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與超級細菌
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WHO)不斷提出警告,由於細菌產生抗藥性的速度越來越快,超級細菌的種類將可能越來越多……。
如果抗生素不當使用的情況持續加重,科學家預估2050年將可能有1000萬人死於抗藥性疾病。
在抗生素髮明之前,感染性疾病一直是死亡率相當高的疾病,例如過去戰場上的軍人一旦出現傷口,就可能因為細菌感染而死亡。直到1928年,歷史上第一個抗生素-盤尼西林(Penicillin,或稱青黴素)的發明,讓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如今,舉凡開刀手術、器官移植等侵入性治療,都需要抗生素控制感染,才得以挽救無數人的性命。
超級細菌是什麼?
超級細菌指的是該細菌對多種抗生素都具有抗藥性,讓感染的患者面臨無藥可醫的情況。
數十年來細菌突變的情況超乎人類的想像,科學家赫然發現,一個擁有抗藥性突變基因的細菌,竟然可以將突變基因傳遞給其他細菌,使得常見細菌具有抗藥性的比例越來越高。
出現抗藥性的原因:
過度開抗生素
病患服藥未持續整個療程
農漁牧業過度使用抗生素
醫院感染控制未落實
衛生習慣不良
缺乏開發新型抗生素
舉例來說,金黃色葡萄球菌會存在健康人體的鼻腔及皮膚表面,此類帶菌者原本是沒有症狀的,若是不正當使用抗生素,就可能產生抗藥性而演變為超級細菌—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
而MRSA會通過直接接觸傷口、分泌物和受污染表面而傳播,若是免疫力較差的人不幸感染,就有可能引發嚴重的併發症,甚至有致死的風險。不過超級細菌並不是100%的致死率,可以從預防做起,不必過度恐慌。
如何預防超級細菌的出現?
抗藥性的產生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是抗生素的不當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麼做?
抗生素藥要吃完
醫生開的抗生素你都有吃完嗎?避免細菌產生抗藥性,一定要遵照醫生、藥師指示,服用足夠的劑量與療程。
抗生素忘記吃怎麼辦?若錯過服藥時間,想起時應立即補服,而下次服藥時間則視每天服藥次數而定。
抗生素服藥頻率 當下作法 下次服藥間隔時間 再下一次服藥時間
1天1次 立即補服 12小時 恢復原定時間服用
1天2次 立即補服 5-6小時 恢復原定時間服用
1天3次 立即補服 2-4小時 恢復原定時間服用
必要時才使用抗生素
一般感冒時需要吃抗生素嗎?基本上只有細菌性感染引起的發炎,或懷疑病因為細菌感染時才需服藥抗生素,而一般感冒多半是病毒引起,很可能跟細菌感染無關。生病時,提醒大家要記得以下幾點:
不要自行購買抗生素
不服用剩餘的抗生素
不主動要求醫生開抗生素
遵從醫生的診斷指示
避免出入醫院
通常在抗生素使用較多的地方,較容易培養出超級細菌,所以醫院反而是最容易培養這類細菌的場所。
美國內科醫學雜誌《JAMA Intern Med》曾刊登一篇研究,內容顯示若前一位病人使用抗生素後,下一位使用同床的病人很容易患感染症或出現腹瀉。雖然病人出院後醫院都會確實消毒,不過有些細菌因具有芽孢,一般清潔方式而難以徹底清除,對於免疫力不佳的病人就容易造成感染。
不僅如此,醫院挂號處、抓藥處也常是細菌濃度較高的區域,因此出現院內感染的機率也較高。所以平時應該減少不必要的探病、減少出入醫院,必須進出醫院時一定要配戴口罩、徹底清潔洗手,才能防止多重抗藥性細菌的散布。
養殖業不濫用抗生素
養殖業抗生素的用量往往相當龐大,養殖業者也必須避免使用來路不明的抗生素,並與專家討論合適的用法、用量,才能減少致病菌產生抗藥性的機會。
抗生素的危機
許多醫學專家指出,如今已經進入後抗生素時代,由於人類研發抗生素的速度遠遠不及細菌產生抗藥性的速度,未來感染性疾病所帶來的風險恐將逐漸提高。
雪上加霜的是,由於抗生素的研發被許多國際藥廠認為利潤太低,投入的資源相當有限,導致抗生素的研發嚴重停滯。如1983年-1987年中共有16種抗生素問世,到了2003-2004年剩下3種新抗生素推出,而2008-2012年問世的抗生素更只剩下2種。
以現階段來說,延緩抗藥性細菌的產生相當重要,一般人能做的,包括遵守抗生素的使用規範、注重環境衛生、注重健康飲食與作息提高免疫力等等,才能減少超級細菌所帶來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