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綜藝「救」不了沒真本事的演員

2019-10-31     Vista看天下


國產綜藝似乎有個「差不多定律」:

當各大平台都開始追逐同一個類型的節目,起著差不多的名字,請著差不多的導師,設置著差不多的流程,就證明這類節目已經開始散發差不多的糊味。

今年,這命運似乎終於落到了比拼演技的綜藝頭上。

從2017年的爆款《演員的誕生》,到變了名字的《我就是演員》;

到去年主打新人、結果毫無水花的《演員的品格》;

再到現在同時對打的《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和《演員請就位》,以及於正已經吆喝過的、還沒播的《演技派》……

競爭起來了,演員扎堆了,觀眾懵了,熱度卻涼了。

不過這中間,還是有個問題值得探討:

當下中國觀眾明明如此呼喚好演員,為什麼這些展示演技的節目還是被觀眾拋棄了?


為啥不好看了?


或許最先被怪罪的,不該是短短兩年就審美疲勞的觀眾。

這一季的《我就是演員》,明明很有排面——

光是請來李冰冰和張國立這兩位足以做導師的咖,來親歷親為地表演,質量上就先穩了一半吧?

結果,播出第一期後不幸被封「本年度最想快進綜藝」。


尷尬了。

看來,「請最大的咖,做最糊的綜藝」的罵名,浙江衛視又逃不過了。

其實節目的本意是很不錯的:讓大咖們飆戲,巔峰碰撞,賽制宛如演員版《我是歌手》。

但問題是,如果大咖演得不夠好,誰有評判的資格?

第一組,佟大為和梁靜搭檔演出的《夏洛特煩惱》改編片段,就碰上了這個麼個尷尬情況。

兩人的表演基本功沒得說,卻和這個喜劇片段八字不合。用網友的話來說,就是「我還以為誰把喜劇改成嚴肅生活劇了」,從頭到尾心中沒有一絲波瀾。


到了點評時間,坐在場下的只有業外人士姜思達,小心翼翼地說出了他作為一個普通觀眾的觀後感:

前面笑不出來,結果對後面的升華和煽情也融不進去。


話其實已經說得很委婉了,但眼看氣氛有些尷尬,於是話題迅速被另外幾位負責點評的導演帶往了「演員該不該跨出舒適圈」的方向。

一時間,在導演們的交口稱讚中,你還以為自己來到了「佟大為挑戰自我跳出舒適圈表彰大會」。


但沒有一句話去評點這段表演本身中,兩位演員究竟處理得如何。

李立群老師打的圓場,嚇得佟大為本人都鞠躬


整期節目,不管演得水平如何,都充斥著這種變味兒的氣息——

大咖們在舞台上做完自己的工作,台下的導演們就像一場大聯歡的特邀觀眾。

只有讚美,沒有批評,最多不咸不淡地和和稀泥,幾乎沒有從專業和演技的角度進行過剖析。

全然不見前兩季章子怡不論好壞總能說到點子上的較真勁兒。

演員和導演之間心照不宣的場面話,對於觀眾毫無吸引力,難怪大家恨不得快進。

但想想也是,節目這麼一辦,就像隔壁愛奇藝的《樂隊的夏天》。

台上台下都是熟得不能再熟得老炮兒,誰也不需要證明自己什麼,誰又願意得罪誰呀?


誰慘誰有理?

隔壁的《演員請就位》,倒是在參賽選手的多樣性和導師的態度上好一些。

有新人有老人,水平良莠不齊,導師觀點各有交鋒,其實觀感上更像最初的《演員的誕生》。

但看下來,觀眾也會不由得想起四個字:竭澤而漁

就像偶像選秀泛濫時人們擔心過的,現在問題變成了:比演技的綜藝那麼多,真的有那麼多實力過關的青年演員撐得起來、能在這裡證明自己嗎?

不上不下,最為尷尬。這個道理確實在哪兒都適用。

《演員請就位》里不乏拿得出手的表演,但很難出彩到能像當時藍盈瑩和凌瀟肅搭戲搭出來的化學反應、引爆大規模讚賞。

倒是演的不咋地的,反而能迅速成為新的群嘲對象「火」一把。

比如這兩天備受詬病的《仙劍1》改編片段,佟夢實、祝緒丹、毛曉慧三個年輕演員活活把仙劍1演成了二女爭一夫的浮誇狗血劇。

趙靈兒負責瞪眼,林月如負責悲憤,李逍遙負責看戲,把觀眾尬到想自戳雙目。


不僅導演們在下面臉色難看,沒必要掩飾自己的現場觀眾早已笑出了聲。


但最後,被網友批評得最狠的「趙靈兒」毛曉慧反而是三人中被陳凱歌選中的那個,理由更加匪夷所思:

「她拍了四五部電視劇到現在一部都沒播出,應該給她一點鼓勵」。


觀眾徹底懵了:矬子裡拔將軍好像也不是這麼個拔法吧?難道這個比賽是靠比拼同情分嗎?

但你再仔細一想——演技類綜藝,如今也確實越來越像個想盡辦法自我推銷的大賣場,場外因素的戲份似乎越來越多

有人急於展示展示自己、兜售自己的能力。

比如參加《演員請就位》的于小彤在排練時始終抱怨自己戲份少、展示機會少,還得到了陳凱歌的三字評價:「不滿足」。

但于小彤直言,不要說什麼「我就是來學習的」,我就是來比賽的。野心勃勃的樣子立刻引發了一波「好演員需要爭搶分量嗎」的討論。

有人則觸景生情,感嘆演員處境不易。

比如被群嘲的「趙靈兒」毛曉慧,在片場突然心生感嘆、情緒失控。

她哭的是演員作為一個商品被挑選的被動處境,哀嘆這輩子可能都遇不到一個想要合作的導演。


是不是感覺演技類綜藝在演習之餘,逐漸「藝術人生化」了?

沒展現出多少服眾的實力,倒是眼淚鼻涕一大把,牢騷苦衷一肚子。


這苗頭到底是從哪裡開始的?回想了一下,路徑大概是這樣的:


第一季《演員的誕生》火了,也挖出了一些頗具實力的不知名演員,開闢了一條挖掘遺珠的新路子。

等到第二年《我就是演員》的時候,演員們的感言時間明顯更加多愁善感——想讓好戲看到自己的任素汐,生完孩子就沒工作的王媛可、瀾曦、楊蓉……

這時的演技類綜藝,其實已經被默認是一個自我推銷的機會了。

如果說當時中年女演員們的痛陳,還是在試圖打破一種不健康的行業潛規則,那麼到現在演員們在演技綜藝上發的牢騷,更像是一種沒來由的不服氣:

「我怎麼還不火?我憑啥沒戲演?快看看我讓我演戲吧!」

所以也很好解釋,為什麼大大小小的演員一上這種綜藝,不管風評如何就要先吹一波「演技炸裂」——


來都來了,這麼好的推銷機會,為什麼不呢?


演員只是一個職業


那麼,演員們指望一檔綜藝拯救自己並不順利的職業生涯,到底靠不靠譜?


或許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於另一個問題:之前那些真因演技類綜藝有所收穫的演員,是因為什麼?


事實上,最初被《演員的誕生》推到大眾眼前且真的成功以此為事業踏板的,細數來基本也就剩彭昱暢和周一圍了。

前者是無心插柳地證明了自己作為年輕演員的實力,也由此開啟了新的商業價值;

後者雖然後續褒貶不一,但至少有保質保量的作品產出,那也是實實在在可供人欣賞和評判的東西。


就連當時並非參賽選手的陶虹,因為幫彭昱暢完成了《末代皇帝》,當時就飽受讚譽、讓人印象深刻。

她今年又通過國民生活劇《小歡喜》翻紅,幾乎是意料之中。


而當時節目中本身就沒有那麼突出、後來也不見作品跟上的演員,也就繼續不溫不火了。

這也很像偶像選秀節目結束之後沒有舞台、歌手選秀節目之後沒法發歌的淒涼,根本問題還是出在環境和土壤上。

試想一下,假如這是其他職業的競技比賽呢?

大廚來競賽做飯,修理工來比賽修水管,律師來比賽打官司……無論在一時一刻的節目上表現得多風生水起,台下真正能讓他們養活自己的是什麼?

是一個有健康供需關係的行業氛圍,是自己過硬的能力和不斷進步的上進心。


如今演技比拼類綜藝被視作成功的捷徑,卻本末倒置了:

只因為它在行業最黑暗的時候撕開了一條口子,從業者都開始指望搭上這班車,就能一下解決這兩個問題。

所以很多人才會顯得很「急」。

但除此之外,這客觀和主觀的兩個條件缺一不可。有些人在綜藝的鏡頭前抱怨前者,後者又是否真的問心無愧?

仔細想想,真正值得觀眾振臂高呼「快給ta工作吧,ta不演戲簡直是娛樂圈的損失」的演員,有多少?

何冰、郝蕾等演員都曾批評過如今流行的「炸裂式」演技


這背後,其實還有兩年前《演員的誕生》爆紅之際挖的一個坑:

它讓許多人意識到了演員的專業性,卻沒讓人意識到這份工作的職業性。


演員與明星,前者本是一份職業,後者是前者做到一定成就後被賦予的物質與精神上的光環。

演員作為一份職業,有其在公眾面前展示工作成果的特殊性,但也並沒有那麼特殊。

袁泉談「演員只是一份職業」

從事任何一份職業,都可能經歷行業的熱潮與低谷期。

也會有因為環境不好而艱難求職的情況,有因為自己能力不足而無法得到滿意工作的,有位了生存而強迫自己做不喜歡事情的,更有運氣不好遲遲不能自我實現的痛苦。

楊紫上節目時談到自己以前接了很多不喜歡的戲,但無可奈何

普通人的現實中,人們不會在初入社會的一兩年就公開抱怨「我沒有資格選擇老闆」;

不會在能力不足的時候妄想「怎麼別人能進BAT,憑什麼我只能幹這麼普通的工作」;

更不可能對粉絲哭訴我好難,還能獲得「寶寶你才是最棒的不要聽信流言蜚語」的回饋。


但是,當這些橋段的主角是抱怨時運不濟、行業寒冬、自己陷入困境的青年演員時,他們似乎總能顯得理所應當,然後輕易獲得大把的唏噓和同情。

劉雅瑟在節目裡說的其實也是迷茫打工仔心聲


當演員們一窩蜂地走向演技類綜藝,想要的到底是「我要證明自己還不錯,我希望更多的人看到我」,還是「我有了個這個資源,得想方設法利用它紅起來」?

是演員的自我修養,還是成為明星的捷徑?

是踏實的進步,還是單純的「火」?


當市場開始矯正畸形的生態,慢慢地讓供需關係回歸一個相對正常的樣子時,或許從業者也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正視演員是一個有風險、有坎坷、需要不斷精進自身能力以應對變故的職業。

而不是我只要抓住機會瘋狂推銷自己、總有一天能出頭的賭博遊戲。

否則,演技類節目再多,也註定淪為「快錢心態」的工具。


而觀眾渴望影視業有所進步的樸素心愿,終究也只是被利用的流量而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EH0LG4BMH2_cNUgst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