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話題說:「如何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
有個高贊回答:
言傳身教,潛移默化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你希望他成為什麼樣子,就努力和他一起成長。
但是,情商不是孩子的起跑線,智商也不是,唯一的起跑線就是父母。
那麼,什麼樣的父母,一看就能養出高情商的孩子呢?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
平均能與父親共處兩小時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情商高,男孩更像男子漢,女孩長大以後更懂得與異性交往。
我外甥,是老家出了名的高情商孩子。
外甥十歲,小學生,和他交流可以把他當做朋友,不但能討論專業性的知識,聊天的方式特別舒服。
有一次,他拿著考了70份的卷子回家,特高興的跟爸爸說:「這次只考了70份。」
他爸爸問他:「就70份?怎麼搞的!」
外甥接著說:「背後一題沒看見,所以沒寫。」
還沒等他爸開口,外甥就說:「我知道,下次一定每面都要看。」
英國著名文學家哈伯特曾說過:一個父親勝過100個校長;
媽媽因為工作原因,不能時刻陪伴著孩子。外甥和他爸爸相處的時間更多一些。
爸爸每天早起和外甥出去跑步;
抽出時間和外甥一起去參觀天文博物館,一起探討宇宙奧秘;
爸爸每天會陪伴外甥寫作業,還充當任教老師,指出外甥的錯題,還講一些有趣故事,讓學習的氛圍更加輕鬆、愉快。
外甥不管做什麼,他爸爸永遠堅定的陪伴在外甥身邊,引導他的學習和生活。
他們不像父子,更像朋友。
哈佛大學一項連續進行了12年的研究也證明,爸爸參與度高的家庭長大的孩子,普遍情商高,勇敢堅韌,更能應對挑戰與挫敗,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說起溝通溝通方式,阿媽認為霍思燕和杜江的溝通方式是值得借鑑的。
有一次在錄節目,有個小朋友到嗯哼家玩。霍思燕希望嗯哼有個小主人的樣子, 多多照顧下其他小朋友,結果沒想到霍思燕因為對其他小朋友好,嗯哼吃醋生氣了。
我相信大多數的父母肯定會指責孩子,或者會不理會孩子的情緒。
霍思燕沒有這樣,而是打電話給杜江,讓杜江做中間人,協調他們之間的矛盾。
杜江在電話那頭說:「你要理解媽媽,這麼多小朋友到我們家來,是需要大人照顧的,所以媽媽才會照顧他們呀。媽媽剛剛是有點著急,但是沒有凶你,她還是愛你的好嗎?」
霍思燕怕嗯哼誤會解釋說:「媽媽給爸爸打電話不是讓他責怪你,而是希望爸爸能幫媽媽和你解釋下,否則咱們倆沒辦法繼續做朋友了呀。」
母子兩個就這樣在爸爸的協助下,又重歸於好了。
而且,嗯哼和其他小朋友也友好相處了。
霍思燕和杜江都選擇站在兒子的角度去溝通這件事。杜江告訴嗯哼的是,其他小朋友來了,媽媽應該也要對他們好,而霍思燕告訴嗯哼的是,他請爸爸是因為還想和嗯哼成為好朋友。
這樣潛移默化的讓嗯哼知道,有事要溝通,而不是賭氣。
無疑是給嗯哼塑造良好的叫交流和溝通方式。
朋友跟我說,有次她女兒甜甜放學回家後一直悶聲不吭的,吃完飯還來在沙發上,不寫作業,也不說話。
我朋友就問她說:「甜甜,今天的作業還沒寫把?」
「我不想做!」甜甜大聲嚷嚷著。
我朋友心裡想著:這孩子,這是什麼態度!
但轉念又想:莫非有什麼特殊的原因呢,問問吧。
於是收起了準備責罵的態度,溫柔的問:「為什麼不想做作業呀,跟媽媽說說呀。」
「我們班語文老師不好,昨天只給我的作業打了60分,而且,還在班上點名批評我。」
「那為什麼老師只給你打60分呢?」我朋友繼續追問。
「我的答案都是對的,但老師說我寫得太亂。」然後甜甜若有所思的說道:「哎,看來以後得好好練字了。」
朋友跟孩子說:「媽媽認為甜甜做的沒錯,但是以後也要從本身去發現問題。」
甜甜也意識到自己的不對,馬上跟我朋友說:「媽媽,剛剛我不應該跟你發這麼大的脾氣,對不起。」
孩子生氣了或者哭鬧的時候,父母應該多一些耐心、多傾聽孩子的感受,並和孩子談論這些情緒和感受。
被譽為「情商之父」的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商對兒童的成長如此重要,父母們需要從小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們的情商,而情緒自控能力,往往是養育高情商孩子的關鍵。
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決定一個人幸福和成功的因素中,情商比智商更為重要。
智商決定了一個人的方向,而情商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
父母足夠相愛,孩子的情商會更高。
情商高的孩子, 走的更遠,活得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