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放學時家長最該問什麼?恐怕你一直來都問錯了

2019-09-14     小七育兒專欄

9月開學季,前幾天話題「幼兒園年度大型災難片」也上了微博熱搜。

幼兒園入學第一天,新入園的孩子們哭慘了,坐著哭,躺著哭,成群結隊一起哭。

幼兒園還沒進門,孩子已經哭嚷著不肯進去,爸爸只能從地上把孩子強行抱起來。


小班教室里孩子哭成一片,掙脫老師的懷抱,不停地找媽媽,大哭大鬧。

的確,寶寶第一次離開家,不適應新環境,父母或者爺爺奶奶會很擔心,甚至會在幼兒園門口守著,孩子在裡面哭,爸媽在外面眼淚汪汪。

家長們能登高就登高看,爬不上去的還使上瞭望遠鏡。


可自己什麼辦法也沒有,每天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都要演繹一場生離死別的大戲。

寶寶從幼兒園回來以後,他可能心情很好,也可能心情不好,甚至於會亂發脾氣,這都是孩子「分離焦慮」的體現,他想通過這些方式告訴你一件事情,說「媽媽明天別讓我去了」,這跟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很大的關係。

「分離焦慮」也叫「心理斷乳期」,一開始是對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因為孩子會對父母產生依戀性,心理學裡專業名字叫「依戀關係」.

父母跟孩子之間依戀關係形成的標誌就是:孩子身上出現分離焦慮和怯生現象,也就是怕生的現象。

三周歲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講是生活上的一個轉折年齡,因為從三歲開始孩子要離開父母,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跟陌生的人,陌生的老師,陌生的小朋友一起過集體生活。

這個變化太大了,孩子需要個適應過程,而適應的關鍵在於孩子有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有沒有能力跟幼兒園的老師、園長、小朋友建立感情。

父母越不舍,越心疼孩子,對幫助孩子就越無益。

孩子哭怎麼辦

要解決分離焦慮,我們需要從這幾個方面來構建寶寶的安全感。

不僅僅是你要給他足夠的安全感,還要幫助他的內心主動構建安全感。

一、溫柔堅定

情緒是很容易被感染的,所以在上學的前一天晚上,早點睡覺,第二天早上起來家長用愉快的情緒感染孩子。

三歲之前,爸爸媽媽跟孩子的情緒是夠深的,你的情緒心情要愉快,這個孩子就會愉快一些。

另外把孩子交給老師的時候,請記住最重要的原則叫「溫柔而堅定」。

也就是說,當我們把孩子送入幼兒園時不要停留,要堅定的離開。

你要對老師溫柔而堅定,愉快的說再見,跟孩子說再見,然後就馬上離開。

千萬不要在角落裡藏著,在窗戶上趴著來偷著看孩子。

你要在孩子面前展現出你對幼兒園,對園長,對老師百分之百的信任,如果你都不是信任、信賴幼兒園的,孩子更會對這裡擔憂。

孫儷曾在微博上提到鄧超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故事,一步三回頭,偷偷抹眼淚,最後還到教室門口站了一會兒。

其實不光孩子有分離焦慮,父母也會有,小七知道這不僅僅是孩子第一次離開你這麼久,也是父母離開第一次孩子這麼久,但是在合適的時間點放手,孩子才能勇敢的奔向未來。

所以溫柔而堅定,果斷地離開。

二、帶上依戀物

這裡給大家推薦一個給孩子準備的東西,專業術語叫「依戀物」,通俗的講就是一個布娃娃或者是一個毛絨小熊。

如果孩子從小在家有這麼一個毛絨玩具就很好了。孩子可以帶著這個毛絨玩具去了幼兒園裡頭午睡,這是心理安全感的依託。

所以如果孩子在家有任何一個喜歡的玩具,無論是毛毯還是小抱枕還是變形金剛還是其他玩具,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都可以帶上。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依戀物是緩兵之計,適用於很不適應新環境的孩子,我們應該讓孩子逐步脫離依戀物。

並且有些幼兒園是不讓帶來學校,看不同幼兒園不同要求了。

三、守時

放學接孩子的時候,最好要準時,不要遲到。

在《周末父母》中,軒軒的媽媽因為臨時加班,沒有辦法實現接孩子回家的諾言。

到了晚上爸爸才急忙趕來,接到孩子的時候,孩子已經很難過了,一臉不開心的和爸爸說:「媽媽她騙人!」

孩子在這兒等了一天了,我們知道孩子跟你剛接觸、剛分開、跟你來接他這三個時刻,他的分離焦慮的水平是最高的,所以來接孩子,最好不要遲到。

四、構建自我

3—6歲是孩子構建「自我」的關鍵時期,這時我們可以用正面的評價,讓孩子覺得他很勇敢,能克服很多困難,幫助他本身建立安全感。

我們經常講說:不能批評孩子,要鼓勵孩子,那是因為三周歲之前的孩子沒有自我的評價能力。

心理學認為,孩子自我認知需要一個過程,在三周歲之前他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他聽信成人的。

也就是說一個3周歲之前的孩子,是不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的。

你說他是個傻瓜,他就真的覺得:「原來我挺傻的」。

如果你說:「你很棒!你很勇敢!」那他覺得自己就是勇敢,很棒。

我們成人經常會覺得我們是在逗孩子,其實這些所謂的負面的評價,我們教給孩子貼標籤,會對孩子的自我認知和對自己的評價有不正確的認識,所以孩子會變得自卑和不自信。

所以在日常,我們要給他很多的正面鼓勵,讓他自己充滿自信。

平時你還可以塑造幼兒園的形象,把幼兒園描繪成為天堂,一個兒童樂園。

「寶寶,那裡有那麼多玩具,那麼多遊戲,那麼多好吃的,那麼多好朋友等著你,你一定要去,這是非常快樂的。」

孩子從幼兒園回家

我們說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這是網上廣泛傳播的圖片,幼兒園放學前,家長都擁堵在門口,等待孩子出門,還有人拿著娃娃舉高高,生怕孩子找不到自己。

的確,對於孩子的關心,不僅僅體現在擁堵的幼兒園門口,還體現在父母對孩子的萬千個提問上。

孩子從幼兒園回家,我們理所應當的會想了解他的情況,想知道他到底在幼兒園過得好不好,就會問他各種問題。

但是有這麼兩種問題,是常見的錯誤詢問方式,大家看看自己有沒有踩坑。

(1)刨根問底型

我當年在幼兒園接我女兒的時候,聽過太多家長在幼兒園門口接到孩子後第一句話問的都是:

「寶寶你吃飽了嗎?今天下午那頓吃的什麼?吃包子嗎?包子是什麼餡兒?你吃了幾個包子?有沒有人打你?」全都是這種類似的問題。

還有類似的問題:「今天上了什麼課?都懂了嗎?你累嗎?」

其實孩子是不喜歡回答那一大堆刨根問底的問題的,你不停的來拷問孩子,孩子是很反感,會非常的不願意配合回答這樣的問題。

(2)引導評價型

常見的詢問方式是這樣的:

「寶寶,今天有人打你嗎?有沒有人欺負你?今天有沒有受委屈?」

孩子是沒有自我評價能力的,當然孩子對環境也沒有評價能力。

如果你告訴他:這個環境當中他可能吃不飽,他可能被人欺負,他可能被人打,在那裡可能受委屈,你猜孩子下次還想去幼兒園嗎?

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必須堅信,表現出這種信賴來,就是:「上幼兒園真好,幼兒園真好玩,幼兒園的小朋友真有意思。」

這樣展現正面的態度給孩子,孩子才願意去幼兒園。

有人曾經做過調查,發現在中國,父母把孩子從幼兒園接回家時,說的第一句話通常是這四句:

「今天在幼兒園吃什麼了?」

「你們今天學什麼了?」

「有人欺負你嗎?」

「今天老師布置作業了嗎?」

並不是說我們一定不能問孩子這樣的問題,而是說我們見到孩子,第一句話不要問這樣的問題。

很多家長會疑惑,那不問這些問題還能問什麼?

孩子從幼兒園回家,其實我們最應該給他關懷和擁抱。

然後之後再問孩子問題。最值得問孩子的問題,叫情緒共享問題。

也就是說,這樣的提問可以讓孩子和我們分享他的正面情緒。

我們需要問這種問題:

「寶寶,你今天在幼兒園過得愉快嗎?」

「你今天有交到新的朋友嗎?」

「你今天玩什麼好玩的遊戲啦?」

「你今天跟朋友們做什麼有意思的活動?」

這種情緒共享問題就算孩子不能回答,就算他說:「沒有什麼有意思的」也沒關係,給他時間慢慢來。

問情緒共享問題的關鍵,是讓孩子去關注到讓自己開心的事情,關注到上幼兒園有哪些快樂的改變,有哪些愉快的經歷,而不是讓他想到自己多累、離開爸爸媽媽多難受。

好啦,快用小七老師的辦法試一下吧~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K32NW0BJleJMoPMbcV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