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之前一直妥協退讓的南京國民政府終於意識到已經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而決心對日抵抗,中國空軍終於也從「剿共」的枷鎖中解脫出來,投身抵抗外辱的衛國戰爭中,和強大的日本海軍和陸軍航空兵相比,中國空軍無論在規模和質量上都遠遜於對手。和這樣的對手對抗無異于飛蛾撲火,儘管有各種自身的問題和缺陷,而且有些更是久治不愈的頑疾,但孱弱的中國空軍依舊沒有退縮,而是憑藉著從35年開始培養出來的一批尚能算合格的飛行員義無反顧的站到了抗日的第一線。本文介紹的就是中國空軍戰鬥機(驅逐機)部隊在抗戰爆發時的全部家底:柯蒂斯-萊特「霍克III」型戰鬥/轟炸機71架、柯蒂斯-萊特「霍克II」型戰鬥/轟炸機9架、波音281型戰鬥機10架、菲亞特CR·32型戰鬥機17架、布萊達BA-27M型戰鬥機5架、中島91式戰鬥機13架。總共125架。
柯蒂斯-萊特「霍克III"型戰鬥/轟炸機
中國空軍第四大隊大隊長所屬IV-1號霍克III型戰鬥機
柯蒂斯公司的鷹III型戰鬥機,音譯為「霍克III」,中國飛行員稱之為「新霍克」或者「新霍三」,之前裝備過的「霍克II」就被稱為「老霍克」。該型機是柯蒂斯公司在其為美國海軍研製的F11C-3「蒼鷹」型艦載戰鬥機/轟炸機的基礎上取消著艦鉤、換裝木質機翼,將2挺7.62毫米機槍中的1挺換成12.7毫米機槍以強化火力,變敞開式駕駛艙為半封閉式,並將起落架改為可收放式。結果發現新機雖然速度有所提升,但因為起落架收放機構增加了不少死重,導致「霍克III」的機動性反而較「霍克II」有所惡化。
1936年2月,廣州當局通過洲際航空公司向柯蒂斯公司購買了1架整機和29套散件,隨後又增購了11套散件。同時南京中央國民政府也通過洲際航空公司訂購了30套散件。南京和廣東購買的首架樣機分別於1936年3月和5月分別運抵上海和廣州,散件則於6月下旬分批運抵。1936年6月至9月的「兩廣事變」平息後,廣東地方政府訂購的41架霍克III全數被南京中央政府接收。因此總共有71架霍克III進入中國空軍服役,分別裝備空軍第三大隊第七中隊,第四大隊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中隊,第五大隊第二十四、二十五中隊。暫編第二十九和三十二中隊。是抗戰爆發後中國空軍戰鬥機部隊的主力機型,這批飛機大部分在1938年損耗殆盡,剩餘的少數連同補充訂購的該型機調入二線做要地防空。1941年停用。
性能數據
乘員:1人
長度:7.14米
翼展:9.6米
高度:2.98米
空重:1457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958千克
發動機:一台萊特R-1820-F53「颶風」型9缸氣冷發動機,745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386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925千米
武器裝備:頭部安裝一挺白朗寧12.7毫米機槍(左側)和一挺白朗寧7.62毫米機槍(右側),中線掛點在不掛副油箱時可掛1枚227公斤炸彈。四個翼下掛架可各掛一枚50公斤炸彈。
柯蒂斯-萊特「霍克II」型戰鬥/轟炸機
中國空軍第五大隊第二十八中隊2804號霍克II戰鬥機
「霍克II」型戰鬥機是柯蒂斯公司在美國海軍F11C-2「蒼鷹」型艦載戰鬥機/轟炸機的基礎上換裝700馬力發動機、取消著艦鉤、尾輪改為尾撬、增大油箱容量的發展型。中國飛行員稱之為「老霍克」。
1932年5月,廣州當局通過洲際航空公司向柯蒂斯公司購買了18架整機,編入廣東空軍第五和第六中隊。「兩廣事變」後兩個中隊併入南京國民政府;1932年4-5月南京中央國民政府也通過洲際航空公司訂購了1架整機和31架散件。總共購買了50架。抗戰爆發前大多被「霍克III」取代,剩下9架裝備空軍第五大隊第二十八中隊。在戰鬥中多次擊落日機,自身也損耗甚快,最後3架於1940年退役,分別在宜昌、成都和昆明三個機場當教練機用。
性能數據
乘員:1人
長度:6.88米
翼展:9.6米
高度:2.96米
空重:1347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838千克
發動機:一台萊特R-1820-F2「颶風」型9缸氣冷發動機,70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325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840千米
武器裝備:頭部安裝兩挺白朗寧7.62毫米機槍,中線掛點在不掛副油箱時可掛1枚227公斤炸彈。四個翼下掛架可各掛一枚50公斤炸彈。
波音281型戰鬥機
中國空軍第三大隊第十七中隊1701號波音281戰鬥機
波音281戰鬥機原為波音公司為美國陸軍航空隊設計的P26型「玩具槍」戰鬥機的出口型,P-26戰鬥機(英文:Peashooter)是美國陸軍航空隊所使用的第一架單翼戰鬥機,也是波音公司拆分更名前量產的最後一架戰鬥機。目的是為了取代上一代P12型雙翼戰鬥機。波音公司為了外銷出口而修改了P-26的設計,編號為波音281,規格上與P-26B相同改換R-1340-27發動機,同時簡化部分軍用設備(比如拆除了無線電設施)。此外,輪胎也改用低壓的固特異產品,以便在未經過整理的跑道上操作。第一架原型機於1934年8月試飛,僅中華民國與西班牙採購該型機,共生產了12架。1934年,廣東地方政府相中了波音281的性能,和波音公司敲定了1架整機和10架散件的購買合同,同年9月,編號為X12271號的整機運抵廣州,雖然該機很不幸的在飛行表演中墜毀,但其優越的性能依然贏得了廣東當局的好評,因此後續10架的購買合同並未取消。1936年1月26日由貨船運抵上海,後經鐵路運輸至廣東韶關飛機製造廠進行組裝完畢後編入廣東空軍第二中隊服役。編號分別為1-10號。兩廣事變後廣東空軍第二中隊改編為空軍第三大隊第十七中隊,淞滬抗戰爆發後該中隊駐防句容,負責首都南京的防空。多次擊落來襲日機,1937年12月3日最後一架可以飛的該型機1706號由中隊長黃泮揚駕駛自漢口飛往南京後換駕柯蒂斯霍克75前往上海作偵查飛行,這次飛行是波音281在中國可以考證的最後一次飛行。至1937年末為止該型戰機全部損失。
性能數據
乘員:1人
長度:7.19米
翼展:8.52米
高度:3.06米
空重:1068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378千克
發動機:一台普拉特-惠特尼R-1340-27「黃蜂」型星型9缸氣冷發動機,60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374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621千米
武器裝備:頭部安裝兩挺白朗寧7.62毫米機槍,中線掛點在不掛副油箱時可掛2枚55公斤炸彈。四個翼下掛架可各掛一枚14公斤炸彈。
菲亞特CR.32型戰鬥機
中國空軍三大隊第八中隊所屬806號CR.32戰鬥機
該型機於1934年投產,具有十分優秀的機動性和速度性能,綜合性能非常突出,深得戰鬥機飛行員的喜愛,被譽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最優秀的雙翼戰鬥機。1934年國民政府聽從義大利軍事顧問團的建議通過義興洋行訂購了24架該型機(實際出貨22架),其中第一批9架於當年年底交付,為首批該型的量產型機,原本是交付給義大利空軍使用,但經墨索里尼特批優先提供給中國。因此可以說中國空軍是世界上第一個該型機的使用國。第二批13架於1935年初交付。該型機分別裝備空軍第三大隊第八中隊(中隊長王天祥)和第六大隊第十五中隊(中隊長黃志剛)服役。其優美的外觀和優秀的機動性深受中國空軍飛行員好評。但其專用的燃料(55%的汽油、23%的酒精和22%的苯組成的混合物)中國無法自產,受制於義大利(雖然義大利人許諾會按時供應這種嬌貴的燃料)。這點讓中國空軍非常不滿。抗戰爆發前有5架該型機因訓練事故損失。抗戰爆發後,兩個中隊的該型機分別駐紮在句容和南京,擔負首都防空任務。多次攔截來襲日機,並有擊落日機的記錄。但該型機的燃料難得,義大利此時又中止了對華援助,該型機事實上已經無法作戰。南京陷落後,該型機全部損失。
性能數據
乘員:1人
長度:7.47米
翼展:9.5米
高度:2.36米
空重:1455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975千克
發動機:一台菲亞特A.30 RA比斯型V型12缸液冷發動機,60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360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781千米
武器裝備:頭部安裝兩挺維克斯7.7毫米機槍,在兩個翼下掛架可各掛一枚50公斤炸彈。
布萊達BA.27M型戰鬥機
中國空軍第三大隊第七中隊所屬702號BA-27M戰鬥機
該型機為義大利布萊達公司設計師帕拉羅和潘佐里在BA-27型戰鬥機(該機為義大利第一款單翼戰鬥機)的基礎上改良而出的一款全金屬下單翼戰鬥機,蒙皮結構為時髦的「拉鍍鋁」,飛行性能較BA-27有一定的改善,但由於性能平庸未能獲得義大利空軍的訂單,只能憑藉其價格較為低廉的優勢向海外推銷。1935年,在義大利空軍顧問團的「建議」下,中國向布萊達公司訂購了18架該型機,或許也是看中其低廉的價格和對燃料沒有CR·32那麼「挑剔」,指望用該型機和CR·32形成「高低搭配」。1935年下半年第一批9架飛機交付給駐南昌的第三大隊七中隊(中隊長郝鴻藻)。但沒想到該機雖然不挑食,但身子骨發育先天不足,主要問題集中於坑爹的燃油系統,導致發動機經常性的莫名起火,導致在1936年短短一年內有5架該型機在飛行中失事,其中4架機毀人亡,另外1架機損人傷。以至於第七中隊的飛行員們憤怒的將該型機稱為「棺材」機,並拒絕再使用該型機。因此自1936年起,5架該型機(包括受損修復的1架)就長年停放在南昌中意飛機製造廠的機棚內無人問津。惹得好事者圍觀不斷,竟成當地「一景」。第七中隊換裝美製霍克III戰鬥機後恢復戰鬥訓練,至於剩下的未到貨的9架中國人斷然選擇了退貨處理。抗戰爆發後,因戰鬥機缺乏,5架該型機全部啟封,其中2架編入進駐句容的第三大隊第八中隊,與CR·32混編作戰。剩下的3架則運往廣東,編入暫編第二十九中隊保衛廣州。但也沒使用多久就全部被霍克III取代,該型機就此正式退役,沒有和日機交戰的記錄,最終結局不明。
性能數據
乘員:1人
長度:7.6米
翼展:10.7米
高度:3.4米
空重:126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790千克
發動機:一台阿爾法·羅密歐「水星」IVA型星型9缸氣冷發動機,65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380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750千米
武器裝備:頭部安裝兩挺布萊達-薩法特12.7毫米機槍,在兩個翼下掛架可各掛一枚50公斤炸彈。
中島91式戰鬥機
廣西空軍教導第一隊所屬505號91式戰鬥機
91式是日本第一種自行設計並大規模裝備的戰鬥機,1931年投產,當時具有飛行速度快、爬升性能優良、視野良好等優點,很受飛行員歡迎。1933年福建事變期間,十九路軍曾向日本訂購了12架該型機,但因福建事變平息後12架該型機於1935年9月交付給廣西當局,連同之前廣西當局在1934年9月購買的2架剩餘的1架(另1架在飛行表演時墜毀)一同編入廣西空軍教導第一隊。抗戰爆發後編入中國空軍暫編第三十二中隊。曾經迎擊過轟炸南寧的日機,並有所斬獲,上演了少有的日制飛機打日制飛機的戲碼。1938年5月剩餘的該型機被移交給暫編第三十四中隊用於訓練。其後逐漸停用。
性能數據
乘員:1人
長度:7.26米
翼展:11米
高度:2.79米
空重:1075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530千克
發動機:一台中島·布里斯托「木星」VII型星型9缸氣冷發動機,52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300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750千米
武器裝備:頭部安裝兩挺八九式7.7毫米機槍。
就飛機性能而言,中國戰鬥機並不比日本當時陸航和海航裝備的戰鬥機性能差多少。然而中國戰鬥機全都出自外購,本土並沒有戰鬥機的大規模批量生產能力,在殘酷的消耗戰中只能打一架少一架,全不似日本能夠源源不斷的自行生產。最終,1937年底到1938年初,抗戰爆發時裝備的這些戰鬥機基本損耗殆盡。來自蘇聯的戰鬥機和部分補充外購的歐美新式戰鬥機取代了這些戰鬥機在中國空軍中的主力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