來、自我否定、最後一無所獲得學科。它就像那不斷推著石頭上山,然後又眼睜睜看著石頭滾下的西西弗斯。
可是這又如何呢?
或許命運早已寫就,或許一切終將歸零。但誰又能否認這裡上演著人類最深刻的倔強和尊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