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70年制度發展和國家治理的偉大進程

2019-11-28   新湘評論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立足我國國情和時代特徵,在制度發展上持續對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進行艱苦探索,在治理效能上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一方面,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作為出發點和根本任務,國內生產總值從1952年至2018年實際增長174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另一方面,以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為價值導向,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近14億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形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曾經積貧積弱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一個日新月異、充滿希望的中國巍然屹立於世界東方。

  70年的制度發展和治理成就,彰顯了中國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自信,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人類社會探尋更好制度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開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一中華民族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使一個擁有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東方文明古國從深受帝國主義掠奪和奴役的國家變成享有充分主權、贏得國際社會尊重的現代國家,使一個國土四分五裂、經濟文化落後、人民備受壓迫欺凌的國家變成獨立統一、人民當家作主、社會繁榮進步的社會主義國家,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在改革開放之前的社會主義建設探索過程中,雖然也發生了嚴重曲折,但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重大成果。「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優勢在實踐中發揮出了巨大作用。特別是在經濟極端困難、技術基礎薄弱、帝國主義封鎖的嚴峻環境下,黨帶領全國人民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集中力量研製「兩彈一星」、勘探和開發大慶油田等,使一個基礎薄弱的農業國家用不到30年時間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辦成了一系列涉及國計民生的大事,捍衛了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奠定了新中國的大國地位,為改革開放後的快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繫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並進行了2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永葆黨和國家生機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制定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開闢了以改革開放為鮮明特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計劃與市場相結合再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

  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從小崗村按下的紅手印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風行神州,從「雞毛換糖」的艱辛創業到市場經濟大潮澎湃不息……一項項制度創新和治理創新,無不來自於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無不得益於基層探索和頂層設計的良性互動。這一時期的制度發展,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中國時代特點作了新的發展。在經濟制度領域,突破了單一公有制、計劃經濟的固有模式,創造性地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目標,明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積極探索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在政治制度和其他制度領域,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加強文化領域制度、社會治理制度、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這些制度安排充分激發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力維護了社會公平正義,為保持社會大局穩定、保證人民安居樂業、保障國家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

  從治理成效看,1978年至2011年,我國充分利用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創造出世界矚目的發展成就:國內生產總值保持年均9.8%的高速增長,由位居世界第十位上升至第二位,占世界經濟的份額由1.8%提高至10%,全國人民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再向全面小康邁進的歷史性跨越;基本醫療保險、社會養老保險從無到有,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億萬中國人民生活從短缺到比較殷實,從憑票證購買商品到通過電商「買遍全球」,從單調的文化生活到多姿多彩的銀幕、螢屏、舞台……一串串事例、一幕幕場景,印證著每一個中國人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靠著改革開放,不斷打破束縛制度的桎梏、掃除阻礙發展的藩籬,我們成功開啟了新的治理模式,開創了新的前進道路,開闢了新的發展空間,古老而又年輕的社會主義中國走向充滿希望、充滿生機的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制度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重大命題,並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十三五」時期要實現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

  7年多時間,「中國號」巨輪開啟了全方位制度改革和治理現代化的新航程。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嶄新局面,主要領域「四梁八柱」性的制度基本出台,1800多項改革舉措逐漸落地,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把治理能力作為基本要素」……「制度」「治理」成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詞。簡政放權劃定政府與市場邊界,讓社會活力競相迸發;「最嚴格環境保護制度」扎牢生態籬笆,讓綠色成為發展底色;改革與法治兩翼齊飛、雙輪驅動,讓制度完善融入改革全過程……制度是管長遠的,帶有根本性。尤其是黨中央先後制定和修訂黨內法規180多部:紀律處分條例、巡視工作條例、問責條例、黨內監督條例……制度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架起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四梁八柱」,以制度現代化推動政黨現代化,全黨上下更加團結統一、行動一致走向未來,為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提供了根本保障。

  7年多來,治理實踐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深層次、根本性的歷史性變革。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經濟總量從54萬億元增長到9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科技創新、重大工程建設捷報頻傳,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網購中國「新四大發明」領先全球。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與日俱增,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8239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8年末的1.7%。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斷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全面推開,逐步實現對公職人員行使權力監督的全覆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弘揚,主流輿論持續發展壯大,媒體融合深入推進,網絡空間日益清朗。全力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軍隊在中國特色強軍之路上邁出堅定步伐。「一國兩制」實踐不斷豐富和發展,憲法和基本法權威在港澳進一步彰顯,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不斷深化。「一帶一路」倡議、舉辦進口博覽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使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高,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重大貢獻。總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國讓處在風雲變幻之中的世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效能有了全新的認識,讓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有了全新選擇。

  中國的問題在先,中國的制度發展和治理體系在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命力,就在於這一制度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70年的制度發展和治理體系建設,是始終基於把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和國情世情有機統一起來,把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和初級階段現實需要有機統一起來,把推進國家現代化和維護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有機統一起來。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實踐、漸進改革、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14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剛剛閉幕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在深刻總結新中國70年制度發展和治理成效的基礎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和長遠出發,進一步明確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演進方向和科學規律的綱領性文件,它必將為新時代開闢「中國之治」新境界提供根本遵循和堅強保障。(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選自《新湘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