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曉​:凡病皆可醫,惟俗不可醫;凡事皆可耐,惟俗不可耐

2019-11-11     向經典致敬者

文 | 張中曉

1

一切美好的東西必須體現在個人身上。一個美好的社會不是對於國家的尊重,而是來自個人的自由發展。在歷史上曾存在過無數顯赫的帝國,但它卻藏著無數的罪惡性循環,它的人民為了皇帝的文治武功而犧牲生命,受盡苦難,這是對過去的歷史所必須注重的一個方面。

2

流氓哲學與政治哲學之間,相隔不是萬重山而是一張紙。存乎其人、存乎其心而已。如果沒有道義的標準,兩者實際上是無區別的。明乎此,可見搞政治與耍流氓為同義語了。但政治的道德性存在於康德所說的純粹理性領域,而在實踐政治中常有流氓的跋扈,這就是為什麼人世間常多悲哀、醜惡現象和永遠的痛苦……

3

少年時期,真理使我久久嚮往,真實使我深深激動。但後來,我感到真實像一隻捉摸不住的螢火兒,真理如似有實無的皂泡了,康德的陰影逼近我。康德看到了真理的矛盾(二律背反),但把它歸咎於主觀認識能力的缺陷。真實是存在的,真理也是存在的,但在人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它都是有限的東西。只有在全人類和全歷史中,它才接近無限和絕對。個人應當隨著生活的發展而改變他對真實和真理的看法,但是,這改變卻為人類接近真理的活動作出了貢獻。(遠處傳來了康德的聲音:不,只說對了一半,人類對真理是不可知的。)

4

人們口中越是說絕對、完美、偉大……,大吹大擂,則越應當懷疑那種神聖的東西。因為偉大、神聖之類東西在人間根本不存在。欺騙性與冒險性是狼狽為奸的。當然,對於幼稚者來說是存在的,對於別有用心者來說,也是存在的。前者因外表而迷惑,後者於利用而揮舞。但是,對幼稚者來說,也是不存在的,因他僅是愛而不是理解,他還站在外表。別有用心者根本不以為存在,僅是昧心用之罷了。因之,神聖的東西在這絕望的人間本來是沒有的,正如康德的理念那樣。

5

統治者的妙法:對於於己不利者,最好剝奪他一切力量,使他僅僅成為奴隸,即除了賣力之外,一無所能。欲達到此目的,首先必須剝奪其人格(自尊心)。蓋無自尊心,說話不算數,毫無信用,則無信賴,也就沒有組織力量(影響)了。於是,人無恥地苟活(做苦工),天下太平。

6

特權與謊言是一對玩弄的夥伴。為了自己的特權,當然斥責別人對人類權利的要求。或把個人特權稱為人類權利,把人類理性變為個人慾望。把權利變成了特權,或以特權形式存在的權利。一方面肆無忌憚地虐待別人,而另一方面肆無忌憚地放縱自己。

7

統治者既可以想像為上帝,也可以想像為魔鬼,一切以想像者愛惡為轉移。

8

懂得哲學要有一定的抽象思考能力。而報紙的一般性質是:經常的戰鬥準備,對於急需報導的聳人聽聞的當前問題的熱情關心。

抽象思考總是和當前現實問題矛盾。正如必然性和偶然性,本質和現象之間的矛盾那樣。偉大的思想家在他死後許多年才被理解,這是因為同時代人的目光總是被當前現實紛亂和成見的鐵壁所阻擋的緣故。

9

人創造著歷史,人類的行動和鬥爭構成了歷史發展的內容。歷史的道路不是預先規定的,不是先驗的途徑,相反,它是既往的人類行動的結果和將來的人類行動的開始。

10

人之感覺、情緒與思考,在人的心靈中是並存之物,互相影響之物(即:心靈諸力)。它們之間並不存在從屬關係。認為理智思考高於感性感受者,乃是一種錯覺。其實,它們之間不過互相影響、互相生髮而已;互相幫助、互相形成而已。

11

中國人的所謂心術,是一整套沒有心肝的統治手段,殘酷地進行欺詐和暴力行為。所謂『姦邪'與『忠正',不過是美化自己和醜化他人的語言罷了。心術越高,而他內心中的人性越少。

古中國的一切精神訓練(心術)是為了形成一個堅強有力意志,去奴役無數的意志和無意志。

12

如果精神力量獻給了腐朽的思想,就會成為殺人的力量。正如人類智力如果不和人道主義結合而和殲滅人的思想結合,只能增加人類的殘酷。

13

一個人在面對強大的黑暗時,其心靈如果不被這黑暗所吞沒,或者是因為堅強的意志,或者就是他找到了化解黑暗的方法。

14

生活的意義是:使別人獲得幫助和接受別人的幫助。要幫助人們,通過幫助人們,也幫助了自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當是:互相尊敬,互相幫助,互相合作而不是互相仇視、殘殺與傷害。應當是夥伴關係,而不是敵對的關係。

15

一個忿怒但又無理的人,只感到可惡但不知為什麼惡、惡在哪裡的人,還有什麼橫禍不會產生呢?他兩眼充血,滿臉凶光,毫無反顧地向他認為可惡的東西撲過去,不管對方是不是無辜者。他像野獸,完全失去理智。

16

怯懦之人,無力行惡,但也無能行善(為正義而鬥爭),他們的善男信女式的懺悔和婆婆媽媽的善良不是真正的道德。他們之不能行惡,並不是由於善(理性的原則),而是由於無力。一旦他們認為自己有力(虛假的)的時候,可粗暴蠻橫哩。

17

流言止於智者。智者,不使流言繼續耳;愚者(沒有一般理解力者)是流言的義務傳播員,可暢行無阻力。有大人口中所出之流言,有小人口頭所出之流言。兩者均須小心對待。輕播大人口中之流言,則我為其利用矣;輕信小人口中之流言,則我成其尾巴也。

18

在清醒的人看來,夢總是可笑的。但也有人說,對現實保持清醒,本身就是苦難。但是,人生的清醒卻是一種理智、智慧和哲理的眼光,一個人要有這種眼光,他必須超越現實的紛亂和生活的情慾,在永恆、冷靜的心境中觀照萬物的悲歡喜樂。但必須區別清醒與虛無主義。

19

凡人必先量己之長,知己之短。於所長則不可自恃而任性,於所短則不可自欺以欺人。然後平氣以察人情,准情而考成事。

20

凡病皆可醫,惟俗不可醫;凡事皆可耐,惟俗不可耐。

21

文飾,形式上的打扮,是行事的不可缺少部分。天下大事,無飾不行,凡事由飾而加盛,由飾而能行。當然,文飾之道,非能增其實也,但加之文彩耳。

22

從不怕死到怕死,這變易中包含著深刻的真理。臨死邊緣,是理解哲理的好機會。人,作為一種生物,他不要死亡,恐懼死亡。但是,當他安全和舒適的時候,他常常想像死更樂,身邊苦難,也以為死神能對他拯救。"好死不如惡活"。這是一個深刻的哲理。死亡,決不是至樂。即使理知上決定了死,但一個生物人,當他消除了全部道德與現實的外裝時,他恐懼死亡,永遠恐懼死亡。無論怎樣頑強的人,只要一步一步地解除他的精神武裝,最後還是會向死神低頭的。因之,不理解人的死亡和死亡的人,就無法進入哲理的殿堂。先天的概念(社會人),根基於經驗(生物人)也。

23

中土之思想革命,關鍵在於打破對經典的信任心理。並不是否定經典之內容,而是否定人們對經典的信任態度。蓋此信任態度產生於對大家長的依賴、信賴和服從上面,乃人類童年時期所特有者也。明乎此,則六經真皆我註腳矣。中土之信任,是盲目的偏信,不是理性的信念。

24

人的一切糊塗的根源,是由於不僅不能分開自己與別人之間的區別,而且也沒有分開自己本身的理智與感情,言與行等等之間的區別。因此,人們就產生了不僅把人們看成和自己一樣,要他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而且把自己看成和別人一樣,一廂情願或一見鍾情。

25

只有成為你自己的,才能從外在的變成內在的。任何對於人的事物都是如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IdAWW4BMH2_cNUgQke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