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有關長沙商混站出現的混凝土質量問題,不禁讓我聯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國住宅的產權年限只有70年,但是實際使用年限只按50年設計,而此次被爆出問題的建築,混凝土強度遠遠不達標,對於70年的產權來說,已經變成了一紙空頭支票。那麼,對於鋼筋混凝土的建築來說,其壽命最長究竟有多久?
根據國家《建築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GB 50352-2005)中的規定,建築物的設計使用年限分為四類:1、臨時性建築設計使用年限為5年;2、易替換結構構件的建築設計使用年限為25年;3、普通建築物(例如民宅)和構築物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4、紀念性建築和特別重要的建築設計(例如三峽大壩)使用年限為100年。
估計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設計年限只有50年,如何達到產權70年的使用要求,是不是意味著50年之後,房子就不能住人了,或者房子壽命殆盡。
其實對於混凝土建築來說,雖然設計使用年限只有50年,但是,它最終的壽命要比設計的年限長很多,關鍵在於對建築物後期的維護和保養,只要修繕的到位,也許用個100年也沒有問題。
我們經常聽到報道,說某座大橋設計使用壽命50年,但是現在已經用了70年,依然還在使用。一般來說只要經過維修之後,建築的主體結構強度如果能夠達到新建時候的標準,它也是可以繼續使用的。
「設計使用年限」是指設計規定的結構或結構構件不需進行大修即可按其預定目的使用的時期,它的意思是,這段時間裡面,即使我不去維修也能正常使用。
而「使用年限」就是單純的指使用的時間,過了「設計使用年限」之後,混凝土建築物由於風蝕,不可抗力的破壞(地震),雨水的侵蝕等等,導致建築物需要一定的維修,才能達到設計使用年限內的建築物的標準。所以,即便是過了設計使用年限的房子,住人一般是沒有問題的。
最早的混凝土 公元前3世紀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古羅馬人發現了天然火山灰的水硬性,用它來拌制的砂漿,硬化後有很高的強度。因此,現存的很多古羅馬殘留的遺蹟中,我們能夠看到當時的「混凝土建築」,這算是古代混凝土的雛形。
古羅馬斗獸場就是當時的代表性建築之一,它所採用的就是天然火山灰材料建造,經過了2000多年的風吹日曬,現在依舊保持得很完整。
鐵筋混凝土建築
1849年,法國園丁Joseph Monier將鐵絲與混凝土結合,製作了花盆,解決了混凝土抗拉強度低的問題,並在1867年的巴黎博覽會上展示了他的新發明。此後,他又陸續發明了類似結構的混凝土管道、水箱等等產品,並在1875年設計了第一座鐵筋混凝土橋。而現在我們使用的是鋼筋,抗拉和抗扭曲性能更強。
嚴格來說,世界上第一座具有現代意義的混凝土建築早在1853年就誕生了,名為「The house of Francios Coignet in Paris」,目前依舊保持得比較完整,即便經歷了二戰的炮火摧殘,其主體結構依然能夠達到正常使用的標準,這麼算下來,這幢混凝土建築的壽命已經有166年了。按照當時的混凝土生產工藝和原材料技術來說,它的使用壽命已經遠遠超出了其設計使用壽命。
既然160多年前,人類所建造的混凝土建築就能達到如此長的使用壽命,而在經過了一百多年的技術革新,混凝土的生產流程更加的科學,所使用的水泥、外加劑等原材料也是經過了不斷的創新。所以,對於按照設計要求來的現代鋼筋混凝土建築來說,使用壽命能夠達到設計年限的2-3倍都是沒有問題的。
目前國內房子的平均使用壽命相比較歐美已開發國家來說較短,可能有的房子設計使用年限都還沒到,就被拆掉了。一方面是因為國內城市的發展速度極快,為了能夠打造現代化的城市氛圍,建築風格的更替速度也隨之加快,所以導致房子的使用壽命不長。
另外一方面,國內的房地產行業興起,一些比較繁華的地段,為了滿足更高檔的商業化需求,不斷的拆了建,建了拆,導致剛建好沒幾年的房子又被拆掉了,不過這也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混凝土在現代的城市建設中,已經成為了必備的基礎建築材料。同時,隨著人類對高層建築物的需求量增加,一些超高強度的混凝土也在被大量的應用,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高效減水劑、高分子材料、多種纖維的應用,研究出了強度越來越高的混凝土材料,而這些混凝土的使用壽命也更長。
人的壽命一百多歲算是很長了,但是,對於鋼筋混凝土建築來說,只要按照正常的標準來生產、使用,它的壽命絕對可以很輕鬆的超過百年。超過了設計使用年限之後,正常的修繕也很正常。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房子在有人住的時候一直完好無損,一旦沒人住了,沒個幾年的時間,可能就成為了殘垣斷壁。我們常說房子有人住、有人氣,它的使用壽命才能更長。其實這並不是什麼人氣,而是因為有人住的時候,每年可能會進行一些維修工作,因此,這也會加長它的使用壽命。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砼行機械」,圖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文章經第三方維權機構認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