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不僅只是屬於上個世紀的老建築,還連結幾代人的回憶,藏著老重慶的故事。
位於南紀門的山城巷,是一條與山城同名的百年老巷。從南紀門起,長長的石梯道順著城牆內側朝通遠門方向一直延伸到領事巷,外側便是長江。
山城巷原名天燈巷,其得名是因20世紀初一位法國傳教士在此設立教堂、學校及醫院,並於巷坡上立杆點燈為路人照明而來。上世紀70年代,天燈巷更名為山城巷。
圖源網絡
這裡的建築、江岸風景,層層疊高的地形態勢,爬坡上坎的街巷格局,讓前來遊玩的市民和遊客都拍手稱讚。在這裡,既能沿臨崖步道賞江景,又可品老街文化。
這裡同時也是重慶歷史文化的縮影,山城巷一百多年以來的故事、記憶、傳說都堆積在這裡。
圖源網絡
典型的吊腳樓、因地制宜的四合院、古老的石朝門以及具有海派風格的石庫門建築,都在這裡留下了時代的印記,每一個都有講不完的故事。
有誰會想到,如今安靜祥和的山城巷曾經也是風雲際會之地。
圖源網絡
在靠近棧口附近,有一座石庫門建築的三層小樓,如今雖略顯破敗,但也能依稀看出當年的豪華和氣派,這便是大名鼎鼎的「厚廬」。
厚廬原為抗戰時期四川軍閥劉湘下屬藍文斌師長官邸。
圖源網絡
厚重的上海石庫門建築,在舊時的重慶顯得格外洋氣,與當時的普通民宅形成鮮明對比,在建築風格上有些細節處模仿了國外小住宅形式,有些細節處又具有地方建築特點。遺憾的是,厚盧周圍都處於修繕之中,無法細細品味青磚閣樓白柱子所代表的東方韻味。
圖源網絡
順著居民區往上,能看到一片如城堡式的建築群。尖尖的房頂上,隱約可見有一個十字架,這便是有著百年歷史的天主教堂仁愛堂。
1900年,法國人在原二仙庵(現山城巷80、82號,原領事巷40-43號),以仁愛堂命名修建醫院。「仁愛堂醫院」是重慶的第一所西醫院,為推動重慶醫療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如今,經過翻修的教堂依然還在,而當年以法式建築為主的仁愛醫院,絕大部分已拆除,只剩下矗立在殘垣斷壁間的塔樓還記錄著當年的歷史。
圖源網絡
值得一看的還有體心堂42號民居,它是一樓一底磚木結構,屋頂為硬山式小青瓦鋪面。大門呈八卦形態,建築內有很多精美灰塑、雕花門窗,典型的南方傳統民居院落。
圖源網絡
山城巷裡的山城步道值得看看。山城步道入選重慶首屆最美步道,全長1748米,這是現存最長、坡度較高的一條古道。坐車到中興路下車後,沿著渝中區人民法院往回走,就能發現隱秘在旁邊的步道入口,那就是金湯門,為重慶九開八閉老城門之一。
山城步道是在這繁華的渝中的一個與世隔絕,於鬧市中難得的清凈之地。步道就像懸浮在空中的天空之城,能俯瞰重慶的大半江湖。
圖源網絡
通遠門是現存兩座開門之一,重慶舊時的最高處,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在這裡留下的歷史印記不計其數,如秦良玉救渝、1886年重慶教案、1927年「三·三一」慘案等,所以此門也在民間流傳這樣一句諺語:「鑼鼓響,看埋死人」。那些刀光劍影仿佛在昨日,如今的通遠門卻像個老人亟待修繕。
圖源網絡
在百年歲月中,山城巷見證了重慶的發展變遷,不得不說,山城巷的一磚一瓦、一木一石都沉澱著老街陋巷文化的精髓。
黃桷樹旁古樸的老宅、斑駁的老牆、正在修葺的舊房子、泛著青色的石階......都深藏在這個巷弄里。
目前,山城巷的許多地方都在修繕中,山城巷是傳統的、老舊的,它在保留片區整體風貌的基礎上進行了有限的修繕調整及新建,依然保留了原始的生活場景,期待這唯一用山城命名的老巷迎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