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史上最恥辱的一幕:50萬大軍全軍覆沒,皇帝被俘虜

2019-10-08     北斗維斟

15世紀中期,是一個全世界都在發生巨大變化的時代。1448年,葡萄牙在非洲西海岸建立了第一次殖民據點,標誌著西歐開始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1453年,鄂圖曼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宣告東羅馬帝國最終滅亡,一個新興的土耳其帝國正式崛起。而在中國,1449年,發生了土木堡之戰,宣告明朝走向了衰落。土木堡之變,不僅僅是明朝衰落的起點,也是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的開端。此後,西方國家橫行於大洋之上,將人類進入了海洋時代。中國則不斷走向了封閉自守,和世界潮流脫軌。

一,土木堡的大背景:明朝的衰落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此後,經歷了洪武的恢復時期,永樂的擴張時期和仁宣的收縮時期,明朝就衰落了。從明朝建立,到衰落,只用了60多年的時間。為什麼明朝會衰落得如此之快,這主要在於明朝的經濟政策和政治缺陷。

在經濟上,明朝推行了「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對工商業的打擊十分嚴厲。這使得唐宋以來發達的商品經濟遭到了遏制。打擊工商業的結果就是導致明朝商稅大幅度減少,從而影響整個國家的財政收入。作為對比,北宋的財政收入為6000萬兩,其中商稅占據70%;明朝永樂年間的財政收入為1000萬兩,其中商稅只占5%。


針對財政收入少的局面,明朝推行了「兵農合一」的軍屯制度。朱元璋時期,全國擁有180萬軍隊,在永樂時期擴張為270萬。這些軍隊基本都通過衛所制度編制起來,在全國各地進行屯田。而屯田所出產的糧食,一半需要交納上級。這就是使得明朝初期的軍隊不需要花多少財政支出,朱元璋曾經得意地說「吾京師養兵百萬,要令不費百姓一粒米」。永樂元年,全國稅糧為3100萬石,而軍田繳納的子粒就有2300萬餘石,軍屯田收入占全國稅糧的百分之七十多。

但是,軍屯制度是建立在對軍籍戶口的殘酷的剝削基礎之上的。從軍屯制推行以來,軍籍戶口就不斷的逃亡。根據《明英宗實錄》載,當時全國「逃故軍士一百二十萬有奇」,約占當時全國軍隊總數的一半。軍戶的逃亡,導致了大量的屯田荒蕪,使得國家財政遭遇了嚴重的困難。財政來源減少,但是政府的財政支出卻在不斷的擴大,如明朝的朝貢貿易、永樂時期的南征北戰、宗族官員的俸養,都需要大連的資金。為了為此政府機構的正常運轉,明朝不得不加重對農民的剝削,導致了農民起義不斷發生。明朝,中國農民起義最頻繁的時代之一。張顯清先生《明代政治史》的統計,在洪武年間,明朝就發生了190多次農民起義。到了明英宗時期,農民起義的次數就更加頻繁。

在政治上,明朝的中央體制具有明顯的缺陷。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使得皇帝的政務繁多,這為宦官專權埋下了隱患。朱元璋還能處處防範宦官,朱棣就已經開始重用宦官了。朱棣時期的宦官機構司禮監已經掌握了「批朱」的職權,為宦官控制大臣奏章提供了方面。朱棣建立東廠,使得錦衣衛開始被宦官控制。

到了明英宗時期,由於皇帝尚未成年,宦官逐漸掌握了權力。1442年,宦官王振開始專權。他大興土木,修建寺廟;賣官鬻爵,收受賄賂;好大喜功,三征麓川。使得明朝的政治迅速腐敗。面對王振的行為,明英宗幾乎都是言聽計從。1443年,翰林侍講劉球上書建議十項改革措施。這些措施觸犯了王振的利益,於是王振就指使錦衣衛指揮使馬順將他殺害。可見當時明朝的政治已經病入膏肓了。

二,瓦剌的崛起

在明朝不斷衰落和腐敗的時候,北方的瓦剌卻走向了強盛。瓦剌就是漠西蒙古衛拉特部,永樂年間,遭到明朝的多次打擊而衰落。仁宣時期,明朝採取了全面的收縮政策,瓦剌也趁機發展起來。1434年,瓦剌首領脫懽統一了蒙古各部。1439年,也先繼位,他立志要恢復原來元朝的疆域,滅明朝。也先也是一位十分具有戰略眼光的領袖,他繼位後並沒有直接進攻明朝,而是先壯大自己。

元朝滅亡後,蒙古勢力基本退回了蒙古高原,在內地的蒙古殘餘力量也被基本消滅。而在西北和東北,還有兩支較有實力的蒙古力量。西北的關西七部,原是忽必烈安排在河西走廊到西域的察合台出伯等王系後代。明朝建立了,他們被迫臣服,明初在此冊封為安定、阿端、曲先、罕東、沙州、赤斤蒙古、哈密七衛。在東北大興安嶺一帶,也有兀良哈部、翁牛特部、烏齊葉特部、札剌亦兒部等,明朝在此冊封了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瓦剌統一了蒙古高原後,也先就試圖將這些地區也統一。1445年,也先發兵裹脅沙州、罕東及赤斤蒙古等圍攻哈密,明朝不發一兵救援,至此哈密等為瓦剌控制;正統十一年,也先率兵攻打兀良哈三部。明朝坐視不理,使得也先「破兀良哈,脅朝鮮」。

瓦剌的強盛引起了明朝一些官員的警覺。侍講學土劉球曾經提出整頓兵制,杜絕私役軍士,及時訓練的建議,但是遭到了王振的殺害。兵部尚書鄺埜和廷臣上疏:「請增大同兵」,「罷京營兵修城之役,令休息以備緩急」。但是明英宗和王振置之不理。不僅如此,王振還和也先暗中有聯繫,王振暗中讓親信大同鎮守太監郭敬「遞年多造鋼鐵箭頭,用瓮盛之以遺瓦剌使臣」,而也先也每年賄賂王振。

明英宗

也先還名義上臣服於明朝,通過朝貢向明朝訛詐財物。也先對明朝的「朝貢」十分頻繁,派遣的規模十分龐大。1439年後,瓦剌每年來北京的貢使達二千餘人。規模越龐大,明朝的「回賜」數額就更大巨大,同時接納招待也花去了明朝不少的費用,僅僅大同地區每年對「貢使」供應費達三十萬兩。1449年,「也先遣使二千餘人進馬,詐稱三千人」。不過這次,王振卻叫禮部按貢使實有人數給予賞賜,並減去馬價五分之四,使得也先大怒。之後,也先又藉口明朝沒有向瓦剌和親,於是在7月率領四路大軍,共5萬人向明朝進攻。其中東部進攻的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西路,進攻甘肅;中路分為兩支,一支進攻宣府,也先率領另外一支進攻大同。也先的部隊到達大同後,「塞外城堡,所至陷沒」,大同參將吳浩戰死。


三,土木堡之變

消息傳來,王振鼓惑明英宗親征。兵部尚書鄺埜、侍郎于謙、吏部尚書王直等大臣都極力勸諫。但是英宗一意孤行,偏信王振,決意親征。於是命令朱祁鈺留守京師,兵部侍郎于謙留京代理部務。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及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文武官員隨駕出征。出征的官員雖多,但是一切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在幾天時間內,明英宗和王振就集結了京城的五軍、神機、三千等營官軍操練者,總數達到了50萬。由於倉促出征,士兵攜帶的糧草不足,加上組織不嚴,導致軍心渙散,「未至大同,兵士已乏糧,殭屍滿路」。宋瑛、朱冕、石亨率領的3000先頭部隊到達陽和後和也先軍隊交戰,因受監軍太監郭敬的牽制,不能適宜指揮軍隊,導致全軍覆滅。大軍來到陽和,看到遍野伏屍,「眾益寒心」。

大同

八月初一,明軍進到大同。也先主動北撤,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王振堅持北進,隨從大臣紛紛勸阻,直到鎮守太監郭敬把前線情況告訴王振後,王振才下令班師。在退兵過程中,王振要求皇帝到自己的家鄉蔚州,以顯威風,於是命令大軍跋涉而去。但王振又怕踐踏了自己的田園莊稼,於是又命令軍隊從宣府繞道而行。八月初十,也先的部隊突然追襲而來,吳克忠、吳克勤帥兵斷後拒敵,皆戰死。又派朱勇、薛綬率三萬騎兵救援,結果陷入瓦剌包圍圈,三萬騎兵「殺掠殆盡」。明英宗和王振面對也先的進攻異常驚慌,狼狽逃到土木堡。

土木堡距離懷來僅有20里,大多數官員都主張「入保懷來」。而王振卻堅持不走。鄺埜多次上章要英宗進入居庸關,並且建議組織精銳的部隊斷後拒敵,這些都被王振拒絕。第二天,明英宗向離開土木堡,但是已經被瓦剌包圍,無法移動。土木堡地高無水,南十五里處的河流也被瓦剌軍占據,明軍幾十萬兩天不飲水,饑渴難耐。無可奈何之下,明英宗派遣使者求和。也先接到後,下令軍隊假裝後退。而明朝軍隊則紛紛移營就水,場面混亂不堪。此時,瓦剌騎兵突然殺出,明軍「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最終,明朝50萬軍隊全軍覆沒,明英宗成為了俘虜,隨從的大臣英國公張輔,駙馬都尉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銘、王永和等五十餘人皆戰死。王振則在戰亂中被護衛將軍樊忠捶死,而太監喜寧投降瓦剌,把明朝內部的虛實全盤說出。

土木堡之戰,明朝的軍隊損失了50萬精銳大軍,使得國力受到了嚴重的削弱。此後,也先獲得了明朝大軍20萬匹騾馬,二十餘萬,大量的軍事物質和武器裝備。一個月後提督居庸關巡守都指揮同知楊俊向北京的報告說:在土木拾所遺軍器,得盔六千餘頂,甲五千八十領,神槍一萬一千餘把,神銃六百餘個,火藥一十八桶」。九月十三日,宣府總兵昌平伯楊洪又報告:「於土木拾所遺軍器,得盔三千八百餘頂,甲一百二十餘領,圓牌二百九十餘面,神銃二萬二千餘把,神箭四十四萬枝,大炮八百個。」通過這個數據,就可以得知明朝損失之慘重。

十三陵明皇蠟像:土木堡之變

在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殺,使得明朝宦官群體暫時遭到嚴重的打擊。這使得駐守背景的朱祁鈺、于謙等可以雷厲風行地推行新政,加強邊防,最終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但是也先在北京保衛戰失敗後,又將明英宗放回去,而後明英宗在「奪門之變」後又上台,推行了反攻倒算,殺于謙等重臣,重新重用宦官,明朝又陷入了深深的腐敗之中。木堡之變也引發了明朝的軍事改革,由於50萬精銳全軍覆沒,明朝不得不推行了募兵制,明朝的軍屯制宣告瓦解。同時,明朝的對外政策從此轉為了防守,明朝為了防禦蒙古南下,大規模修建長城,構建了九邊防禦體系。土木堡之變,並不是明朝走向衰落的起點和原因,但是卻成為了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明英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lTvrW0BMH2_cNUgg9K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