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好古建築就是保存歷史,改革開放後,正定古建築迎來了新時機

2019-10-10     國家人文歷史

文|王子奇

常盤大定、關野貞於1921 年拍攝的隆興寺大悲閣銅鑄觀音

古代建築也如同一個生命,初建成時帶著虎虎的生氣,隨著時光的流逝,歲月也在她們身上留下痕跡。要想讓古建築保持健康,同樣需要日常保養與整修,一旦發生結構性的問題,就如同生病也需要醫生診斷,必要時甚至需要根據病情進行「手術」——這便是不同類型的保護修繕工程了。

正定古建築也曾經歷消亡的慘痛。1933年梁思成先生在正定調查時,測繪、記錄過一座建在高台上的古建築——陽和樓。依據元人的記載,她「寬敞上架,巨室七楹」,「飄然若出塵世,御天風於九霄之上」([元]楊俊民《重修陽和樓記》)。梁先生甚至稱讚她「莊嚴猶過於羅馬君士坦丁的凱旋門」。可嘆的是,陽和樓卻在此後被毀。但幸運的是,正定的其他古建築在新中國得到了保護。

早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文化部即組織、派出了雁北文物勘查團,包括古建築和考古兩組,於1950年7月21日由北京出發,8月31日返京,對山西、河北等地進行了四十天的考察,並隨即出版了《雁北文物勘查團報告》。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大規模的文物實地考察工作,這次考察中古建組即擔負著實地調查和複查重要古建築的使命。正是在這次對正定古建築的複查中,勘查團發現前述陽和樓木構已慘遭拆除,並在勘查報告中指出隆興寺慈氏閣「已大部坍毀」,轉輪藏殿「屋頂朽壞,宜加修葺」,摩尼殿「已年久失修,⋯⋯頗為危險,⋯⋯宜加速修理」。轉輪藏殿與慈氏閣情況尤其危急,因此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重點維修項目於1953年至1958年進行了落架復原性修繕。轉輪藏殿的修繕,是新中國成立後河北省第一項木結構文物建築修繕保護工程,由余鳴謙主持,參加人員有李良姣、李全慶、梁超、何鳳蘭、姜懷英、汪德慶、李竹君、賈瑞廣;慈氏閣的修繕,由祁英濤主持,余陳、陳繼宗、李哲元、秦秀雲等人參加。這次修繕拉開了新中國成立後全國古建築修繕的序幕,也為後來的古建築維修工作提供了有益而寶貴的經驗。參加此次修繕工程的人員,不少日後也成為新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骨幹力量。

改革開放後,正定古建築迎來了新的時機,重要古建築陸續得到修繕。雁北文物勘查團已建議「宜加速修理」的隆興寺摩尼殿於1977年至1980年進行了落架修繕工程。1984年至1986年,隆興寺在時任縣領導的努力下爭取到經費進行了整修工程。天寧寺凌霄塔、臨濟寺澄靈塔、廣惠寺華塔、縣文廟大成殿等隨後陸續得以修繕。古建築的修繕,除了各級文物部門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努力,更離不開當地政府和領導的重視與支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2OqtW0BMH2_cNUgrnt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