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在北京的胡同之中,對於老北京的種種傳說和習慣,是那樣的熟悉和親切。老輩兒的人,在我小的時候都講著有關北京城的老故事,那些故事是民間流傳的...今兒個就給大家聊聊這些北京的事兒!
一、劉伯溫建北京城
1、 北京城如何成了「哪吒城」?
北京在元代就已經有了哪吒城的雛形:南三北二,東西各三。張昱寫道:「大都周遭十一門,草苫土築哪吒城。」進城三門是「三頭」,北城二門是「雙足」,東西各三門是「六臂」。
而眾所周知,後來的北京是「八臂哪吒城」。正陽門是哪吒的腦袋,瓮城東西開門是耳朵;正陽門裡的兩眼井,就是哪吒的眼睛;東邊的崇文門、東便門、朝陽門、東直門,西邊的宣武門、西便門、阜成門、西直門,是哪吒的八臂;北面的安定門、德勝門,是哪吒的兩隻腳;皇城是哪吒的五臟,皇城的正門——天安門是五臟口,從五臟口到正陽門哪吒腦袋,中間這條長長的平道,是哪吒的食道。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話說明永樂皇帝朱棣決定遷都,命工部人員來建北京城時,眾官員都非常恐慌,不敢領下這個聖旨。因為那裡是一片苦海幽州,有孽龍作怪,他們不能降服苦海幽州底下的孽龍。大軍師劉伯溫和二軍師姚廣孝自告奮勇,聯手擔當起建城之責。兩人協議:一個去東邊,一個去西邊,各想主意;十天後再背對背繪出建城的圖畫,看誰的主意先拿出來。他們在路上分別都遇見了一個穿紅襖的小孩,小孩跟他們說「照著我畫」,那小孩就是哪吒。十天以後,這二位背對背地畫出了同樣的一個圖畫,都是這「八臂哪吒城」。
2、 「高亮趕水」(高粱橋和玉泉山的故事)
劉伯溫建北京還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就是「高亮趕水」。據說元朝皇帝住在苦海幽州府,燕王掃北以後,這幽州府沒了,就剩下一片苦海了。劉伯溫要建北京城,就要制服盤踞在這裡邊的老龍王和老龍母。他們一看朱棣修北京的決心越來越大,劉伯溫的主意也越來越堅定,便決定來搗亂,他們化成了一對老夫婦,用兩隻水簍裝起全城的井水,推車帶走。
劉伯溫就選山東大漢高亮去追水,並告訴他,在捅破水簍後,趕緊往回跑,不可回頭。高亮騎了馬,出了西直門,追上了龍王、龍母,捅破了一隻水簍,高亮就往回跑,可是他沒完全記住劉伯溫告訴他的話,回頭看了一下,結果被浪頭捲走。
高亮被水捲走的地方,就是高亮橋。現在按諧音叫"高粱橋"。可惜,他捅破的水簍裝的不是那個甜水,是鹹水。另一隻裝甜水的水簍被龍王就帶到了玉泉山,所以咱們喝水老愛玉泉山的水。咱們城裡邊的水井不是甜水井。
3、「劉伯溫趕石」
再有一個傳說,就是趕石的傳說。建北京得有材料,特別得用石材。北京房山區有一個大石窩,叫石窩村。石,就是所謂的漢白玉。這些石頭怎麼運過來的,這也有傳說。傳說這些石料都是有靈性的,可以像趕牲口一樣趕到北京來。
有一個傳說,來自一句口頭禪叫「大青不動,二青搖,三青落在盧溝橋」。就是說從那大石窩趕這三塊大青石,要修北京城。但是大青、二青和三青都商量好了,說劉伯溫要趕咱們上北京,咱們就堅決不動。劉伯溫拿鞭子就抽這三塊大石頭,最大的那塊大青石它不動,它忍著疼;這二青呢?稍微動彈了一下,所以這二青就離開了石窩村了;這三青實在受不了,就被趕走了。可是趕著、趕著,到了盧溝橋那兒的時候,有一個絆腳的地方,就把三青給絆住了,三青一下趁勢也就不往前走了。所以說叫"大青不動,二青搖,三青落在盧溝橋。"當然,現在是看不見這個景觀了。
4、「西便群羊」的傳說
以前西便門外有一批石頭,現在當然看不見了。這些石頭其實就是石景山那邊的山脈邊緣落下的幾塊石頭,這幾塊石頭也被傳說是趕石頭趕過來的。傳說他們應該在雞叫之前進城,結果它們磨磨蹭蹭,或者是趕石頭的人疏忽大意慢了半拍,不小心雞叫了,這石頭就趕不動,落下了。
5、「沈萬三跺腳挖銀」(什剎海的由來)
要修北京城,得用銀子吧,這裡面也有一個傳說。劉伯溫聽說北京有個活財神名叫沈萬三,就命令手下人四處找他。手下人就在鼓樓一帶看見一個窮要飯的正跟人搶燒餅,一問正是沈萬三。沈萬三就受到劉伯溫的款待了,可是他不肯承認自己有錢。劉伯溫就叫手下人拿板子痛打沈萬三,沈萬三隻好帶人找銀子,邊走邊挨打,走到後門橋那兒實在受不了啦,忍不住啦,隨便就那麼一跺腳「就在這兒!」於是就按其所指開始挖地,真挖出了一窖銀子。後來又打他,因為一窖銀子不夠,劉伯溫又不斷地痛打沈萬三,結果他一共跺了十回腳,在這個地方挖了十窖了銀子,所以這個地方叫「十窖海」,後來念白了,叫「什剎海」 ,其實這都是富貴之水。
二、 「苦海」和北京
1、 「苦海幽州」的故事
傳說以前北京是一片苦海,人們都管它叫「苦海幽州」。老百姓們沒法子,只好住在西面和北面的山上,把這片苦海讓給了龍王。於是,龍王和龍母就帶著全家占據了苦海。躲到山上去過日子的人苦到什麼份上呢?苦到泥鍋做飯、斗量薪柴、人吃血米(後面有介紹)的地步。不知道過了多少年代,苦海幽州來了一個穿著紅襖短褲的小孩,名字叫哪吒。哪吒跟龍王、龍子打了起來了,整整打了九九八十一天,最後拿住了龍王、龍母,放跑了龍子、龍孫。這龍王、龍母被拿住以後,水就平下去了,慢慢地露出了陸地。接著哪吒又封閉了各處的海眼,把龍王、龍母關在一處大的海眼裡,上面砌了一座大白塔,叫龍王、龍母永久地看守白塔。從此,這個地方就不叫苦海了,光叫幽州。
2、「泥鍋做飯、斗量薪柴、人吃血米」的由來
講這個由來得先知道明成祖遷都前,皇帝官員都是住在南方的。
泥鍋做飯——就是砂鍋做飯,南方人是不用砂鍋做飯的。(其實燉砂鍋還是很好吃噠( ^3^ )╱~~ )
斗量薪柴——指用筐來盛煤,南方人習慣用柴禾當然料,一捆一捆的。
人吃血米——那當然是高粱米了,南方人吃的大米,是白色的。(粗糧哦,呵呵呵)
這個傳說,多少地凸顯了重建北京城的難度。對於從南方過來的人,各方面都不適應,條件是極其艱苦的。(實在找不到圖片,上圖僅為參考差距吧)
3、北新橋的海眼
說這劉伯溫和姚廣孝倆人建了北京城,發現北京城有幾口海眼,東邊通到大海。最大的倆:一個在京西玉泉山,鎮在一個大廟地下;一個在北海,被白塔鎮著;還有一口在北新橋,沒鎮住。這鎮海獸就老出來鬧騰。劉伯溫就跟它商量,說:「我們要建北京城,你先進去,等什麼時候這橋變了舊橋你再出來。」鎮海獸想了想就跳進了海眼。回頭劉伯溫就告訴百姓,說這裡只能叫北新橋,永遠不能叫舊橋了。
後來,北新橋的海眼被動過兩回:一回是鬼子進北京,使大鐵鏈子往上拉,拉了一兩公里,就看底下呼呼的往上翻黃湯,還隱隱的有海風的聲音,伴著腥味。日本人慌了,趕緊把鏈子又順了回去。第二次是紅衛兵為破四舊,也用大鐵鏈子往上拉,也全嚇傻了,趕緊恢復了原貌。神乎其神的~
三、魯班和北京
1、「鋦大傢伙」
魯班在建北京的傳說裡面是個重要人物,有"鋦大傢伙",修白塔的傳說。什麼叫"鋦大傢伙",就是白塔裂了,石匠們不知道怎麼辦來修這繕,每天都愁得要死。有一天突然來了一位老人,他是鋦鍋鋦碗的。這位老手藝人故意地在這邊喊"鋦大傢伙嘍,鋦大傢伙嘍。"哦!這些木匠聽明白了,咱們得把這白塔裂的這縫給它鋦起來,所以後來這白塔就按他的指點給修好了。後來想想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魯班。
3、東直門上的大腳印
北京城的城門在動工時總應該有先有後,據傳最早建設的便東直門。北京所有城門都要按照東直門修建,因為修建這座城門不是別人,就是瓦木工祖師爺魯班師傅!
傳說明成祖朱棣決定重新修建北京城。修東直門時候,樓檐東北角比其它樓檐略高一些。眾木工急得直出汗。正在犯愁之時,人群中走出中年壯工一名,圍著東北角樓檐察看了一圈。突然,三下兩下爬上腳手架頂,一個鷂子翻身,一隻大腳正落在樓檐東北角的椽子之上。再一轉身,飛一般溜滑下來,鑽進人群,不見了蹤影。
大家互相看看,正在犯疑,一位年輕木匠手指樓檐驚叫:「大家快看!」眾人聚齊觀看,只見斗拱已經四角平服,穩穩噹噹!工頭大喜,上樓一看,角上椽頭黑乎乎一個巨大腳印,恍然大悟,對眾人道:「原來就是祖師魯班,快敬快拜!」大家一聽,扔下手中傢伙跪地便磕,口中高呼祖師慢走!
東直門修繕完工,那椽上的魯班腳印一直留著,凡是後來到京的木工瓦匠都要登上城樓,觀瞻祖師留下的足跡。如今,東直門早已拆除,留給後人的,只有這一點點神乎其神的傳說而已!
三、二環路的傳說
1、北京城為什麼是「凸」字型?
如今北京的二環路是按照原北京古城牆而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北京二環路呈「凸」字形,那麼為什麼不修成正方形呢?
北京的城門數量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最早的北京內城是口字型的,是元朝的時候建造的,後來的外城和外城的七個城門都是明朝和清朝重建的。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俺答部兵臨北京城下,肆意暴擄之後從容而退,史稱「庚戌之變」。為抵禦外敵,1564年,修築了包圍在南郊一面的外城。原來是想把北京城建成"回"字型的(外城包圍內城的結構),於是從南城的永定門開始建。但是三天兩頭被蒙古騷擾的明朝政府實在是財力不濟,結果建到廣安門、廣渠門的時候,錢沒了。只好把外城牆與內城牆連上,於是便有了西便門和東便門。這樣,北京也就形成了「凸」字型結構了。內城九門,外城七門基本延續至今。
2、缺角的西直門
北京的古城牆周長60里,牆基寬24米,牆高8米,全部為板築的夯土牆。細心的人會發現,古城牆沒有西北角,即二環路沒有西北角,西直門路段就像方形桌子被砍去了一角。據史書記載,北京古城牆在元代時是方方正正的,此所謂「城方如印」。但是到了明代,內城、外城和皇城均有缺角現象。
為什麼古城牆沒有西北角?相傳,明朝建筑北城牆時,西北角修建為直角,但不知何故,屢建屢塌,前後百年間,不知道修建了多少次。古人是比較迷信的,有人說「天傾西北,地陷東南」,西北角撐不住天空的重量。所以再建時就把城牆向里挪了一些,從此再沒有塌過,這就是現在的斜角。
從科學上講,明代西北角這裡是積水潭,西北角城牆因積水潭而成斜角,部分水面被隔於城外,城內水域以德勝橋為界,東部水面稱什剎海。
四、其他有趣的傳說
1、「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
北京有句歇後語「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傳說,很久以前盧溝橋上的石獅子多的數也數不清。有一個縣令聽到了這個傳說,很不服氣,心想:怎麼會數不清呢?於是就派了100個官兵去數,結果每個人數出來的數目都不一樣。這真奇怪了!怎麼會這麼多人都數不清呢,縣令決心親自去數。
他到了橋頭,從東到西、從西向東各數了一遍,數目還真的都不同。縣令驚得一身大汗,再數第三遍、第四遍,沒有一遍結果相同。啊呀呀!出鬼了!莫非獅子長了腿,會動了?
想到這兒,他有主意了。半夜,趁著沒人,縣令輕輕地走到橋邊,小心翼翼地朝橋上望。果然,獅子都活了,東竄西竄,滾過來滾過去,玩得開心極了!縣令情不自禁「啊」的一聲叫了出來。這一叫,可不妙了,獅子都立刻回到原位,一動也不動了。從此,盧溝橋上的石獅子就再也不會動了。
2、「鑄鐘娘娘找鞋」
傳說過去鐘樓的大鐘敲的時候,尾音里總是帶著隱隱的「鞋 鞋 鞋」的聲音。這時那老人就該說:"鑄鐘娘娘又在找她的鞋了!"
話說這皇上蓋了鼓樓,就要有和鼓樓差不多的鐘樓。皇上下了聖旨責成工部在三個月內鑄1萬3千斤大鐘一座。工部就找到了北京最好的鑄鐘師傅。大家齊心合力很早就鑄成了一口大鐵鐘,心想這下可以請功領賞了。可誰知皇上看了大鐘,很不滿意,下令工部務必在三個月之內鑄成一萬三千斤銅鐘一口,如若不成,拿工部大人是問。工部大人迅速找到鑄鐘師傅,說要是完不了工,你們的腦袋就都沒了!鑄鐘師傅趕緊都回去工作。可是到了最後一夜了大鐘還是鑄不成,因為這銅呀它不好凝結。等凝結了,這鐘早就變形了,於是大家只能坐在化鍾爐旁邊,等天亮了那就是大家的死期!
說這鑄鐘師傅里有個年紀最大最受人尊重的,家裡有個小女兒。這天小女兒來到鑄鐘廠給爸爸送飯,知道了大家的事情,瘋了似的一頭就衝進了化鍾爐。大家一看不好都上去攔,卻都晚了一步,只有爸爸抓住了一隻繡花鞋!可誰知待大家回頭一看化鍾爐,銅水早變了另一種顏色。大家齊努力,竟連夜鑄成了大鐘! 至於說後來,鑄鐘廠拆了在原址蓋了一座鑄鐘娘娘廟,現在好像也拆了,鼓樓後面就放著那口不用的鐵鐘。
3、「豫王府的院牆高三尺」(協和醫院舊址)
豫王府原在北京市東城區帥府園東口。民國初年,美國人出資買下豫王府,改建成協和醫院。據傳說在拆豫王府時挖出了金窖、銀窖,光金銀寶物的價值比美國人的出資和建院費用加在一起還要多。
豫王府現在雖然看不見了,但北京的老輩人還常說起它。因為它建築特別,一是它的府門前有一對石獅子,前爪曲伸,趴在地上,神態懶洋洋的,稱為懶獅;再一個特點就是它的院牆比別的王府高三尺。為什麼高三尺,這裡頭有個講頭。
老豫王多鐸為奠基清業曾立下汗馬功勞,被太祖封為鐵帽子王。所謂鐵帽子王就是子孫後代輩輩為王,見了皇帝不參不拜,不接不送,因此也叫懶王。老豫王多鐸的第四代小豫王喜好下棋,乾隆也喜歡下棋,兩個人棋藝都不錯,棋找對手,將尋良才。乾隆皇帝經常到豫王府找小豫王下棋娛樂。
一次,乾隆又邀豫王下棋。豫王說:「這次得論個輸贏。我要是輸了,您摳掉我一顆門釘。」乾隆皇帝同意了。「您要是輸了,得給我加一份俸祿,行嗎?」豫王提出條件。「好!」乾隆在興頭上答應得也挺痛快。條件講好了,二人就擺開棋式。倆人越戰越激烈,對奕十盤,殺了個五比五平。「我輸給您五盤,您摳我五顆門釘。我贏您五盤,您給我加五份俸祿。」豫王要求兌現諾言。乾隆沒轍,只好勉強答應。
乾隆回宮後,越想越不是味兒。心想:我贏他五盤,只摳他五顆門釘;輸給他五盤,給他加五份俸祿。這不是欺負人嗎?於是乾隆下旨:豫王有欺君之罪。但因豫王是鐵帽子王,不能加罪。乾隆皇帝為了出這口氣,說:「不能加罪,我也得臊臊他。」他下旨讓工部把豫王府的院牆加高,比別的王府高出三尺,和大獄的院牆一般,意思就是囚禁豫王終身。
4、釣魚台的傳說
姜子牙有一個妹妹,在北方幽州一帶出了家。她就是後來京城西妙峰山上的碧霞元君娘娘。姜子牙雲遊天下,終有一日,來到了苦海幽州北京城。見水草豐茂,人煙稀少,很是喜歡;同時在幽州還找到了自己的妹妹,便在現在的玉淵潭畔定居下來。兄妹二人平日說經談道,閒下來就各自拿著釣魚竿垂釣,每次垂釣都是滿載而歸。
玉淵潭裡居住的龍王是東海龍王敖廣的幼子,它生性暴躁,容不得人。他發現姜子牙兄妹天天在這兒垂釣,就想教訓一下姜於牙兄妹,讓他們遠離此地。於是就把玉淵潭水漲了起來,不一會兒就將他們站立著的高高的河坡給淹沒了。
姜子牙掐指算出是龍王在搞鬼,於是連續觀察了半個多月,弄清了玉淵潭龍宮的位置。他在龍宮的上方,砌成一個圓圓的台子,隨後又在圓台上建了一座望海樓,樓高三十餘丈。龍王被巨石壓得動彈不得,氣得嗷嗷大叫。姜子牙死後,望海樓也逐漸坍塌了,但他鑄的石台子依舊將龍王牢牢地壓在下面。後來,人們就把這台子叫做釣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