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世界航天材料奇蹟的人

2020-08-05     人民出版社

原標題:創造世界航天材料奇蹟的人

李軍平是一位海歸博士後,面對航天材料領域的世界級技術難題,他毅然決然回國,近10年的磨礪,數不清的不眠夜,他和團隊終於研製出一流的材料,讓新型飛行器有了新型的「骨骼」和「外衣」,有力地推動了裝備的全面換代。

李軍平對試驗數據進行判讀

「借著資本主義經費學了點東西,得知祖國需要我,就回來了」

李軍平大學畢業後,進入某研究所繼續開展高分子材料專業的學習,在該所的高技術研究室,李軍平接觸到了大量具有國防科研背景的項目,他的研究生導師謝擇民就曾經參加過我國首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研製。

受到導師的影響,就是在那時,李軍平萌生了日後從事航天材料研究的念頭。

2009年下半年,在法國里昂第一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期間,李軍平參與了歐盟的一個材料項目的研發,他一邊積極汲取最新的技術研究成果,一邊默默關注著國內航天材料的發展動態。

2010年,李軍平面臨出站擇業,當時擺在他面前的有不少很好的工作機會,既有德國汽車行業的邀約,也有美國、義大利的航天企業遞來的橄欖枝,但他遲遲沒有做出決定。

那年冬天,在網上瀏覽國內招聘信息時,李軍平看到了航天一院七〇三所的招聘信息,其中,自己所學的材料專業赫赫在列。

當時,七〇三所面向未來發展需求,決定開展一系列新型材料的研究,迫切需要相關專業的人才。看到招聘信息後,李軍平激動不已,他一直在等待的,仿佛就是這一天。一想到能夠用平生所學,為國家航天材料事業做點工作,他立即聯繫七〇三所,表達了自己的求職意願。

就這樣,李軍平踏上了回國路,回憶起來,他風趣地說:「借著資本主義經費學了點東西,得知祖國需要我,就回來了。」

一切從零開始

2010年,李軍平初到七〇三所時,用於某新型飛行器的高性能陶瓷基熱結構復合材料的研究正待起步,有專業研究背景的他順理成章地被委以重任。

但重要性往往與艱巨性相伴而生,李軍平心裡十分清楚,復合材料研究本身難度就很高,而高性能陶瓷基熱結構復合材料的研究則更加複雜,已開發國家在試驗過程中也屢次失敗,屬於世界性難題。再加上用這一材料裝備的新型飛行器屬於國之重器,許多國家正在加大研究力度,業內有句話,「一代材料,一代裝備」,材料是影響飛行器研製的關鍵因素之一,誰搶占了材料研製的先機,誰就掌握了飛行器研製成功的先機。

當時,院裡和所里都非常重視這項研究,各方面都給予了很大的支持,不僅給他配備了一間500平方米的實驗室,還以他為中心組建了一支年輕有力的博士團隊。

雖說場地和隊伍都有了,但畢竟是新材料的研製,設備還沒有到位,團隊也沒有經過磨合。這一切都需要李軍平事無巨細地統籌安排,為此,李軍平只有「一身二用」,他白天帶著隊伍搞科研,晚上就要想著如何成功搭建好這個實驗室。有時測算著、研究著、布局著,他一干就干到了凌晨。

在等待實驗室所需設備到位的時間裡,李軍平想盡一切辦法保證新型材料的研製進度。先是「撿漏」,李軍平和同事將其他部門一些暫時閒置的設備用過來,調試後用於開展試驗。然後就是「蹭地方」,將自己的樣品和其他組工藝接近的試製品一起進試驗設備。最後一個就是「插空」,其他組周一到周五使用的設備,他們周六、日用,其他組白天用設備,他們晚上用。

通過在各專業、各班組穿插使用設備,李軍平不僅保證了材料研製進度,也跟各組的老專家、老師傅們學到了很多工程經驗。他將這些經驗與自己課題的技術研究進行融合,在後續技術攻關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失敗了

就這樣度過了最艱難的兩年,實驗室終於逐步建設到位,團隊也越來越龐大。又經歷了兩年的艱苦攻關,材料初見雛形,不日將迎來飛行試驗驗證。

雖說李軍平和團隊像培養自己的孩子一樣研製著這一材料,一點一點地攻克了多個技術難題,材料性能持續提升,但材料研究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新型復合材料的研究難度更大。有人形容碳纖維是「黑金」,陶瓷材料則比「黑金」還要金貴,它又硬、又脆,碰不得摸不得,牽一髮而動全身,很容易出現問題。

因此面對飛行試驗驗證任務,李軍平心裡並沒有百分之百成功的把握。2016年初,大型地面試驗正在進行中,總指揮、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很多人都在現場,期待著這場試驗驗證的結果。作為材料負責人,李軍平比任何人都緊張,仿佛送自己的孩子步入考場,期待成功歸來。

儘管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滿懷著期待,但最讓人難以接受的結果還是出現了,這個用心培養的「孩子」仿佛與他開了一個玩笑:材料在熱力試驗後變形,驗證試驗失敗了。李軍平僵在那裡,汗水如同冰塊一般,凍結了他的整個身體。他不甘心地想著,還沒養大的孩子,怎麼這麼突然就「沒了」?

巨大的挫敗感讓李軍平半天才緩過神,望著總指揮黯然走出試驗大廳的背影,李軍平心中愧疚,但也暗暗下定了決心,不管花費多大的代價,一定要研製成功。

成功研製出世界一流新型材料

一夜無眠後,第二天一早,李軍平把團隊的人召集在了一起。「這個型號研究,其他航天大國都沒有成功過,對我們中國正在發展中的航天事業來說,成功更不會那麼輕易達成,但只要有一線可能,我們一定全力以赴!」

儘管試驗驗證失敗了,但型號依然對李軍平的隊伍抱有很大希望,決定讓團隊邊歸零邊研製,即查找問題根源和向前研製生產同步進行。時任型號領導也不斷鼓勵他:「繼續干,成了是你們的,失敗了是我的!」

一年後,經過無數次的攻關和試驗,李軍平和團隊終於看到了一些希望,材料的性能越來越穩定,這條路,前方越來越光明。

2017年,有了新皮膚和骨骼的新裝備部段再次進行了地面試驗。「這次我們總指揮臉上終於有笑容了,他是哼著歌走出試驗場的,那時的我,心裡稍稍放鬆了一點。」回憶起這些時,李軍平的臉上,也終於露出了一絲笑意。

但這不是最後的成功,更關鍵的是要在靶場驗證。李軍平清楚地記得總體的一位同事說過的一句話:「李軍平,這次如果你真成功了,就是創造了世界奇蹟!」這句話既有對李軍平團隊研製成果的期待,也有一絲不確定性,世界級難題你們真能破解嗎?

可李軍平不信這個「邪」,遵循科學規律,為祖國的國防事業挑戰不可能的難題,是他的目標。

靶場飛行試驗當天,李軍平執意要在落區守候,因為不管成功與否,他都要撿回殘骸來分析,成功了他要繼續優化材料性能,沒有成功他一定帶領團隊走向成功。

可喜的是,當天的飛行試驗一切都十分順利!型號成功了!李軍平和團隊解決了裝備換代關鍵部件製造技術難題!

這一天,他們等了將近10年。

這一天,他們真的創造了「世界奇蹟」!

那天,他是落區跑得最快的一個,也是撿得最多的一個。李軍平將撿到的殘骸緊緊抱在懷裡,如同摟著自己的孩子一樣,帶「他們」回家。

從材料有無到能用,這條路,李軍平走得坎坷,但他和團隊並沒有止步,現在,他們正朝著讓材料「更好用」「批量化」的方向前進,而他和團隊開展的這個研究方向,已經成為七〇三所不可或缺的新專業、新領域。

回首埋頭攻關的日日夜夜,李軍平笑談:「能把在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所得報效祖國,是我的自豪!」於細微處見真章,於細微處見大局,李軍平用他的智慧和堅持不懈帶動著大批有志青年為祖國航天事業的闊步前行而執著地付出著。

【本文來源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時代追夢火箭人》,因篇幅限制,有所刪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rPbwHMBURTf-Dn53NN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