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608萬!影后也帶不動的「高冷」文藝片,為何屢屢變票房毒藥

2019-08-24     史塔克Sir

8月16日,姚晨監製主演的文藝片《送我上青雲》上映8天僅取得1828萬的票房,首日2%的上座率,可以說一上映就和觀眾絕緣了。

雖然豆瓣上7.3分的口碑評論,在同期的電影中格外扎眼,然而一上映,被同期上映的5.8分《沉默的證人》拋到了千里之外,連競爭的資格都沒有了。

無獨有偶,8月23日,周迅,吳鎮宇等影帝影后級別的演員領銜主演的懸疑文藝片《保持沉默》上映,上映首日排片率雖然保持在9.5%左右,比《送我上青雲》要多。

然而,僅2%的票房占比和6%的上座率讓這部電影和《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拉開了千里差距,在強勢的攻擊對比下,毫無疑問的啞火了。

01,觀眾望而卻步的高冷文藝片

在筆者的印象中,國產文藝片似乎從來都是以「高冷」為主,單看名字,《保持沉默》電影的本命為《黑色曼陀羅》。

在自然界中,黑色曼陀羅代表的是顛沛流離的愛和不可預知的死亡,屬於一種不祥之花,讓人在花語中窺探出愛而不得的失落。

可能是片方基於市場的考量,改為《黑色曼陀羅》當然有其考量。

然而,不管是《黑色曼陀羅》還是《送我上青雲》,這些充滿文藝氣息的電影似乎難以集中觀眾的觀影情緒,難以產生爆款話題,難以空降熱搜,自然得不到觀眾的回應。

「如果有來生,我也想做別人的天使。」

如同《保持沉默》一樣,每一部文藝片都有很多能夠觸動人心靈的語句和台詞。

在坎城先聲奪人的《地球最後的夜晚》,保持著傳統文藝片的風格,卻陷入到了「甲之砒霜,乙之蜜糖」的爭議中;

姚晨《送我上青雲》以女性的視角大膽的闡述了當代青年孤獨內心的自我治癒之路,然而卻只能依靠導演發千字長文,主演監製姚晨微博呼籲「求排片」!

當今社會,觀眾的碎片化時間較少,每一個人都在高速的利用和分配,而情緒表達為主,「不痛不癢」的文藝片很難讓觀眾提起興趣。

不管是包裹在懸疑之下的文藝片,還是直抒胸臆式的片子,過於意識化的情緒表達,即使觀看,也會被「雲里霧裡」的觀影體驗占據上風。

所以,我們在影評網站上總是能夠發現,關於文藝片的評分數量過少,甚至不及一些關注度較高的商業爛片。商業爛片被罵至少說明還有「熱度」,而沒有熱度的文藝片給人的感覺總是悄然上映,悄然下架。

02,文藝片到底「難」到了哪裡?

很多的文藝片拍攝成本較低,預期的票房也不高,在內容上,顯得瞻前顧後,顧此失彼。

試想,一個只追求高深莫測的文藝片,連評委和專業人士都看不到,怎樣取悅觀眾?

一個只會跟風取悅觀眾的文藝片,連思想內涵都沒有,怎樣拿到高分評價?

既要取悅觀眾,又想要表現出一定的「高度」和內涵,這就讓國產文藝片「很難做人」。

商業片只注重它的傳播效果和票房成績,即使是評分略低,也影響不大,畢竟他們追求的是快節奏的觀影效果。

比如正在上映的《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6.2分評論,爛番茄67% 的新鮮度,仍然不能阻止首日2.8的票房好成績;

而文藝片從起點開始,就比一般的商業片要難,成本限制,演員限制,還要拍出有深度,有內涵,能夠有票房成績的片子,實屬不易。

即使是賺得30億票房,備受好評的《我不是藥神》,也不敢只打「文藝片」的噱頭,他們的宣傳也是「商業片中的文藝片」。

03,心靈雞湯變票房毒藥

《百鳥朝鳳》號稱是「中國電影教父吳天明的個人精神自傳」,曾經被東京國際電影節稱為「最有骨氣的中國電影」。

電影講述了德高望重的嗩吶老藝人焦三爺帶領著徒弟們,用執著的熱情與堅定的信仰追求和傳承嗩吶精神的故事。

這樣一部名滿國際的作品,卻面臨著排片和票房的雙重尷尬。

首映票房30萬,被同期上映的《美國隊長3》以1.74億的好成績甩到了千里之外。

年逾花甲的出品人方勵不惜放下尊嚴,揮淚一跪懇求排片,不想讓好的作品就此埋沒。

也許,是這樣的行動感動了影院和觀眾,周末黃金場增加了排片,也贏得了很多明星如徐崢,韓寒等人的力挺,然而在商業大片的強勢攻擊下,最終的結果仍然是回天無力。

近幾年來,能夠在院線票房口碑成功的所謂文藝片,大多也只是摸清了觀眾的口味,做到針對性有的放矢的偽文藝快消費作品。

陳可辛曾經說過:

「商業電影最大的方法,就是把大多數的觀眾集中在同一種情緒同一個判斷中,而文藝片恰恰相反,文藝片是給你自己以思考。」

這句話說得沒有問題,但是,只給自己思考,就難以調動觀眾的情緒,難以產生爆款話題和票房成績。

04,也許,你是那個懂它的人......

有一句話說的好,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自己想要賺取票房的話就需要接地氣,別玩觀眾看不懂的逼格和高深道理。

導演們的心性筆者是理解的,每一個想做好文藝片的導演大多都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文藝人,不願意隨波追流,只想在浮躁的社會中保持著自己的一份特立獨行。

《陽台上》的導演掌盟說:

「這部電影(《陽台上》)講的是弱者無力地去捅向另外一個弱者,這就是這個時代的東西。」

也許,這樣的情懷是不被理解的,現實中一記又一記響亮的票房耳光,讓嚴肅工作的文藝創作者備受苦惱。

曲高和眾寡,沉浸在自己的圈子中,而沒有去深入了解市場,當然不能夠得到大多數觀眾的響應。

久而久之,當文藝片成為了編劇和導演私人訂製式的作品成果時,「導演費心,觀眾不看」這樣的死循環將會越來越嚴重。

不管是高冷還是矯情,希望文藝片遇到能夠懂它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MUExWwBJleJMoPMmJz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