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篢二篤三溝四慣!打卡千年古圩織篢

2020-07-12   陽江日報

原標題:一篢二篤三溝四慣!打卡千年古圩織篢

在陽江,每當說起各地圩鎮

有「一篢二篤三溝四慣」之說

說的是陽江縣時期,除陽江縣城外

全縣最大的圩鎮是織篢

1988年1月,陽江撤縣建市,織篢成為了新設立的陽西縣縣城,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在原來織篢圩基礎上,陽西縣城已逐步發展成為現代化城市。

穿行在丹江河畔,行走在古老舊街,尋訪知情者,對織篢的歷史故事和風士人情進行了採訪,我們今天來聊聊 織篢的發展史

「織篢」來歷神奇

「以前織篢是沒有圩的,在溫屋地(今稱『新屋地』),也就是丹江河(也稱織篢河)南邊有塊沙灘。那時周邊塘口、新墟等地盛產竹子,人們將竹子運到這塊沙灘上來編織各類竹器。」今年85歲、原陽西縣教育局教育工會副主席劉裔清說,當時這塊沙灘上盛產竹器,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會編織竹籃子、竹籮、雞籠、竹磨等多種竹器,編織的竹箱、有蓋有鎖,造型漂亮,專門用於裝載衣服。其中比竹箱高一些的叫竹篢。因為竹器品種多手工好,很受各地群眾歡迎,漸漸地,那裡就自發形成了一個竹器加工場,前來做工和貿易的人越來越多。

一天,一位外地人路過沙灘時,發現這地方竹器奇多且頗有特色,但不知道這地方叫什麼名字,便問了一位正在編織竹篢的人。

「請問這地方叫什麼名?」

正在專心編織竹篢的人以為外地人問他在做什麼?答∶「織篢。」

當地還有一種相似的說法,說外地人剛好問了一個耳朵不大好使的編織人,他以為人家問他在做什麼。答∶「織篢。」

想不到這名外地人是個有實力的生意人,他把在「織篢」的見聞到處傳揚,原來名不經傳的丹江河沙灘,就這樣被外地人在外地「命名」為「織篢」,在外地傳開後,再傳回了陽江,與所產的竹器一起,出了名。

「到織篢買竹器」,帶旺了這個產業。隨著前來謀生的人越來越多,也帶旺了其他產業,織篢因此成了圩,「織篢」地名也延續至今。

《陽江縣誌》(2000年版)記載,織篢圩建於宋咸平元年至乾興元年(998-1022)。上面所述之事,可能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織篢曾為陽江西部 土特產集散地

「也不知過了多少年。一天,有人認為沙灘地盤小,從長遠看,不利於人口積聚和圩場的發展。建議將織篢圩搬遷到對面,即丹江河北邊。」 劉裔清說,圩場搬遷以後,稱為「織篢新圩」,農曆「二、五、八」日為圩期。原來沙灘則稱為「織篢舊圩」。由於新圩地盤大,遷圩後做編織的大多數人都發了大財。後來,又建了幾條街道,街道兩旁建了商鋪,丹江河邊建了碼頭,前來等圩的人更多了,市場更加繁榮。

為了紀念這件事,織篢人集資在圩上建了一間「福德祠」,至今仍在,只是面積比以前小了。

舊街上的騎樓

民國年間,織篢圩成為陽江縣第六區政府所在地,是程村、塘口、蒲牌、上洋和溪頭等鄉經濟貿易中心。附近電白、高州、陽春等縣有農副產品也在織 上市交易,織篢圩因此成為陽江西部土特產集散地。 「織篢的竹器、火紙、三鳥、糧、油、片糖、水果芒果荔枝龍眼等產品源源不斷銷往三埠、江門、省、港、澳。」劉裔清說,儘管以前織篢到陽江城要通過丹江水路到九姜,經埠場,再坐船到陽江城河堤,但從織篢進入陽江城的各種土特產等貨物從未間斷。

織篢附近龍高山腳的山塘、下朗、官倉、蘆垌、知仁堂、下蓬冧等10多條小村,這些地方山青水秀,盛產的「山塘谷」醇香可口,遠近聞名,成為當時有錢人爭相購買的好米。

今年71歲的織篢本地人梁仕容說,織篢圩上的正街、上行街、中興街、學前街、峙安街等街道以前十分繁華,圩上靠近丹江河建有耕牛交易市場、豬仔行、雞行、杉木欄等。惠源碼頭通過閘坡渡、溪頭渡、九姜渡等溝通了與陽江縣內各地的交通,為各地群眾前來織 提供了便利。

1987年,織篢圩建成區有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萬人。

千年古圩煥發青春活力

在織篢採訪之時,行走在織 舊街,看見那些老建築以及老建築上的名號仍在。在正街連接著的北行街上,看到昔日享譽商界的「南盛源」原址(北行街20號之一、之二、之三)仍在,原址三間商鋪中間一家還在做生意。

看到我們一行人來訪,挨近「南盛源」原址的北行街26號主人、今年86歲的劉文英老人對我們說,1949年,她15歲從塘口橫山嫁到北行街,看到「南盛源」的「南北行」生意還做得很好,老人雖不知道那時「南盛源」的老闆是誰,但至今仍清楚地記得商店經理名叫譚運駒,店裡的伙記每天都很忙。

上行街南盛源商店原址

在學前街,從奮興中學傳出了朗朗的讀書聲,這所建於民國時期的學校當時在陽江西部名氣很大,培養了不少的人才。學前街45號舊建築是一家仍保留著以前風格,有兩個鋪位的商鋪,主人是93歲的梁杏生,老人仍在經營油糖副食類商品,其櫃檯貨架擺設保留著計劃經濟年代集體綜合商店那個老樣子,這種擺設如今已經很少見了。

老人說,商鋪是爺爺那代人所建,爺爺那時開米鋪,父親接手後做飲食店,賣瑪仔和粥;計劃經濟年代出租給集體做綜合商店,賣水果和黑果蔗;改革開放以後,梁杏生先是經營各類菜種,後來經營油糖副食等至今。

陽西縣城一角

行走在織篢舊街,「丁丁當當」的打鐵聲仍在。街上的老人說,織篢這地方人傑地靈,商業、手工業很發達,織 剃刀、織 剃頭椅、織 餅業、織 制帽五金等等都是響噹噹的。1984年7月,新中國首次組織龐大的體育代表團參加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23屆夏季奧運會,出場儀式上,各國體育健兒所戴的漂亮帽子就產自織

自己手上製作的帽子出現在國際奧運會上,那是織篢人十分風光的日子。

1988年1月,陽西縣城設在織 ,為織 提供了發展機遇。

以陳成進、羅運興為首的首屆陽西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著眼縣城的長遠發展,從廣州請來了高水平的城市規劃專家團隊,作出了有前瞻性和科學性的縣城建設規劃。經過歷屆陽西縣委縣政府班子的接力拚博和陽西縣人民的艱苦奮鬥,如今,陽西縣城街道四通八達,現代化樓房鱗次櫛比,建成區已達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過10萬人。城市格局大氣,市場繁榮,現代化建設在穩步推進。

千年織篢,正煥發出無限的青春活力。

風情

別具特色的娘嫲誕游

據介紹,娘嫲誕游是從前民間一項很活躍的活動。劉裔清小時候在織 看過兩屆的娘嫲誕游。這個活動在織 每隔3年舉辦一次,每次3至4天,逢農曆三月廿三日舉行。

當時的商家很支持這個活動,因為除了熱鬧外,還能刺激消費、聚集人氣、活躍文化。因此,吸引了不少人參加。

娘嫲誕游舉辦之時,有一系列的活動,如游神、飄色、在娘嫲廟(在豬仔行附近)旁做大戲(粵劇)。其中的飄色由裝扮成古人的男女孩童等坐在高高的特製設備上,由人推著行走在織篢正街等四條主街道上。街兩旁站著看熱鬧的密密麻麻的人群,熱鬧非凡。

「還有一大特色,在四條巡遊主街道,商家事先出錢買了黑布掛在街上面,防止大陽曬著,這叫做蔭街,有發財之意。」劉裔清說,三四天活動,又吃又喝,又看特色巡遊,又看大戲,人聲鼎沸,甚為熱鬧。

人物

傳奇商人何恬齋

在今織篢上行街20號之一、之二、之三,這三間連在一起的商鋪,與北行街30號之一、之二、之三,同樣是三間連在一起的商鋪,分別是傳奇商人何恬齋締造的赫赫有名「同盛祥」和「南盛源」原址。

劉裔清介紹,何恬齋原來在陽江城經商,有人脈關係有資金。何認為織篢地理位置和資源便於拓展對廣東南路地區等地生意,清乾隆十六年(1751),何恬齋從陽江城來到織篢圩北行街,開設了「南盛源」油糖酒米店。他從高州採購大批黃欖和甘草等原料,在織 開辦涼果廠,秘制橄欖、仁面子、蜜餞黃皮、軟肉蘇芒等,狠抓質量,薄利多銷,僅此項就搶走了陽江城很多商家的生意,生意紅紅火火。

學前街這家副食品商店仍然保留著從前擺設

後來,何恬齋又在上行街增開了一家「同盛祥」商店,購船20多艘組成船隊,通過到海南島購檳榔、花生和南方水果等遠銷到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又從這些城市購回藥材和食品等,在織 、平岡、埠場、蒲牌等地相繼開設「南北行」,經過20多年經營,何恬齋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富甲一方。

何恬齋在商業上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後來,他在織 附近高價買了一個土坡建村,就是如今的大洲村。

故事

解放初織篢鎮挖出一批潛伏特務

2018年國慶前夕,從廣東省公安廳刑偵處離休多年的92歲的陽江籍老公安譚菁回到陽江,向筆者講述了解放初他親歷的一些故事,其中有一段發生在他任職織篢鎮派出所所長之時。

1949年5月,譚菁參加了恩陽台獨立大隊北三東武工隊,陽江解放後任東平派出所探長兼武裝排排長,在東平參加過殘酷的剿匪鬥爭,後任過東平派出所代所長。

「拿槍的敵人被我們消滅後,我們又面對新的艱巨任務——與暗藏敵特分子進行鬥爭。1951年7月,我從東平派出所調往織篢鎮任派出所所長。」譚菁說,織篢鎮是陽江縣除縣城外最大的圩鎮,社情十分複雜。織篢派出所共有警員14人,還要負責塘口、新墟、程村、溪頭、蒲牌等鄉治安工作,織篢圩鎮距陽江城約50公里,那時交通十分落後,組織上專為譚菁配備了一匹棗紅色大馬作為交通工具。

1950年3月18日凌晨,我剿匪部隊在上洋一帶消滅了以「國民黨國防部保密局粵南工作站」為首的「忠義反共救國軍第一支隊」,部隊在被打死的土匪頭子身上搜到一份潛伏特務人員名單,部隊領導將這份名單交給織篢鎮委副書記。「我接任織 派出所所長後,該副書記將這份名單移交到我手上。」譚菁回憶,名單顯示,織篢鎮區共有兩個特務組織,分別以合法身份在鎮工會任委員和鎮商會當文書,此外,在織 鎮後墓山、石橋鋪等鄉也有暗藏特務。

根據上級「放長線,釣大魚」的指示,派出所暫時未驚動這些人。

1951年9月,織篢鎮稅務所召開各界座談會,傳達縣稅務局關於做好稅收工作的有關要求。會後兩天,潛伏特務紛紛走上前台,製造謠言,煽動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織篢鎮的工廠和商店紛紛關門,造成了很壞的社會影響。

「當時我在縣公安局開會,接到電話後立即向縣公安局主要領導彙報了相關情況。」譚菁回憶,根據縣公安局主要領導要求,自己當時立即策馬從縣城回到織篢,第二天即帶領公安人員將鎮工會委員、鎮商會文書和石橋鋪鄉鄉長等一批潛伏特務逮捕法辦,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五金刀剪學院來了!陽江應用型本科院校籌建辦與這些企業簽約合作

來源 | 陽江日報(劉再揚 )

圖片 | 劉再揚 陳建華 張德遜

編輯 | 何朋鍵

審核 | 張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