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美舞台之上,「正展肱二頭肌」永遠是健美選手的高光時刻。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突兀的肱二頭肌肌峰,是睥睨一眾強敵的最好武器,歷屆奧賽選手以飽滿的手臂肌肉、渾圓高聳的肌峰為榮——
這不但體現了艱苦卓絕的訓練成果,更能在視覺上給人帶來最簡單純粹的「力量美學」。
雖然肱二頭肌形態因人而異,但唯有苦練才能讓肌肉增強。對於職業健美運動員來說,「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鐘」,如何讓台下的訓練直接為台上的造型服務,「用動作來完善造型」,是高水平訓練者的突破口。
和正展肱二頭肌造型相比,能夠實現造型和動作完美結合的,就是龍門架高位繩索彎舉。
對於職業選手而言,這個動作的兩大意義分別在於造型感知和肌峰打造。
造型感知:以站立的姿勢將小臂彎舉至頭部位置,這個動作還原了舞台造型中的正展肱二頭肌,讓「肌峰高聳」的形態在健身房得以呈現。
肌峰打造:和其他彎舉相比,繩索的引入突破了「自由重量只能向上彎舉」的固定軌跡。繩索能夠讓阻力方向隨時變化,和參與彎舉的手臂肌群形成對抗,更好地孤立肱二頭肌尤其是內側頭做功。
對新人和普通訓練者來說,這個動作同樣有效,能夠讓你更好地實現肘部的穩定。
我們都知道,肱二頭肌的訓練以彎舉為主,也就是只利用屈肘完成動作。這個過程中我們要讓小臂儘可能靠近大臂,實現肱二頭肌的擠壓收縮。為此,固定肘部、不讓其他肌群借力是關鍵。
用啞鈴、槓鈴彎舉,使用的重量大了,那我們的手臂會不由自主地前後擺動,出現其他肌群代償的情況;而繩索過頭彎舉,肘部始終位於頭部兩側,避免了彎舉時大臂的前後移動,可以算是肘部最穩定的彎舉動作,能夠真正實現孤立刺激。
說了這麼多,我們一起來看下動作吧!
我們用繩索來彎舉的目標,是實現「小重量孤立刺激」,因此我們更關註: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實現肱二頭肌孤立做功。
下邊的四個動作要點僅供參考,在動作中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1.滑輪高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滑輪的位置調不對,動作的收益減一半。
上邊的動作講解中,我們建議大家把滑輪調整到和頭同高或略高於頭部的位置,這個範圍對於大多數訓練者來講既安全,又能讓肱二頭肌充分拉伸、收縮。
滑輪位置太高:彎舉時手腕會碰到額頭,放回時肱二頭肌還沒有完全伸展繩索就完全繃直了,動作行程不夠,孤立刺激效果就不好。
滑輪位置太低:彎舉時我們要將繩索先彎舉超過肩膀,然後彎舉,這個過程是「肩外展+屈肘」,會帶到肩膀的三角肌中束,同時由於手腕的翻轉,肩關節處於一個不太友好的位置,更容易受傷。
2.頂峰收縮
繩索彎舉比其他彎舉更注重肱二頭肌的收縮,所以在小臂靠近大臂時,儘可能地「擠壓」。如果你的體脂夠低、又是「短二頭肌」,那麼在動作的頂點會發現肌峰像「小心臟」一樣怦怦地跳動。
實現更好的收縮,這就要求我們動作節奏不能過快,同時不能使用超出力量範圍的重量。否則都會讓你在最高點收不緊,直接影響動作效果。
3.手腕角度
這個動作和正展肱二頭肌一樣,更多地展現肱二頭肌的短頭,也就是更靠近我們大臂內側的部分,所以可以讓手腕有一個小小的外旋,這樣會讓內側頭的泵感更好。
從安全性角度來看,初學者只需要中規中矩地用掌心將握把拉向身體即可,不建議配合翻轉手腕;如果你有了一定的訓練基礎,可以試試上邊提到的小技巧。
4.動作安排
這個動作的增肌效果不大,但是對手臂的孤立刺激感不錯,所以更傾向於用來「塑形」。
建議把它放在手臂訓練日的末尾,在大重量訓練之後完成,組數的話安排3組,每組完成15個。組間歇的空隙,你可以在鏡子裡配合擺出正展肱二頭肌的造型並保持10~15秒,讓血液更多地泵入到手臂肌峰之中。
龍門架高位繩索彎舉不能使用很大的重量,對器械的要求也較高,增肌效果不明顯,自然被很多人稱為「雞肋」動作。
但通過今天的介紹,相信你已經感受到這個動作的獨特魅力,尤其在動作軌跡、發力模式上,它和傳統彎舉相比「獨樹一幟」,值得你在手臂訓練日嘗試體會。
尤其對於那些酷愛正展手臂、體現陽剛之力的小夥伴,想要擺出和職業選手一樣的經典造型,可以通過練習這個動作找到手臂泵感,在正展造型時帥氣值飆升!
以上就是今天全部內容了。創作不易,誠摯感謝您的每一次點贊、轉發和收藏,在評論區評論互動,我們將在後續產出更多實用的內容!
關注中國健體那些事,訓練知識、健身資訊、健美健體,總有內容適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