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黑豹一直對人類有一種神秘的吸引力,它們也常出現在各種神話和傳說中。在我們看來,黑豹通常是指黑色的豹子或黑色的美洲豹,而在其他國家,黑色家貓、黑色短尾貓等也被稱為黑豹,因此,廣義上的黑豹可指所有皮毛為黑色的貓科動物,它們都攜帶著導致黑色素過量產生的基因。
圖:同樣是豹子,卻有著兩種不同的皮毛顏色。
在全世界大約40種貓科動物中,至少有14種被發現有黑色個體出現,包括豹子、美洲豹、細腰貓、叢林貓、短尾貓、藪貓以及我們最熟悉的家貓等。黑色的家貓通就是我們常說的黑貓。在一些地方,黑貓被人認為是厄運和邪惡的化身,是一種不吉利的動物,人們看到它就會覺得倒霉。而在另一些地方,黑貓卻是吉祥的象徵。比如在英國,黑貓常被水手帶到船上,以求帶來好運;當水手出海時,他們的妻子也會在家裡喂養黑貓,以求丈夫平安歸來……
圖:黑貓。
諸如此類,在世界各地,黑色的貓科動物被不同的人賦予了不同的意義。不過,你有沒有發現,無論哪種貓科動物,其中的黑色個體都是相對較少的。比如,據估計在野外黑色短尾貓、黑色藪貓、黑色雲貓等的數量都不超過10隻。非洲大約生活著1萬隻豹子,但最近100年的時間裡人們才在2019年初拍攝到一次黑豹。那麼,黑色的貓科動物為何如此稀少?黑色的皮毛會對它們的生活造成哪些影響呢?
有人會覺得黑色的貓科動物很帥氣,有人會覺得它們缺少活力,讓人不想靠近……但人類的看法對於它們而言都是客觀的。任何事物都具有雙面性,科學研究發現,黑色的皮毛對於貓科動物而言有一些有利的影響。
動物之所以要隱藏,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捕獵和躲避敵人。所有貓科動物都有夜間活動和捕獵的特點,當在夜間,一隻烏黑的貓科動物隱藏在植被中時,獵物將很難發現它,對於伏擊型獵手而言這將帶來更好的伏擊效果;而當一隻小型黑色貓科動物和黑夜融為一體時,只要乖乖地呆著不動,那些食肉類勁敵也不易看到它,從而可以輕易躲避敵人。
圖:2019年初攝影師在非洲拍攝的黑豹。
不過到了白天,這種黑色皮毛帶來的偽裝效果就會打折扣。比如生活在非洲草原上開闊地帶的藪貓,通常情況下它們的毛色大體上為淺黃色,上面布有黑色斑紋,這樣的皮毛顏色容易和草的顏色融為一體,從而有利於隱藏。當一隻黑色藪貓在白天出現在草叢中時,它將很容易進入其他動物的視線。
圖:黑色藪貓在白天格外引人矚目。
對於生活在叢林深處的貓科動物而言,無論是白天還是夜間,黑色的皮毛都能起到較好的偽裝作用。比如,馬來半島上生長著大片的熱帶雨林,高大的樹木遮擋了大部分陽光,導致底層空間光線較暗,黑豹能在其中生活得遊刃有餘。據科學家推測,這或許也是馬來半島上黑豹的密度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要高的一個原因。
黑色可以吸收光譜內的所有可見光,而且不反射任何顏色的光。因此,相比於其他顏色,黑色更易吸收光的能量,升高溫度。養貓的朋友會發現,到了寒冷的冬天,貓咪總喜歡待在有熱源的地方,比如燈泡、暖爐、火的旁邊或者是陽光可以直射的地方。對於一隻黑色貓科動物而言,由於皮毛更易吸熱,因此它們取暖的效率要高於其他體色的貓科動物。一隻白貓曬一個小時太陽才能讓身體達到理想溫度,而一隻黑貓或許只需要20分鐘就夠了。
圖:曬太陽的白貓和黑貓。
黑色的皮毛既有利於夜間隱藏,也有利於調節體溫,既然有這麼多好處,那麼黑色貓科動物是不是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呢?然而,一種動物想要長期生存下去,僅靠偽裝和調節體溫是不夠的,它們還需要繁衍。近期,科學家發現,黑色的皮毛或許不利於黑色貓科動物繁衍——這會導致它們和同類之間產生交流障礙。
在了解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一般的貓科動物是如何通過皮毛的顏色進行交流的。
大部分貓科動物的皮毛顏色都不是純色的,它們的腹部、背部都有著獨特的斑紋,比如老虎身上的黑色條紋,美洲豹身上的玫瑰裝斑塊,獵豹身上的黑色斑點等等。除此之外,貓科動物的尾巴、臉頰、耳朵等部位也有著獨特的斑紋。這些斑紋不僅可以起到識別個體的作用,貓科動物還能利用它們配合肢體語言發出各種各樣的信號。
例如,如果你細心觀察,你會發現老虎、藪貓等貓科動物的耳朵背部都有一片非常明顯的白色毛髮。關於這片白色的毛髮,動物學家認為至少有兩種作用。
圖:老虎耳朵上的白色毛髮格外顯眼。
其一,這片白色毛髮可以充當貓科動物的「假眼睛」,警示身後的動物。
其二,這片白色毛髮可以向同類發出各種信號,有幼崽的雌性貓科動物尤其需要。
當一隻雌虎帶領幼崽們穿過草叢時,它往往會把自己的耳朵高高豎起來,這樣耳後顯眼的兩片白色毛髮就能起到路標的作用,幼崽跟著這兩片「路標」行走,就不容易走丟。反過來,當雌虎不需要幼崽跟著自己時,就會把耳朵放平,讓虎崽看不到耳後的「路標」,向虎崽傳遞著「乖乖呆著,不要跟著我」的無聲語言。在捕獵的時候,雌虎為了防止幼崽破壞捕獵,通常就會這樣做。除此之外,當危險來臨時,貓科動物還可以通過伸耳朵、閃爍耳後的白色斑點來警告幼崽。
圖:虎媽媽帶領幼崽穿過草叢時,會把耳朵高高豎起。
白色是最能反射光線的顏色。在白天,貓科動物耳後的白色毛髮能起到很好的信號作用,而即使在夜晚的弱光環境下,效果往往也不會很差。有些貓科動物雖然耳後沒有白色的毛髮,但它們可以利用尾尖等部位的毛色傳遞信號。
然而,對於擁有一身黑色皮毛的貓科動物而言,這一切都變了。
貓科動物沒有人類這麼高的智商,它們識別同類的方式往往是通過皮毛顏色、叫聲、外形、氣味等特徵。一隻玩具貓會被一隻真貓當成對手暴打一頓,這就是因為玩具貓的外形及顏色讓真貓當成了同類。
圖:在印度拍攝的一隻黑豹和一隻一般體色的豹子罕見「同框」
在野外,當一隻一般體色的雌性叢林貓遇到一隻黑色的雄性叢林貓後,儘管後者的外形和叫聲和一般叢林貓相同,但前者還會不免產生這樣的疑問:你是誰?你是我的同類嗎?畢竟感情是以信任為基礎的,當這隻雌性叢林貓對眼前的這隻異性產生懷疑時,那麼它們的互動以及後續的交配就很難發生了。
圖:別說是動物,就算是人遇到上圖左邊這隻黑色叢林貓也會產生懷疑
除了會在求偶中遇到困難,黑色貓科動物也會因自己的毛色導致養育幼崽的困難。如前所述,貓科動物可以運用自己耳朵、尾部等部位顯眼的白色毛髮向同類發出信號,但由於黑色貓科動物身上的這些「信號源」被掩蓋,同類將接受不到它發出的各種信息。
比如,黑豹母親可以讀取自己的斑點幼崽發出的信號,但幼崽卻可能看不到或者不能理解母親發出的信號。這樣造成的結果是,當黑豹媽媽想要讓幼崽安靜時,幼崽卻依然十分吵鬧,最終會導致它們捕獵失敗或者陷入危險之中。
圖:黑豹媽媽和它的幼崽
綜上,黑色的皮毛會給貓科動物同類之間的交流製造較大的交流障礙,既不利於求偶,也不利於養育幼崽,而這或許就是世界上黑色貓科動物為何如此稀少的一個原因。只有了解了這些獨特個體的特性,我們才能採取更好的措施來保護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