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白沙,探秘3000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2021-05-25     朱文鑫

原標題:走進白沙,探秘3000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的歷史悠久,至今約有3000年的歷史,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棉紡織繡技藝之一。該技藝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白沙縣文化館是該項目的保護單位之一。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稱為黎錦,其紡織料用植物麻,木棉花、吉貝棉花等, 麻原料先要經過捶打、搓麻、煮麻、劃皮、曬乾使麻纖維分離成麻絲。棉花原料則先要脫棉籽和彈松棉絮,然後進入紡染織繡四道工序。

紡 用紡輪或腳踏紡車紡線。紡輪操作方法是通過紡杆在腿上搓轉,帶動紡輪合成紗線,捻杆上的紗纏多了,則將紗攙成團。腳踏紡車則是通過腳踏轉動輪子和紡杆合成紗線。

染 用野生的板栗樹皮、蘇木材、黃姜莖、楓樹皮葉、谷木葉、藍靛葉等植物原料染色。將原料搗碎放進缸里,加上染料量的2倍清水浸泡一周,再加入適量的貝殼灰和草木灰混合攪拌均勻,經過一周的發酵後取出染料用粗布濾去渣滓就可使用。

織 用腰機或腳踏織機織布。使用腰機是織者席地而坐,腰系織機腰帶,雙足踩住經線的木棍,引緯線竹針在經線中來回穿梭,用打緯刀把紗線打緊,按構思的花紋圖案織造。使用腳踏織機是利用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用踏板來控制綜片的升降,使經線分成上下兩層,形成一個三角形開口,以織造平紋織物。

繡 在織物上以針線按上構圖的思路進行穿刺,織成各種特色圖案。主要針法有平繡、貼布繡、挑繡、推繡、抽紗繡、珠繡、飾片繡等。最有特色的是雙面繡,為白沙黎族婦女的專長。

黎族雙面繡是在織好的布料上以針引線,按照構思的花紋圖案進行穿刺,針法採用直針法和扭針法,兩種不同的針法靈活運作,運針始終垂直,在一次次的釷上針下過程中完成,排針密稀對稱有度,線頭和線尾要完全藏沒,不露痕跡,繡出正反面方面完成相同的花紋圖案。黎族雙面繡所剌繡的圖案有人紋圖、大力神紋、蛙紋、龍紋、鹿紋、鴿紋、魚紋等100多種,反映黎族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的意涵。

到了白沙,還有一種非遺,是黎族骨器製作技藝,黎族骨器製作技藝是海南黎族人民以動物骨骼為主要原料加工成各種用品的傳統技藝。在海南黎族地區至今仍保留著較為古老的制骨工藝,其中骨簪、骨梳為骨器中最精美的骨。黎族骨雕製作主要流傳於白沙潤方言等地。該技藝於2005年入選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黎族骨雕,是一種動物骨骼作為載體的雕刻藝術形式。刻劃精緻獨特,花紋圖案文化內涵豐富,體現了黎族藝人的匠心和智慧。其中藝術水平最高的是「人形骨簪」。人形骨簪」是以牛骨或鹿骨為材料,經過洗刷去脂、截料、修整成型、磨製、鑽孔雕刻、裝飾著色等工序。以熔化的蜂蠟做封閉,形成黑、藍、白相間的花紋圖案,彰顯獨特的藝術魅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v0bq3kB-4LL0rMdjIu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