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徽省金寨縣第一所「希望小學」說起:幼苗長成參天樹

2019-09-07     視覺金寨

第一所希望小學

幼苗長成參天樹(新中國的「第一」·70年)

金寨縣希望小學老照片。

資料圖片

金寨縣希望小學的孩子們做手語操。

程 兆攝

1990年5月19日,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在安徽省金寨縣落成。5月22日,人民日報《「希望工程」第一站 「希望小學」在金寨建成》(圖,資料圖片)的報道中這樣寫道:「『金寨縣希望小學』是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倡導的『希望工程』的第一個實施點。『希望工程』將長期幫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重返校園。」自此,希望小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中國大地上,為教育落後地區和當地貧困學子打開了通向希望的大門。

歷史背景

這裡是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走出了14位共和國將軍,革命烈士不計其數,紅色基因深厚。這裡深居大別山腹地,交通不便,於1986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貧困縣。

1990年5月19日,由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援建的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金寨縣希望小學正式落成,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校名。

該校前身南溪小學占地不到5000平方米,教職工不足10人。而今學校已有2個校區,共占地約3.6萬平方米,有教學班40個、學生約2000人、教職工100餘人,先後有650餘名貧困生得到希望工程和其他社會愛心人士的資助。

學校已發展成一所現代化、具有時代特色的示範性農村小學,美術、音樂、體育、科學探究等功能室一應俱全,書法、美術、葫蘆絲等興趣小組豐富多彩,並實現了校園網絡全覆蓋。

親歷者說

余淦:金寨縣希望小學教師,在金寨教書37年。

上午7點50分,金寨縣希望小學五年級數學老師余淦準時來到學校,這天上午,他有兩節課要上。走進明亮的教室,打開講台上的多媒體教學軟體,大螢幕上立刻顯示出課件。

1983年,高中畢業的余淦回到自己的母校南溪小學任教。那時的情景他仍然歷歷在目。南溪小學就在彭氏祠堂,校舍是幾間土坯茅草房,窗戶都沒有玻璃,到冬天才會糊上紙和塑料薄膜;教室里沒有電燈,所以學校一早一晚不能上課,陰天也不能上課;桌椅板凳都破破爛爛;體育課就是把孩子們帶到河邊的沙灘上自由活動……

「那會兒不到10個老師要教200多名學生,我自己就教語文、數學和體育。」余淦說。即便如此,南溪小學在當地依舊是基礎比較好的。拿著每個月30塊5毛的工資,余淦很知足。

余淦從來不敢想自己也能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講課。1990年2月,南溪小學要改建成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的消息讓這個小鎮興奮起來。「雖然不太了解希望工程和希望小學,但是我知道,學校的辦學條件肯定會大大改善,附近上不起學的孩子們也可以讀書了。」現在回憶,56歲的余淦依舊藏不住笑容。

接著,大批工人日夜施工。師生們臨時租用民房上課,木板刷上黑漆做黑板,條件艱苦。可眼見著學校里兩層的教學樓一磚一瓦地壘起來了,余淦心裡高興。

1990年5月19日,金寨縣希望小學正式落成。余淦還記得第一次帶孩子們進入新教學樓的場景:「學生們歡呼著一窩蜂地往樓里擠,攔都攔不住。教室里寬敞明亮,黑板和課桌椅子都是新的,有的學生坐下就不想起來,小手在桌子上摸了又摸,不捨得放開,我也在新黑板上多寫了幾個字。」

金寨縣希望小學建成當年,招生人數就增加了100多人,大部分是原先輟學或者因為貧困上不起學的學生。

相伴而來的也有「煩惱」。新教學樓一步到位,配備了電化教室,有了幻燈機。「那會兒已經教了好幾年書了,就是一根粉筆打天下,幻燈機哪有人搗鼓過,見都沒見過。」老師們犯了難。

沒辦法,學!學校從外地請了老師教授幻燈片製作和使用,折騰了一個星期,總算是上了手,余淦就迷上了用幻燈機。「那個時候為了省錢,用最便宜的水彩筆和玻璃板,寫上公式定理和算術題,用手一摸就花掉了。可在大螢幕上一放,學生好奇,聽課比以往認真多了,眼睛都放光。」余淦說。

金寨縣希望小學校長江淮說:「能夠成為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是我們的幸運。因此也得到了政府和愛心人士的資助,讓這裡的孩子們看到希望,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讀書,也讓老師們願意教學,樂於教學,改變了大家的精神面貌。」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頭條號(視覺金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IT9CW0BJleJMoPM1cq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