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口味是個人喜好,為何西方標準里牛排須半熟?聽聽他們的理由

2019-11-30     吃貨寶雞

在歐洲早期也吃牛排,但這時候的牛排是全熟的,也不算知名食物,後來在美國半熟牛排被發揚光大,甚至規定了牛排必須是半熟的標準。在歐洲的西餐廳半熟牛排也成為默認標準,對很多西方廚師來說,在高檔西餐廳不吃半熟牛排,這是對廚師的不尊重,甚至可以拒絕做這塊牛排,更為甚者會要求吃全熟牛排的人走出餐廳。


這裡就有一個​悖論,既然每個人包括尊重食物的西方人,都知道食物口味是每個人的喜好,為何還必須認為牛排因該是半熟的?顯然在我們的喜好里我們喜好吃全熟的食物,包括牛排。現在我們就來聽聽西方人他們給出的理由是什麼?

有西方人說道:​那些邀請你品嘗優質牛排(半熟)然後又堅持讓你用「正確」的方式嘗試的朋友們,只是對食物表示尊重,並希望擴大你對它的正確欣賞。他們強烈地感到,拿起一塊有價值的食物(就肉類而言,它們已經消失了),煮得太久就等於把它扔掉。大多數嚴肅的食物愛好者都認為:肉的美味在於它的嫩滑和多汁,而過度烹飪會破壞這些品質。


顯然在西方人的理由中,半熟牛排是有價值的食物,它的特點在嫩滑多汁,過度烹飪會破壞牛肉的多汁滑嫩效果。

現在問題也隨之出現,為什麼在西方的標準里肉會要求多汁嫩滑的品質?這當然要從烹飪上來說。當然在我們餐桌上肉類多汁代表不熟,這是飲食文化差異,再具體點這是烹飪文化差異。

在西方烹飪里對肉類的常見烹飪技巧只有燒、煎、炸、烤,如果我們仔細就會發現,這四種烹飪方式都是乾熱烹飪,沒有水用於烹飪。但乾熱烹飪也有局限性,首先不適合烹飪蔬菜食物,對肉類而言溫度太高,如果不控制時間或溫度會很容易將肉燒焦烤糊。

燒焦烤糊的肉類沒有人喜歡吃,也算得上是對食物的浪費。並且半熟牛排是遠離燒焦烤糊的標準(在熟食之後才就是燒焦烤糊)。半熟的牛排也補充了乾熱烹飪食物遠離水,但可以提供肉質多汁嫩滑這一好處。

於是為什麼牛排要標準為半熟?我們可以相信這是由於西方人的烹飪技術決定的,長時間乾熱烹飪牛肉首先會燒焦烤糊,牛肉還會很乾硬和其他食物也就沒區別了。但半熟牛排就不一樣了,首先不接近壞的標準,而且還有一個能從燒烤食物得到多汁的效果,這在任何西方食物中都是獨特的。


​我們也不妨看看中餐,干硬的食物沒有人喜歡,我們也不喜歡吃半生不熟的食物,但中餐顯然在濕熱烹飪方面做得更好,食物不會幹硬,而且還做熟了,減輕了消化負擔。比如炒、蒸、燉、燜、鹵這些烹飪方式,很簡單的得到了一個多汁嫩的效果。


所以我們再看這條西餐牛排半熟的標準,它和個人喜歡的關係,它符合了西方人對牛排好的標準,能得到一個多汁嫩滑的效果,區別了其他食物,但在我們看來還是因為烹飪方式沒得選的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jO2xW4BMH2_cNUglZs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