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最難搞的兩種關係,一種是夫妻關係,一種是親子關係。
疫情肆虐的春日,繼大家對民政局「離婚預約爆滿」驚嘆後,因為網課搖身變成班主任的眾家長,也不斷發出「再不開學,不是我亡,就是娃瘋」的哀嚎。
一場疫情,我們看到了很多的問題少年和問題父母。
3月3日,河北石家莊,五年級的孩子因上網課不認真,被家長訓斥:「在家不好好學習,上網課不積極……」 緊接著,孩子便不顧一切從樓上跳下。
家長驚恐地報了警,跑到樓下抱著受傷的孩子痛哭....
3月6日,上海媽媽劉女士,在家輔導孩子上網課寫作業,她讓娃認真嚴肅,娃非自由散漫,她讓娃勤奮努力,娃偏要馬虎偷懶。
絕望之際,劉女士跳河輕生。
消防人員迅速趕到河邊營救,劉女士哭著說:「不要救我,我太累了,他(指她自己生的娃)就希望我去死啊……」
像這種一上網課、一寫作業就「雞飛狗跳的「戲劇性一面,幾乎每天都在發生,不少家長發出「再不開學,他們就瘋了。」的哀嚎。
但,作為特殊時期的教育方式,網課沒有罪。
作為父母,讓我們理性的思考幾秒鐘,這場疫情是不是把本該家長解決,卻一股腦丟給老師的教育問題暴露出來了呢?
真正的痛點在於:
每個問題少年背後,都有一個或一對問題父母——不管父母承不承認。
每個問題父母背後,都有一個或一堆教養誤區——不管有意還是無意。
我們是否真的了解我們的孩子?
我們明明愛他(泛指男孩和女孩),反而他為什麼卻越來越恨我們?
我們期待他越來越好,他為什麼非把最壞的樣子給我們看?
我們把一切都給了他,但最終為什麼成了他的仇人?
看見親子關係的這5個真相,就避免餘生無數哀傷。
愛,是每個孩子生而應得的禮物。
疫情期間,很多家長要一邊在家辦公,一邊照顧孩子,確實在面對偷懶、犯錯的孩子時會忍不住生氣,這是人之常情。
但,有些父母卻不會好好生氣,而是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全部轉移到對孩子的人格攻擊上。
我們要學會「給情緒」,意思是向孩子直接表達我們由他們的言行而產生的真實情緒。
憤怒、沮喪、擔心、嫌棄、不喜歡、想靜靜等等都可以,我們應該真實地向孩子表達。
孩子會通過我們的情緒反饋來判斷他們言行的後果和是非。
比如: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家長告訴孩子,他有那些具體行為做錯了,所以我們很 生氣。
而不是向我們的孩子傳達我們的「情緒暴力」,這樣只會造成惡性循環。
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和他的父母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其實歸根結底還是自身的家庭教育問題。
這個漫長的「假期」於我們而言,應該是去看清親子之間相處的真相。
然而這些真相就是,儘量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去毫無保留地愛他、接納他、引領他、陪伴他。
我們要學會像尊重任何一個大人一樣尊重他,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與他感同身受,同時給予他溫暖而有力的支撐。
不要做一個只會說教和暴戾的父母,學會放下身段,捧出真心,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
只有在父母的愛里,孩子才能真正學會去反思,去改變;才能 破繭成蝶,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一段關係,不管是夫妻關係,還是親子關係,最糟糕的狀態從來不是爭吵,也不是較量,最具破壞力的,是發自內心的冷漠和失望。
一個孩子,如果從小不被人愛,孩提時期發出求關注的信號,被一次次漠視,當他企圖用叛逆的行為向父母發出呼救時,又遭到強力鎮壓,他想復仇但又沒有勇氣,就容易走向的一個極端:
喪失一切熱切的希望後,破罐子破摔,變成一個廢物給父母看。
所以說,反抗的孩子,從來都是好孩子。
最讓人擔憂的孩子是這樣的,認定自己一無是處,對人生絕望,打心眼裡厭惡自己,就此沉淪,渾渾噩噩,直至周圍所有人都放棄他。
那麼,這個人見人煩的巨嬰,又是如何淪落至此呢?
這世上從來沒有盡善盡美的家庭,沒有生來就會教育的父母,也沒有生來懂事的孩子,但愛和被愛的需求是永恆的,它會引領我們,去突破思維慣性的高牆,歷經成長的挫折和蛻變,最後擁抱新生。
只是,如果我們的教養方式一開始就出了差錯,這條路會走的無比艱難。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走向新生的路,最早開始於孩子出生的過去,其次也是現在。
良之所至,需有厚黑。方可稱之為道。搜索公眾號「厚黑台」
推薦理由:觀點犀利,幽默卻不失風雅,
厚黑台與你分享新鮮狠辣的熱點評論、
熱淚盈眶的生活乾貨以及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人生苦短,只該用精彩填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