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趙決定學習網際網路公司,為自己生產的電視機增加「極致體驗」。
比如壁紙體驗,根據天氣,更換電視的背景圖片;比如個性體驗,給全家每人配個遙控器,孩子的卡通、老人的字大、媽媽的一鍵直達韓劇頻道。
可是,這些體驗增加了不少電視的製造成本,卻沒有帶來預期的銷量增長。事倍功半。老趙很困惑。怎麼會這樣?難道這屆用戶不關注用戶體驗嗎?
這可怎麼辦?
概念:極致體驗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用戶的需求是一直在變化的。極致體驗,並不永遠是需求的核心。
哦?不會吧?真是這樣嗎?
我舉個例子。
諾基亞在最輝煌的時代,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40%,是毫無爭議的霸主。
8110,5110,N95,E71,出一款火一款。
但是,手機越賣越好,差異化也越來越小。想創新,談何容易。但消費者總是喜新厭舊,怎麼辦?最後,諾基亞給手機配了7隻不同顏色的背殼,讓你每天隨心換,獲得新鮮感。
諾基亞絞盡腦汁才想出來的「極致的用戶體驗」,招來很多吐槽。有人說,諾基亞的口號「科技以人為本」,應該換換了,換成「科技以換殼為本」。
諾基亞估計也很無奈,你行你上啊!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好水平了。
然後,2007年,蘋果公司的第一代iPhone發布了。
這款iPhone別說「極致的用戶體驗」了,就連「基本的用戶體驗」都常出問題,沒有鍵盤,不能換電池,攝像頭只有200萬像素。媒體評價,這是最愚蠢的手機,傻子才會買。
但是,沒想到,傻子徹夜排起了長隊。第二代,第三代,到第四代時,iPhone已經非常驚艷。
這時,諾基亞意識到大勢已去,卻已無力回天。
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極致體驗」的諾基亞,卻干不過「最最愚蠢」的iPhone?
諾基亞的CEO說,我們並沒有做錯,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輸了。
從他的話中可以感受到諾基亞的失敗真的很無奈。但是我認為他們的失敗也是自己造成的,首先,他們的價值網還處在人有我優的階段,認為只要注重客戶體驗,就不會失敗。
當他們注重客戶體驗的同時,蘋果早已經跳出這個維度,創新開發新技術了。
他們遇到的是蘋果公司破壞性創新技術的降維打擊,這讓他們措手不及。
其次,當諾基亞已經意識到問題以後,由於自身的組織機構過於龐大,規模體系太大,造成變革的難度太大,所以最後只能束手就擒。
所謂極致的體驗,和完美的管理一樣,是在原有的價值網上的高處不勝寒,然後踮著腳去夠天花板。這非常重要。但是真正重大的競爭,往往是價值網與價值網之間的競爭。
iPhone第一代的體驗輸給了諾基亞,但是價值網,贏得了一個時代。
運用: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那老趙到底應不應該學習網際網路公司的「極致體驗」呢?這要看老趙處於價值網發展的哪個階段。
第一階段:人無我有。
什麼叫人無我有?
就是我能做出來你就是做不出來的東西。我發明一種合金,比鑽石還硬、比塑料還輕;我生產一種顯示技術,亮度提高50%,耗電下降20%。
這就是人無我有。在人無我有階段,體驗重要嗎,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功能本身。
第二階段:人有我優。
隨著時間推移,大家都能做出我做的東西了,那我怎麼辦?
那我要做出讓你們嘆為觀止的「極致體驗」。我的APP,簡單到讓小孩子都會用;我的汽車,在每個位置都是至尊享受;我的手機殼,讓你每天都有不一樣的心情。
這就是人有我優。網際網路行業的「極致體驗」軍備競賽,本質上是因為整個行業處於人有我優的階段。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體驗。
第三階段:人優我廉。
如果大家都做到極致體驗了呢?那我就比你便宜。
過去只有富豪才買得起的產品,最終都會飛入尋常百姓家。你的汽車很好,但只有富豪買得起,我就發明T型車,把它做便宜;你的手機體驗很好,但要賣4000元,小米就把同樣配置的手機,賣1999;你的品牌價值超過品質價值,名創優品、網易嚴選、必要商城,紛紛站出來,用效率降低定倍率。
這就是人優我廉。極致體驗很重要,把東西做好很重要。但是把東西做好不是本事,又好又便宜,才是本事。
第四階段:人廉我轉。
如果大家都便宜了呢?
這說明,這張價值網上的超額利潤,已經幾乎完全被競爭消化了。
那怎麼辦?尋找下一張全新的價值網。
從PC到移動網際網路,從功能機到智慧型手機,這就是人廉我轉。
極致體驗,有點像是邊界思維,即不斷地向完美接近。
可怕的不是競爭對手比你的產品更完美而是在你追求極限的時候,對方已經突破了極限進入到了新的領域。
前一種情況,競爭雙方還是在同一跑道上,而後一種情況是雙方根本不在一條賽道上。就博弈論而言,占據先發優勢未必是好事,比如諾基亞,作為領頭羊首先面對選擇,要面臨更大的風險。
而後發者可以借鑑前者的經驗,雖然做不到行業第一卻能夠在領頭者的策略和實踐中得到經驗,比如OPPO等手機與蘋果,參照蘋果的發展方向即可。
產品的生命周期,伴隨著人無我有而誕生,這時別人生產不了,只有我的產品功能可以滿足用戶最最核心的需求,這就是我的競爭力。
可是技術永遠在進步,當別人也能夠生產出相同產品滿足同樣的用戶需求時,這是產品進入競爭期,人有我優,誰提供給用戶的體驗更好,便成為了以功能為基礎的新的競爭戰場,極致體驗吸引用戶,口碑傳播。
極致體驗到最後每提高一點點付出的成本程幾何增長,而對手也齊頭並進逐漸把體驗追趕上來,這時產品進入不可避免的成熟期,大家拼的是成本優勢,同樣產品同樣功能同樣的體驗性,用戶只選安全的便宜的。
小米的價格優勢讓其瘋狂占領用戶,攻城略地。
最後,當成本和價格大幅降低,廝殺過後一地雞毛,紅海競爭已經不是最優質的戰場了,轉換價值網,羊毛出在豬身上讓狗買單,或者像蘋果一樣顛覆式創新,在滿足用戶相同需求的基礎上還能滿足其它不同需求,或者跨界降維打擊,才是出路。
企業生命周期伴隨著產品的生命周期,企業轉型也伴隨著產品的價值網轉移。
直到現在很多街邊的小吃店仍然不知道 餓了麼 是他們的競爭對手,流量才是旺鋪的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