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窮不殺耕地牛!農村養肉牛賣卻是常事,為何牛失去了耕種價值

2019-11-05   農俗俱樂部

從小在農村長大,所以對農村也還算了解,只是短短几十年,農村的變化也是非常大的,不僅是經濟發展、人文情懷,亦或是耕種習慣或是觀念習俗,都有不小的轉變。

而今天主要想和大家探討的,則是農村的耕牛到肉牛轉變的歷史,到底是什麼讓耕牛失去了耕種價值呢?話不多說,進入主題!

農具不發達,牛成為生產主力

農村很多老人都會說「再窮不殺耕地牛(一些地方也說是『跪地牛』)」,就是說,這家人再怎麼揭不開鍋,日子再怎麼過不下去也不會狠心殺掉自家耕地的牛。

這句話說的不單是對給人類耕地勞作的牛不舍的情感,其實也是突出了牛在以前農村的作用之大。

農村最不缺的就是土地,沒有錢可以,但是不能沒有糧食,畢竟錢是不可以直接填飽肚子的。

但種過地的人都知道,要把土地翻轉過來,種上莊稼,這整個過程還是相當複雜而繁重的。

所以,以前有牛耕地的會被認為是大戶,因為買不起牛的人家,只能靠人拉動農具耕地,或是一鋤頭一鋤頭地把地挖松種上莊稼。

後來農村經濟發展好一些了,幾乎是每家每戶都會有一兩頭牛,耕地什麼的也變得方便很多。

而農村的牛,不單是耕地的好手,耙田、拉車等等,只要是牛能做的事情,都交到了牛的肩膀上。

所以這個階段農村的牛活得那是相當辛苦的,有的牛連續幾天耕地耙田拉車回去後會很疲勞的不吃不喝,人們也會心疼牛,有時候也會讓牛休息一下。

也正是這樣,人們遇到耕地拉車脾氣特別好的牛,是不捨得賣掉的,因為習性好的牛還是少數。

只要有牛有土地,日子再難,也還有盼頭,所以當然不能殺。

而且那時候日子過得苦,牛和人幾乎是相依為命,時間久了肯定是有感情的,主人自然不會親自對牛下手了,只會轉而賣給別人。

「鐵牛」走進農村,耕牛變肉牛

「鐵牛」是我老家農村老百姓們給耕地機器取的別名,幾年前政府引進了一些農機,其中可以耕地的旋耕機就被農民們所青睞。

這種機器的確很實用,可以耕地,可以拉溝,完全能代替牛的作用。

如果你以為它只是可以耕地那就小看它了,這種機器可以在後面安裝一個車廂,形成四輪的樣子,這樣就可以當車去拉東西了。

而且拆卸很方便,很多農民都會開著車去,到地里把後面的車廂卸下,就可以耕地了,用處非常大。

不過這種旋耕機有個缺點,在乾燥的泥巴路上,它可以很輕鬆很穩的前進,但如果遇到路滑什麼的,就無法了。

而且如果是公路,路面滑且有沙子冒出的路段,它就會以耕地的方式在那裡刨路,也因此被說是馬路殺手。

所以一般這種機器拼裝的車子是不能上馬路的,只能在農村的小路上跑。

雖然有缺點,但這種聚耕地和拉車為一體的農具還是受到了農民們的青睞,逐漸的,牛的作用開始被削減。

到現在,我老家基本上牛都是不幹活的,所以媽媽常說現在的牛日子過得好,哪像以前,忙的時候要耕地要拉車,不忙的時候要被賣給人家當肉吃。

所以現在農村養牛的其實也挺多的,市場上買賣牛也少了個標準,以前會耕地的牛能賣給好價錢,現在不會耕地,只要長勢各方面都好,就能賣個好價錢。

因為十月份豬價的上漲,所以我老家牛價也引來了不錯的提升,因為吃不起豬肉,大家都把胃口轉向了其他肉類身上,自然讓其他牲畜的價格抬高了不少。

而農村的耕牛,發展到現在也完全變成了肉牛,農民養牛不像以前一樣是為了耕地種莊稼,而是為了能遇上好市場賣個好價錢而已。

我老家牛肉價歷來都是比較高的,生牛肉45元一斤,熟牛肉55。

而根據統計,上個月月底牛肉的價格顯示,最高的在廣西和湖南,牛肉價格達到了87、86塊/公斤。

養牛其實一直都挺有市場的,就像農村老人們常說的,農村家家戶戶到過年都能留一頭豬來宰,但鎮上的回族人家,卻不可能宰一頭牛過年,鮮少有宰一整頭牛的,大多是買點牛肉就過年了。

這個現狀也表明,牛肉價格一直都是比較穩定卻比較高的,而豬肉價格只是今年影響比較大才賣的那麼貴,以往正常時候大部分人都還是能吃得起豬肉的。

養牛相對養豬來說其實也比較麻煩一些,而且牛的出槽率比豬要低,自然養牛的代價也高一些。

好了,今天暫時和大家聊到這,改天再好好和大家分享一些養牛需要注意的事情。

農村養牛的作用從以往的耕種變成了買賣和致富項目,不知道在你們村裡,養牛又是怎樣的趨勢和現狀呢?歡迎留言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