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民營500強:浙江最多,廣東最強,上海為何不理想?

2019-08-22     CEO在線

浙蘇魯粵成民營經濟最大贏家!

8月22日,全國工商聯在青海西寧發布2019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其中浙江、江蘇、山東和廣東四大經濟強省分別擁有上榜企業92家、83家、61家和60家,4省合計共有296家企業,可謂占據榜單的半壁江山。

作為第三梯隊的25個省份上榜企業數量均未超過20家。這其中,還包括作為一線城市的北京和上海,分別只有17家,15家。

提到浙江,人們首先聯想到浙商的「小」,產品也「小」。像著名的溫州,其支柱產品皮鞋、服裝、眼鏡、打火機、低壓電器等,全部是抓在手心裡一隻手可以拿著走的東西。

看起來科技含量、資金門檻都很低,但為何浙江的民營企業一枝獨秀?

01

「我這個人一向主張穩妥,我的原則是:自己能力做不到的事情我不做。但是認準了的事,我這個人是不回頭的,不管什麼困難,我始終信心很足,勇往直前,辦不到,轉個彎再走,一定要達到目的。」訥於言而敏於行的娃哈哈老總宗慶後曾這樣描述自己的個性。

這就是典型的浙江商人。

今年,浙江共有92家企業入圍2019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入圍數連續21年位居全國首位。其中,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浙江排名最高的民營企業,位列第十一位,名次與去年相同,但營收差距相比進一步縮小。青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為例榜單的第十八位,相比前一年提升了五位。

進入前五十位的還有海亮集團有限公司(25),浙江恆逸集團有限公司(28),天能集團(30),浙江榮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33),超威集團(37)以及萬向集團公司(44)。

浙商成為各類排行榜的主角已然成為常態,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愛上鏡、出風頭。有專家對浙商作了如下的勾勒:

浙商經營手法平實,不重形式、技巧,不搞噱頭。相應地,也就虧損少,失敗率低。在浙江,有一大批操持企業二三十年以上的常青樹,經營非常穩健。魯冠球、白驊、吳少華、葉雪康等經營幾十年競能做到一年不虧。在全國有影響的浙商破產案幾乎沒有,在謹慎保守的中小業主那裡,就是小企業破產也比例不高。

聰明的浙商非常明白,企業規模小不等於規模經濟小。在浙江溫州、義烏等地,有許多夫妻檔和小作坊,只專心做一樣很小的器件,比如螺絲。相比於大工廠,產品質量不一定最優,但性價比一定很高。

這其實是來源於浙江本土企業的傳統。不好高騖遠的浙商最實事求是,他們注重的不是「最好」,而是「最適合」。他們摸索出自己的產業、管理模式道路,更貼近中國這個市場的文化和國情。這就是草根企業管理有時比跨國公司更有效率的原因。

截至2018年底,浙江共有各類市場主體654.23萬戶,而其中民營經濟市場主體627.35萬戶,占95.9%。「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浙江商人是當今中國最具活力也是最會賺錢的人群。」這逐漸成為了大眾的共識。

02

論數量,浙江最多;論綜合實力,則廣州最強。

與去年相比,浙蘇魯粵4省的排名沒變,但其中3個省份的上榜企業數量略有減少,廣東成為唯一一個保持穩定的省份。

在所有省份中,廣東的企業收入總和超過5萬億笑傲群省,江蘇和浙江分別以4.7萬億和4.3萬億位列第二、三名。而山東總營收不到3萬億,落後於粵浙蘇,這與山東企業偏重冶金、化工等傳統工業有關,山東的產業轉型有待跟進。

而這恰恰是廣東的取勝之處,廣東企業多是高科技製造業,在榜單中共有24家電子設備製造企業,其中一半都來自廣東:華為是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製造商,研祥智能是全球第三大特種計算機研發製造廠,創維的OLED電視市場占有率行業第一。

不僅企業收入總和第一,廣東企業的實力也有目共睹。在十強企業中,廣東一省獨占4家,分別為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正威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恆大集團有限公司和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作為經濟強省,廣東省歷來民營經濟發達,民營企業眾多。2018年廣東民營經濟增加值為5.26萬億元,占GDP比重達54.1%,民營經濟增加值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不僅如此,在2019年的世界500強榜單中,廣東省的上榜企業達到了8家,浙江省4家,江蘇省3家。另外,從2019年上半年我國各省份上市公司的數量上來看,廣東省上市公司的總數量為593家,而浙江440家,江蘇410家,遠遠超過了浙江和江蘇。

03

浙蘇魯粵以絕對優勢占據前列,其餘省份的上榜企業數量均難以匹敵。

河北緊隨其後,成為了第二梯隊的領頭羊。今年河北一共有33家企業上榜,排名最靠前的為從事燃氣生產和供應業的新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排在第40位。此外,福建共22家企業上榜,排名最靠前的是排在第20名的陽光龍凈集團有限公司。

剩餘的25個省份的上榜企業數量均未超過20家。這其中,還包括作為一線城市的北京和上海,分別只有17家和15家民企上榜。不過今年北京上榜企業數量「超車」上海,2018年兩市分別為15家和18家。

不僅如此,從頭部企業來看,北京也處於優勢狀態。北京方面,此次表現最佳的民營企業為京東集團,排名第6。同時,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國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也均代表北京沖入前十陣營,分別排名第9、第10。

上海民企的排名則並不理想,東方希望集團有限公司排名第42、復星國際有限公司排名第48。

然而,在中國城市中,上海卻是公認政府管理最精細、效率最高、服務意識最好的城市,為吸引人才、鼓勵創新不遺餘力。或許,正是這種強烈反差,才會有2008年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俞正聲著名一問:上海為什麼不出馬雲?

其實,早期的上海也曾是創業家的樂園。真正的變化產生於1949年以後。由於上海出色的經濟基礎,被作為公私合營、貨幣改制等新政的重點地區。直至今日,上海依然擁有強大的國有經濟體系。

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上海市政府官員卓越的管理能力,與此相對的另一面則是——給新企業、新經濟勢力留出的空間太小了。

中國民營企業具有強大創新能力和社會活力的地區,無一例外都是計劃經濟體制薄弱的地方。像上海這樣國企比重較大的地區,為謀求穩定的市場地位,它們很容易通過政府制定各種細密的管治措施,構建維護壟斷地位的堤壩。

說到民營企業的創業,本質上就是打破行業格局的「洗牌」行為,這當然為地位穩固者所不容。就像「滴滴專車」此前被上海市交管局叫停這樣的事發生在上海,其實並不意外。

此外,上海發布的「國內人才申領《上海市居住證》打分表」,按理說應是為了甄別人才而設定的衡量標準,受聘的薪水、崗位級別、納稅數額、社保繳納越高,得分則越高。然而,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在承接《戶籍的成本》課題時,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打分表實際上鼓勵的是外來人才安心打工,而不是創業。

當一個積分很高的人在面臨創業機會時,陷入選擇困境——在離居住證、上海戶籍只有一步之遙時,創業往往意味著前功盡棄,畢竟白手起家創業期間,在薪水、納稅額、社保繳納的得分都會大幅下降。

可以說,就連在上海的新移民們所擁有的「上海夢」也被格式化了:買房。而創業什麼的,還是換個地方試試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LnwvGwBJleJMoPMdOl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