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的鹽是如何形成的?

2020-09-27     鹿角網

原標題:自然界中的鹽是如何形成的?

在《為什麼海水是鹹的,而大多數湖泊卻不是?》一文中,鹿角網曾簡單地提起過鹽。海納百川,容納的當然不僅僅是水。然而海洋里溶解的只不過是鹽的成分,並非我們最終看到的鹽。

海洋吸收溶解物質的來源有兩個:流入海洋的河流和海底的火山活動。河流主要提供從岩石風化中產生的離子,一般是各種矽酸鹽、各種碳酸鹽和鹼金屬鈉、鈣和鉀。海底火山則主要提供氫離子和氯離子。

然後,海洋生物用碳酸鈣和二氧化矽來構建外殼,例如我們常見的貝殼;粘土礦物吸收鉀,氫也在許多不同的地方被吸收。

在所有的電子交換完成之後,來自河流的鈉離子和來自火山的氯離子就成為僅有的兩個「倖存者」。水喜歡這兩種離子,並且可以在溶液中容納大量的這兩種離子。但是,鈉和氯會結合在一起,當它們的濃度足夠高時,就會脫離水,繼而沉澱成固體鹽、氯化鈉以及岩鹽。

總有你不知道的事,在我們品嘗到鹽的味道時,我們的舌頭會立即把它再次溶解為鈉和氯離子。

岩鹽是一種非常精細的礦物。除非永遠沒有水能碰到它,否則它不會在地球表面停留很長時間。鹽的體質也很弱。岩鹽這種由鹵石構成的岩石,在適度的壓力下就像冰一樣流動。位於伊朗沙漠的乾燥的扎格羅斯山脈以一些著名的鹽冰川為特色。墨西哥灣的大陸架斜坡也是如此,那裡埋藏著大量的鹽,它們冒出的速度比海水溶解的速度還要快。

除了像冰川一樣向下流動外,鹽還可以上升到上面的岩層中,成為漂浮的氣球形狀的物體。這些鹽丘在美國中南部分布廣泛。它們之所以值得關注,是因為石油價格通常會隨之上漲,這使得它們成為了鑽探目標,同時也便於開採鹽。

鹽床形成於鹽湖和更大的孤立的山地盆地,如猶他州的大鹽湖和玻利維亞的烏尤尼鹽湖。氯來自這些地方的陸地火山活動。但是,現在許多國家開採的大型地下鹽床是在海平面上形成的,而且形成環境與當今世界的環境截然不同。

如今我們生活的大部分陸地只是暫時處于海平面以上,這是因為南極洲的冰儲存了海洋中大量的水。在整個地質歷史中,海平面比現在高200米。微妙的垂直地殼運動可以把大片的水隔離在淺海中,這些淺海通常覆蓋大部分大陸,隨著它們的乾涸,鹽分被沉澱下來。

這些鹽層一旦形成,就很容易被石灰岩或頁岩覆蓋並保存下來。再過幾百萬年,或許更短的時間,隨著冰蓋融化和海平面上升,這種天然的鹽床形成可能會再次發生。

波蘭南部厚厚的鹽床已經開採了好幾個世紀了。擁有枝形吊燈的「鹽舞廳」和精雕細刻的「鹽教堂」的維利奇卡大礦,已經成為了世界級的旅遊勝地。其他鹽礦也在改變它們的形象,從曾經最糟糕的工作場所,變成了神奇的地下遊樂場。

原文來自:https://www.viralnous.com/novel/6057.html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uM-z3QBURTf-Dn5r_8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