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1931年到1945年的十四年抗戰,面對強大的日本陸軍和海軍的航空力量,中國軍民拚死抵抗,最終堅持到了日本無條件投降的那一天。在抗戰期間和抗戰結束後,中國通過戰場繳獲和戰後接收的方式獲得了一批日本軍用飛機,本篇介紹的是戰鬥機部分,一共十二個型號。
三菱九六式艦上戰鬥機二一型
九六式艦上戰鬥機是日本海軍第一種金屬結構的單翼戰鬥機,由著名飛機設計師掘越二郎設計,是當時最為優秀的戰鬥機,1936年投產,九六式艦上戰鬥機二一型是1937年投產的亞改型。日軍編號A5M2A,盟軍代號「克勞德」。服役後最先投入中國戰場,對中國空軍霍克II、霍克III等型號的老式戰鬥機造成極大的威脅。直到中國空軍換裝伊152、伊16、鬥士、D510和霍克75等型號的新型戰鬥機後才漸漸的壓制住了九六艦戰。
1937年9月26日,一架九六艦戰二一型(日軍編號4-122)被中國空軍擊傷迫降並俘獲,中國空軍給予該機編號P-5011,1938年10越28日該機被移交給蘇聯空軍研究所測試,最終在1939年春被拆解。1938年2月18日,又有一架九六艦戰二一型被中國空軍擊傷迫降俘獲,並給予編號P-5013用於測試。
乘員:1人
長度:7.54米
翼展:11米
高度:3.2米
空重:117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608千克
發動機:一台中島「壽」3型星型9缸氣冷活塞發動機,單台60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426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705千米
升限:9600米
武器:兩挺7.7毫米九七式機首固定式機槍,30千克炸彈2枚
三菱九六式艦上戰鬥機二二型
九六式艦上戰鬥機二二型是九六式艦上戰鬥機的改型,1938年投產,換裝了更大馬力的發動機,也是生產數量最多的亞改型,日本編號A5M4。1940年,一架九六式艦戰(編號9-122)二二型被擊傷迫降於廣西潿洲島海灘後被俘獲,後移交給中國空軍做測試。
乘員:1人
長度:7.56米
翼展:11米
高度:3.23米
空重:1216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671千克
發動機:一台中島「壽」4型星型9缸氣冷活塞發動機,單台70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435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750千米
升限:9800米
武器:兩挺7.7毫米九七式機首固定式機槍,30千克炸彈兩枚
三菱零式艦上戰鬥機二一型
零式艦上戰鬥機是二戰期間日本海軍最著名的戰鬥機,也是日本產量最大的戰鬥機,由著名的飛機設計師掘越二郎設計,投產時除了結構強度不足、容易起火的缺點外,幾乎所有的性能都能壓倒當時世界上的同類戰鬥機,剛服役的時候曾令盟軍飛行員為止談虎色變,盟軍代號「澤克」,零戰二一型是零式艦上戰鬥機的第一種主流批量生產型號。
1941年11月26日,日本海軍台南航空隊飛行員井上七五三造和下東孝明駕駛兩架零戰二一型(編號V-172和V-174)在飛往法屬印度支那(位於今中南半島東部)途中因迷航迫降於雷州半島海岸後被中國空軍俘獲。V-174號機迫降後損毀,V-172號機相對完好,中國空軍俘獲後將兩架零戰運往柳州,用V-174號的可用部件將V-172號修復並塗上了中國空軍的塗裝,編號P-5016,成為二戰期間盟軍方面繳獲的第一架零戰。該機修復後交給陳納德的飛虎隊用于飛行測試和模擬空戰,隨後運往美國。
乘員:1人
長度:9.06米
翼展:12米
高度:3.5米
空重:1745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2421千克
發動機:一台中島NK1F「榮」12型星型9缸氣冷活塞發動機,單台95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532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1870千米
升限:10000米
武器:兩挺7.7毫米九七式機首固定式機槍,兩門20毫米九九式一型機翼固定機關炮,60千克炸彈兩枚
三菱零式艦上戰鬥機三二型/五二型
零戰三二型是1942年推出的零戰改良型,特點是翼展縮短,翼尖由圓形改成了方形,飛行速度和機動性增強但航程被削弱,日方編號A6M3。零戰五二型是零戰後期最重要的改進型,編號A6M5結構強化,增強防護能力,但空戰性能惡化,尤其是在戰爭後期日方嚴重缺乏合格的戰鬥機飛行員的情況下。
抗戰勝利後,中國空軍在台灣接收了至少一架零戰五二型機,1948年福建省政府和台灣省政府協商,將這架飛機調撥至馬尾,供福建省高級航空機械商船職業學校充當教具。1949年福州解放後,這架飛機被人民政權接收,最終留在馬尾其後下落不明。
1945年10月東北民主聯軍曾繳獲了三架零戰三二型機,經過維修後交由老航校充當教具使用。具體下落不詳。
乘員:1人
長度:9.06/9.12米(三二型/五二型)
翼展:11米
高度:3.57米
空重:1807/1786千克(三二型/五二型)
最大起飛重量:2536/2743千克(三二型/五二型)
發動機:一台中島「榮」21型星型14缸氣冷活塞發動機,單台113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540/565千米每小時(三二型/五二型)
最大航程:1285/1580千米(三二型/五二型)
升限:11050/11740米(三二型/五二型)
武器:兩挺7.7毫米九七式機首固定式機槍,兩門20毫米九九式一型機翼固定機關炮,30千克炸彈兩枚(三二型);兩挺7.7毫米九七式機首固定式機槍,兩門20毫米九九式二型機翼固定機關炮,60千克炸彈兩枚(三二型)
三菱零式練習戰鬥機
零式練習戰鬥機以零戰二一型為基礎研發,1943年投產,特點是拆除了機關炮,增加了后座艙,增加雙套控制系統,前座改為敞開式,抗戰勝利後,中國空軍在台灣接收了至少一架零戰練習戰鬥機,1948年福建省政府和台灣省政府協商,將這架飛機調撥至馬尾,供福建省高級航空機械商船職業學校充當教具。1949年福州解放後,這架飛機被人民政權接收,最終留在馬尾其後下落不明。
乘員:2人
長度:9.05米
翼展:12米
高度:3.53米
空重:1819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2334千克
發動機:一台中島NK1F「榮」12型星型9缸氣冷活塞發動機,單台95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476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1360千米
升限:10180米
武器:兩挺7.7毫米九七式機首固定式機槍,60千克炸彈兩枚
川崎九五式戰鬥機
九五式戰鬥機是日本陸軍裝備的最後一種雙翼戰鬥機,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和操縱性,日軍編號(KI10),盟軍代號「佩莉」。該型機曾參加侵華戰爭初期和「諾門坎戰鬥」,是中國和蘇聯空軍的勁敵。該型機還曾在日本電影《燃燒的天空》重「扮演」中國空軍的義大利制菲亞特CR32型戰鬥機。
1937年8月21日第28中隊中隊長陳其光駕駛霍克II型戰鬥機擊落了有日本驅逐機之王之稱的三輪寬少佐的九五式戰鬥機。1938年,中國空軍俘獲了一架被擊傷迫降的九五式戰鬥機,編號P-5012,後送往蘇聯測試。
乘員:1人
長度:7.2米
翼展:10.02米
高度:3米
空重:136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740千克
發動機:一台川崎ハ9-II甲型V型12缸液冷活塞發動機,單台85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400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1100千米
升限:11500米
武器:兩挺7.7毫米八九式機首固定式機槍
川崎二式「屠龍」改型丁雙座戰鬥機
二式雙座戰鬥機是二戰期間日本陸軍唯一的批量裝備的夜間戰鬥機,編號KI45,盟軍代號「尼克」。二式改丁型是1944年推出的改良型,武裝強化,后座旋轉機槍被取消並加裝了向上的斜射機關炮。
1944年日本陸軍將少量該型機提供給偽滿洲國陸軍航空隊。抗戰勝利後,有3架該型機被東北民主聯軍繳獲。交由老航校當作高級教練機使用,新中國成立後,有1架該型機被編入1949年3月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鬥飛行大隊」第一中隊,50年代初退役。
乘員:2人
長度:11米
翼展:15.02米
高度:3.7米
空重:40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5500千克
發動機:兩台中島ハ102型星型14缸氣冷活塞發動機,單台105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540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1900千米
升限:10000米
武器:一門37毫米ホ203式機首固定式機關炮,兩門20毫米ホ5式機背固定機關炮
川崎三式「飛燕」丙型/丁型戰鬥機
三式戰鬥機「飛燕」是二戰期間日本陸軍唯一的一型裝備直列液冷發動機的戰鬥機,曾經被盟軍誤認為是日本進口的德意式戰鬥機,日本代號KI61,盟軍代號「托尼」。由於航程較短,一般被當作機場防空戰鬥機使用。
抗戰勝利後,中國空軍第六大隊曾經短暫使用過由日本接收的三式丙型和丁型戰鬥機參加內戰,1946年底第六大隊裝備的日式戰鬥機因備件斷絕而被裁撤,隨後該型機也報廢停用。
乘員:1人
長度:8.94米/9.15米(丙型/丁型)
翼展:12米
高度:3.7米
空重:2630/2750千克(丙型/丁型)
最大起飛重量:3470/3565千克(丙型/丁型)
發動機:一台川崎ハ40型V型12缸液冷活塞發動機,單台1159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580/560千米每小時(丙型/丁型)
最大航程:580/560千米(丙型/丁型)
升限:10000/10600米(丙型/丁型)
武器:兩挺12.7毫米HO-103式機首固定式機槍,兩門20毫米MG-151/20式機翼固定機關炮(丙型);兩門20毫米HO-5型機首固定機關炮,兩挺12.7毫米HO-103機翼固定機槍,500公斤炸彈一枚
中島九七式戰鬥機乙型
九七式戰鬥機是以KI11九試單座戰鬥機為基礎研發,是九五式戰鬥機的後繼機,日軍編號KI27,盟軍代號「內特」,九七式乙型戰鬥機是1938年推出的改進型。
1939年,一架九七式乙型戰鬥機被中國空軍擊傷迫降並被俘獲,編號P-5015,修復後運往成都,由陳納德駕駛測試,並和中國空軍現役戰鬥機進行模擬空戰。抗戰勝利後,一部分殘存的九七式乙型戰鬥機被中國空軍接收後短暫使用,後因備件斷絕後停用。據說東北民主聯軍和解放軍也繳獲了部分該型機,但沒有使用記錄。
乘員:1人
長度:7.53米
翼展:11.31米
高度:3.28米
空重:111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547千克
發動機:一台中島ハ1「壽」型星型9缸氣冷活塞發動機,單台65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470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627千米
升限:12250米
武器:兩挺7.7毫米八九式機首固定式機槍,60千克炸彈兩枚
中島一式「隼」戰鬥機一型
一式「隼」式一型戰鬥機是二戰日本陸軍生產數量最多的戰鬥機,也是二戰中日本陸軍最著名的戰鬥機。日方代號KI43I,1941年投產,延續了日本陸軍戰鬥機機動靈活但火力貧弱、防禦力低的特點,盟軍代號「奧斯卡」。
1942年12月中國空軍俘獲了一架受傷迫降的一式一型戰鬥機,編號P-5017,後用於測試。
乘員:1人
長度:8.83米
翼展:11.43米
高度:3.28米
空重:158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2048千克
發動機:一台中島ハ25型星型14缸氣冷活塞發動機,單台105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496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1200千米
升限:11735米
武器:兩挺7.7毫米八九式機首固定式機槍,15千克炸彈兩枚
中島一式「隼」戰鬥機二型/三型
一式「隼」戰鬥機二型是在一型的基礎上於1942年推出的改良型,強化了火力和機翼結構、換裝大功率發動機和機翼炸彈掛架、三葉螺旋槳和新式瞄準具。一式三型首飛於1944年,換裝了更加強勁的發動機,同時改良排氣管,性能較二型有所提升。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空軍第六大隊第18、19中隊曾短暫使用自日軍接收的二型和三型機,1946年因備件斷絕而廢棄停用。
1946年4-6月,東北民主聯軍在吉林輝南縣朝陽鎮和哈爾濱附近的機場繳獲了數架二型和三型機,交由東北老航校訓練使用,後編入1949年3月成立的解放軍「戰鬥飛行大隊」第二中隊。1949年11月解放軍空軍正式成立時仍有5架該型機在第七航校服役,1952年退役。
乘員:1人
長度:8.92米
翼展:10.83米
高度:3.27米
空重:1729千克/2040千克(二型/三型)
最大起飛重量:2590千克/2725千克(二型/三型)
發動機:一台中島ハ115型星型14缸氣冷活塞發動機,單台1150馬力/一台中島ハ115II型星型14缸氣冷活塞發動機,單台1200馬力(二型/三型)
最大飛行速度:515/576千米每小時(二型/三型)
最大航程:1610/1360千米(二型/三型)
升限:10500/11400米(二型/三型)
武器:兩挺12.7毫米HO-103式機首固定式機槍,250千克炸彈兩枚/一枚(二型/三型)
中島二式「鍾馗」乙型/丙型戰鬥機
中島二式戰鬥機是日本陸軍第一種在設計時就將防禦列入射設計指標的戰鬥機,日軍代號KI44,盟軍代號「東條」,1942年開始服役。該型飛機在二戰中後期主要用於日本本土防空和中國戰場,其飛行速度、爬升率和升限均全面優於中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P40,使中國空軍一時間對其毫無辦法。二式乙型戰鬥機是1943年推出的改型,二式丙型戰鬥機是換裝百式瞄準具、強化武備的最終改良型。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空軍第六大隊曾經短暫使用過自日軍接收的二式乙型和丙型戰鬥機參加國共內戰,至1946年底因為備件耗盡而停用。
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繳獲了3架二式乙型機,供老航校當高級單飛教練機使用,1949年11月解放軍空軍正式成立時仍有2架該型機在第七航校服役,1952年退役。
乘員:1人
長度:8.84米
翼展:9.45米
高度:3.24米
空重:2106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2764千克
發動機:一台中島ハ109型星型14缸氣冷活塞發動機,單台150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615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920千米
升限:11250米
武器:兩挺12.7毫米HO-103式機首固定式機槍,兩門40毫米HO-301式機翼固定機關炮(乙型),兩挺12.7毫米HO-103式機翼固定式機槍(丙型)
中島四式「疾風」戰鬥機
四式戰鬥機是二戰期間日本陸軍批量裝備的性能最好的戰鬥機,編號KI-84。日軍對其寄予厚望,稱之為「大東亞決戰機」,盟軍代號「弗蘭克」,該型機服役後九投入中國戰場,性能全面壓制中國空軍當時裝備的主力戰鬥機P40,和除了堅固性外其餘性能不亞於中國空軍裝備對策另一種主力戰鬥機P47。
抗戰勝利後,中國空軍第六大隊的第18和19中隊曾經短暫使用過由台灣接收的原日軍第50戰隊的四式戰鬥機參加內戰,1946年底第六大隊裝備的日式戰鬥機因備件斷絕而被裁撤,隨後該型機也報廢停用。
乘員:1人
長度:9.92米
翼展:11.24米
高度:3.38米
空重:266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3602千克
發動機:一台中島ハ45-21「譽」型星型18缸氣冷活塞發動機,單台197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687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2168千米
升限:11826米
武器:兩挺12.7毫米HO-103式機首固定式機槍,兩門20毫米HO-5型機翼固定機關炮,30千克炸彈兩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