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源說 | 孩子肚子摸起來有點硬,敲起來邦邦響,聽起來咕咕叫,是因為「肚裡有氣」嗎?

2020-06-16     馮欣源自然養育之家

原標題:欣源說 | 孩子肚子摸起來有點硬,敲起來邦邦響,聽起來咕咕叫,是因為「肚裡有氣」嗎?

文 | 馮欣源

北京大學醫學博士

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後

曾任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

寶寶樹專家答答問數已過兩萬

親自養育兩個寶寶的媽媽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叢書作者

《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

編輯 | 於雷

畢業於北京大學,作家,編輯

長期致力於益智、教育領域

脹氣(十)

  • 其他一些媽媽擔心的,跟「脹氣」有關的問題(第一彈):

1. 孩子肚子摸起來有點硬,是脹氣嗎?

2. 孩子肚皮敲起來「邦邦」響,是因為肚子裡有氣體嗎?

3. 孩子肚子「咕咕」叫,是因為肚子裡有氣嗎?

延伸閱讀:

圖源:pixabay官網,CC0協議

  • 其他一些媽媽擔心的,跟「脹氣」有關的問題(第一彈)

1. 孩子肚子摸起來有點硬,是脹氣嗎?

可以說……這個感受非常主觀。如果能讓人看到孩子肚子脹鼓鼓的,按下去的手感,也常讓人覺得有些阻力。

小寶寶是腹式呼吸。如果哭鬧起來,肚皮也會緊縮。因此,這肚皮小肌肉正規律或不規律使勁兒,也會讓一些媽媽感覺摸著或按著硬硬的。

不過,按普通寶寶肚皮的這個感受,跟腹部炎症、腫瘤、腹水等疾病導致的肚子硬,可是很不一樣的呢。另外,如果真的是因為疾病導致的肚子硬邦邦,或多或少會有腹部或胃腸道症狀。腫脹的肝脾、硬硬的腹部包塊還有特殊的形態和位置,常能被摸到,手感也不一樣。另外,不少疾病會導致腹壁靜脈回流受阻,肚皮上那些虯曲的、微微凸起的血管,真是讓人感到觸目驚心。跟普通小寶貝白白的、薄薄的肚皮上呈現的細小血管,很不一樣(有關疾病的內容,詳見上述)。

而大部分讓我們感覺摸著肚子硬的小朋友, 並沒什麼顯著的症狀。這其實就是最大的區別啦!如果拿不准把握,可以讓兒科醫生幫忙給寶寶做做腹部體檢,或其他一些影像學檢查。

圖源:Pexels官網,CC0協議

2. 孩子肚皮敲起來「邦邦」響,是因為肚子裡有氣體嗎?

孩子吃進去的是液體奶,在腸道菌群作用下,產生的氣體會比固體大便稍明顯些。鼓鼓的肚皮,薄薄的、柔韌的腹壁和腸壁,內容物是水加氣,跟大人癟癟的、厚厚的肚皮,內容物是粘稠屎加少量氣相比,敲起來聲音當然有些差別啦。

如果孩子扭動身體,或哭鬧抗議,腹部肌肉用了些力氣,肚皮就不那麼容易敲響了。如果寶寶比較胖,小肚腩敲起來聲音也有些不一樣。

因此,「肚皮敲得響」這個症狀,實在是太主觀了,太不特異了。當然,如果把孩子帶去給醫生看,不少醫生會進行類似的體檢,聽到敲西瓜般明顯的「嘭嘭」聲,於是大伙兒這種「孩子肚子脹氣」的認知就被強化了。很多媽媽把孩子帶回家後,也常有樣兒學樣兒敲敲寶寶肚皮(還有媽媽是從過分解讀的書上或網絡文章中學的),一聽這聲響,判斷出「脹氣」,就給孩子按摩、用藥……這真沒有太大必要。

圖源:soogif

由上我們知道,這種體檢對於診斷孩子「脹氣」並沒有多少意義,媽媽不必過分憂心。不過,如果孩子腹腔某部位存在一定炎症,往往是無法忍受這種拍打或敲擊的,只是真到這種地步,孩子其他症狀表現往往挺明顯。孩子只會哭鬧,不大配合,僅靠在孩子肚子上摸、按壓、叩擊等原始的體檢方法,定位原發病部位其實挺困難,這需要醫生結合孩子其他症狀和檢測結果,綜合判斷。

3. 孩子肚子「咕咕」叫,是因為肚子裡有氣嗎?

圖源:soogif

肚子「咕咕」叫,專業的說法叫腸鳴音。

有的媽媽聽到孩子肚子響,會擔憂他是不是不舒服,或把他餓著了。因為,大人肚子一般不會這麼響,只有在餓肚子,或鬧肚子的時候才會翻江倒海般「咕咕」叫個不停。媽媽心裡疑惑,拿不定把握,上網一查,啥腸炎、腸梗阻、奶少、吃奶時吞氣多了……此類字符充斥眼球,更是嚇壞啦!

那麼,這腸鳴音怎麼來的呢?肚子裡為啥會有氣,真的是疾病的信號嗎?且聽欣源為你細細道來。

(1)了解腸鳴音形成的原理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人人肚子裡都有氣,因此人人都有腸鳴音。不過,這氣真不是吞進去的,是腸胃的菌群幫忙消化食物的時候產生的。腸子不停地蠕動,裡面又有水分,腸子把水中氣泡輾破了,就會產生「咕嚕嚕」的響聲。因此,人們會肚子叫,會放屁,就是這麼一回事。

想想,咱們的確是在餓肚子和鬧肚子的時候,肚子叫得更厲害些。這道理很簡單——腸蠕動增強啦!餓肚子的時候是被想「找工作」的消化液刺激的,鬧肚子的時候是被炎症刺激的。另外,這些時候,水分比較多,固體比較少,響聲當然比較大。

想想看,咱們往一個瓶子裡裝些水,再晃得厲害些,是不是聲音比較響?如果裡面裝滿水或者粘稠的物體,晃得又沒那麼厲害(進食一方面減少了消化液對腸胃的直接刺激作用,另一方面腸胃的機械負擔加重了些,蠕動不會很劇烈),響動自然少了,聲音也比較悶和低沉。這就能解釋,為啥咱餓著的時候肚子響得厲害,但一吃東西就不咋響了,其實人家仍在響,只是聲音不大容易聽見罷了。另外,咱們吃飽喝足,非常滿意,對自己腸胃的關注度也會少很多。

圖源:soogif

至於鬧肚子,腸胃受到炎症刺激,一方面不住地蠕動甚至痙攣,另一方面粘稠些的食物都給瀉掉了,腸子在炎症狀態下還會產生不少稀薄的分泌物。跟上述道理差不多,蠕動強,水多氣多固體少,當然腸鳴音多,屁多,聲音還很洪亮。

醫務人員為成人做檢查,一般會把聽診器放在肚皮上聽診1分鐘左右,聽到4~5次腸鳴音就比較正常。如果非飢餓狀態下聽到10次及以上次數的腸鳴音,或1分鐘以上才出現1次腸鳴音,就該注意是否存在疾病影響。

(2)小孩的腸鳴音更加明顯

看到這兒,媽媽心想,「壞了壞了,說到底,真的是餓著了,或腸子發炎了啊!這麼小的孩子,這麼大的響聲,他嬌弱的小腸子怎麼受得了。」於是,又開始忙不迭地做檢查,找藥給孩子吃了。

媽媽先別急。小孩子腸鳴音,要比大人明顯很多。

1)小孩腹壁很薄,聲音傳導更容易,因此腸鳴音很響。不少孩子不需要聽診器,大人把耳朵貼他肚皮上,或耳朵離開他有一段距離,就能聽到很明顯的「咕嚕咕嚕」的聲音。

2)孩子吃的是液體的奶水,通過胃腸的速度快;而大人吃的是固體食物,在腸道滯留的時間比較久。上述提到,腸子比較空,裝的又是水,腸鳴音自然會響一些,聲音也更加明亮。

3)孩子腸蠕動並不比大人快,也比較弱,但他們腸腔狹窄,定向蠕動功能也不大理想,局部壓力較大,且壓力不均。前面「打屁」章節提到過,小小的人兒打一個屁,有時震天響聲「驚為天人」,同理還有腸鳴音,也非常響。

圖源:soogif

4)如果孩子吃母乳,有輕瀉、通便作用。母乳比奶粉更清稀,滲透壓合適,含水豐富。因此母乳寶寶大便更稀,也容易因為輕瀉作用快速通過胃腸,甚至「噴便」!因此母乳寶寶肚子咕咕叫的情形還會更加明顯。這不是壞事情,這種很稀的、很易於排出的大便,對他嬌弱的胃腸有保護作用。相反,奶粉寶寶這些表現不明顯,這些表面現象只是讓大人放心了,其實對孩子並不利。

(3)這些時候,腸鳴音更明顯

1)孩子醒來的時候,腸子開始蠕動,聲音更明顯。

2)孩子吃飽了以後,也能聽到響聲。一方面食物會刺激腸蠕動,另一方面他進食的是液體食物,腸胃機械負擔也比較小,因此響聲明顯,特別是吃得比較多的時候,還要更響一些。這一點跟大人很不一樣,前面提到過大人餓得肚子「咕咕」叫,一吃東西就好,是因為腸胃裝的是固體食物,另外腸胃承載固體食物的機械負擔大了些,蠕動不會很猛烈,所以響聲弱且悶,也不容易透過厚厚的肚皮讓人們聽到。

3)夜深人靜的時候,胃腸「咕嚕嚕」的叫聲還更明顯。原因也很簡單——四周很安靜啊!如果媽媽非常討厭孩子夜醒,也容易給孩子找各種原因來解釋這現象,並試圖處理。這時很多媽媽也會盯上孩子的胃腸,還會發現孩子是醒了還沒吃,或吃飽之後肚子才叫,當然就對這響聲感到格外擔憂了。

圖源:soogif

(4)怎麼知道不是病態呢?

上面提到,炎症狀態下,腸胃受刺激,腸鳴音的確會增強。咱們鬧肚子的時候也深有體會,肚兒里翻江倒海似的,不住地咕咕叫,也會打屁。同時,咱們還喜歡按著肚子,一方面按壓的感受會稍微轉移注意力,另一方面,往裡壓迫,也會減少腸腔氣體嚮往膨出造成的機械刺激。

1)那麼,有個前提,是腸子真發炎了啊!孩子如果能吃能睡能玩,咋有證據支持他腸胃因感染或過敏性疾病,發炎了呢?想想,咱一陣陣鬧肚子,得多疼啊!各種症狀可明顯了。孩子這麼嬌弱,不管是煩躁還是萎靡,不會一點也不讓咱覺察到。

2)當然,不少媽媽,或一些醫務人員,會搜羅「相關證據」。啥有關沒關的大便不符合預期啦,經常哭鬧啦,都常被當成證據。拜託,咱們還是想想自己鬧肚子的情景吧。如果孩子平常狀態還好,沒有腸子一陣陣痙攣導致的陣發性哭鬧,又沒有其他感染或過敏的表現,這種可能性還是非常低的。

圖源:soogif

3)另外,孩子鬧肚子,多半還是有誘因的。如果沒有額外喂奶粉、喂水、喂藥的歷史,咱們也不常往上考慮。至於很多醫務人員判斷的所謂「母乳過敏」,食物在媽媽身體里經過層層篩選,還有免疫活性物質保護,真的是再安全不過了。媽媽最該重視奶製品,其他基本可以放飛自我。即使有症狀,往往也很輕微,好起來也很快。

4)母乳可是一層保護傘哦。母乳中有抗體,能夠保護孩子免疫力不易生病,胃腸受損的情況也更容易修復。母乳更少刺激,更好消化,胃腸負擔小,吞氣小……吃母乳的寶寶,胃腸是更舒服的。雖然這些肚子響,打屁,崩屎等表現看著嚇人,事實上對孩子無害。母乳媽媽其實可以更放心。媽媽也不需要過分忌口,稍微注意一下奶製品、酒精、藥品之類基本ok了。詳見《夏娃的困惑——母乳謠言》一書。

5)有沒有可能是腸絞痛?這個診斷也比較寬泛,也要結合其他症狀,減少奶粉、藥物刺激等誘因。當然,如果是胃腸定向蠕動功能、胃腸粘膜免疫發育情況更差些,症狀可能更重,早產兒、低體重兒、出生有特殊情況及用藥史的孩子要更明顯些。這個原因就不是我們能夠管控的了,我們需要排除其他因素後,慢慢等待孩子發育,當然,一定程度的按壓,保暖,蜷縮,能讓孩子舒服點。所以對於3~4個月以內「吵一百天」的小寶寶,跟媽媽貼身親密接觸,的確會好帶很多。我們可以藉助嬰兒背帶等器械幫助。詳見《夏娃的困惑——手把手教你喂母乳》一書。

延伸閱讀:欣源說 | 小寶寶老是哭,睡不好,聽說是腸絞痛?——欣源想說點兒不一樣的

圖源:soogif

6)如果原因實在搞不明白,處理原則還是基本類似的。我們需要勤喂母乳,儘量不要添奶粉,胡亂喂水、喂食,更不要盲目用藥,因為這些常見藥品,對於上述原因都沒啥幫助,反而可能引入新的刺激。藥品一定要在利大於弊的前提下才用,而且用藥需儘量簡單。詳見本書「大便」章節。

這麼看來,如果孩子沒有非常明顯的症狀,非要給孩子安個病態的帽子,對我們治療沒有太大的指導意義。

(5)單獨一個腸鳴音症狀,沒有太大意義,網上那些危言聳聽的言論,沒數據支持,理論上也站不住腳。媽媽們不要盲信。

如果上網搜索,那些所謂的醫務人員蹦出的「腸炎」、「腹膜炎」、「腸梗阻」、「胃腸出血」、「膽囊炎」等名詞,可真是讓人「觸目驚心」。或給孩子安個「受涼了」、「消化不良」、「母乳過敏」、「腸絞痛」、「菌群失調」等寬泛的帽子,讓媽媽喂熱水喂藥揉肚子……

前面提到過,孩子腸鳴音本來就明顯,尤其是吃母乳的寶寶。這些可怕的名詞,大多有誘因,有症狀。如果孩子平素看著還好,真沒什麼必要往啥「腹膜炎」、「腸梗阻」等可怕的疾病上想。即便真有輕微腸絞痛,或真的著了點兒涼,做上述提到的一般護理就可以了,亂喂水和藥也只會幫倒忙。「消化不良」、「菌群失調」等模糊得不行的診斷也沒啥意義,特別是對於母乳寶寶。作這些「萬金油」診斷,往往是為了推薦藥品、奶粉、或推拿之類的玩意,那就屬於商業行為了。

圖源:soogif

還有些文章,老和母乳過不去。說啥「媽媽吃了讓孩子脹氣的東西(這不是沒有可能,但即便有,影響也很輕微)」,「媽媽奶不夠吃,孩子餓著了/都吃氣去了」,「孩子哭了不要馬上喂奶,容易吞氣」,「寶寶吃急了,所以吞了氣」,「孩子哭久了,吞了好多氣」,「媽媽喂奶姿勢,或孩子含吮姿勢不對,孩子吸入過多的空氣」……五花八門,自相矛盾。處理手段也凈是調整喂哺和孩子含吮姿勢、拍嗝兒、西甲矽油之類,讓媽媽各種忌口,還不讓媽媽及時安撫孩子,ORZ。當然沒到點子上,媽媽不用介意,更不要為此對自己乳房感到很焦慮。

其他一些媽媽擔心的,跟「脹氣」有關的問題(第二彈):

4. 寶寶身體扭動,漲紅臉,是因為「脹氣」嗎?

5. 打屁或吐奶後,症狀好一點,是不是原本「脹氣」呢?

下期且聽欣源為你細細道來哦!

圖源:soogif

作者 | 馮欣源 版權所有

編輯 | 於雷

來源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系列書

《夏娃的困惑》系列書

轉載&合作 | 請聯絡微信wtmmdxb-fxy

插圖 | pixabay,pexels官網

均為CC0協議(可商用)

動圖 | soogif官網

頭像 | 唐小鴨,雁楓樺,擎石設計

版權為本公眾號所有,翻版必究

音樂 | 海的幽靈(《海獸之子》)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

《夏娃的困惑》

第一本:母乳理論+基本操作

第二本:母乳實踐+解答疑問

第三本:母乳闢謠+特殊寶寶

第四本:哺乳媽媽生病和用藥

第五本:母嬰安睡

第六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上)

第七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下)

第八本:育兒謠言-濫喂食水篇

第九本:嬰幼兒怪現象-屎尿屁嗝脹氣篇

第十本: 不一樣的快樂音樂早教

紙質書、電子書

都已經上架開售哦!

非常感謝大家支持!

部分內容可在公眾號查閱

關鍵詞目錄在後台左下方

系列叢書已經寫好數百萬字

主要內容:

母乳喂養及母嬰睡眠

嬰幼兒護理(屎尿屁嗝、嬰兒怪現象、家庭護理操作)

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濫喂食水篇、礦物質篇)

輔食營養(輔食添加誤區、簡單易上手案例)

早教(嬰幼兒發育,反自閉症過度診治)

輕鬆帶二胎等諸多內容

涵蓋: 養育,教育,心理,得道

敬請期待!

不僅如此

欣源仍會像勤勞的小螞蟻

不斷學習、實踐

數年如一日為您製作

專業、精緻、全面、實用的育兒內容

爭取陪伴您和孩子到18歲哦~^_^

鳴謝

夢朦(momo)繪製的精美封面哦!

欣源實在太感動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VoZvXIBd4Bm1__YQvZ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