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中優秀夏令營學員不被錄取?一場學校和學生之間的博弈

2019-10-05     睜眼看教育

對於了解保研的人來說都知道很多學校為了吸引優質生源報考研究生都會在暑假期間開展大學生優秀夏令營活動,對於想要考研和保研的學生來說,參加目標學校學院的夏令營獲得優秀營員的身份後,有莫大的好處。

保研的同學獲得優秀營員後只要在本科學校獲得了推免資格,那麼授予其優秀營員的學校一般會對其進行錄取;參加考研的同學獲得了優秀營員資格後,一般通過複試達到該學院要求,複試基本就是走過場了,這不是瞎說的,這是各學校宣傳夏令營給出的條件。

所以,對於許多大三即將跨入大四的學生來說,在大三這個暑假參加能夠參加的夏令營對於以後在保研和考研中都有好處。況且,大多數學校的夏令營參加門檻也比較高,基本要求是985/211高校專業排名靠前的學生或者普通高校一流學科專業中排名靠前的學生。

很多人以為獲得了優秀營員在保研的時候就一定會錄取嗎?

確實大多數學校的學院都會錄取授予了優秀營員的學生,不過還是有一些的大學的學院由於各種原因沒有錄取全部的獲得優秀營員的學生,今年就有一些學校的院系鬧出了沒有錄取全部優秀營員的情況。

舉一個例子來看,網絡上有人爆料說北理工管理與經濟學院就放了一些優秀營員的鴿子,大概有十幾個人,真假不得而知,具體原因也不好隨意猜測。

不過,這也說明了當前比較混亂的一種夏令營保研的局面,學院給出的承諾在錄取的時候可以變卦,說明這類學院不夠誠信。但是這個問題背後涉及的實際上更是學校和學生之間的不信任,學校為什麼不信任學生?學生為什麼又不信任學校?

每一個專業都希望錄取優秀的學生作為生源,所以通過夏令營的方式考察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生源的學生,對於表現優秀的同學發放錄取的承諾。而獲得優秀營員的學生只要達到條件之後就可以就讀目標院校。但是這個設計還是出了問題,問題在哪?因為從學生的角度來說,不同的學生追求不一樣,有的人專心某一個學校而全力拚搏,有的學生則是廣撒網,先多拿幾個優秀營員再說,保研的時候再選擇最滿意的學校。

也就會導致一些學校的一些院系發放的優秀營員中出現大量的毀約情況,甚至最後很少有人報考,但也有可能都扎堆過來報考。於是學院在進行夏令營優秀營員評選的時候,都會發放大比重的名額,參加的人中大多數都能夠獲得資格,目的就是為了減少其他學校招生的吸引導致的最終報考人數不多的一種尷尬。但是某一年,這些獲得資格的學生都來報考,出現一種擁擠的情況,會造成學院接收推免的名額不夠的情況,只有違約放棄一部分學生。

實際上學院的錄取違約和學生的違約都是一樣的不誠信,在沒有足夠名額的情況下,違約成為了可行的操作,不用造成太大的損失,畢竟對於一些學院來說,最不缺的就是報考的人。但是對於推免的學生來說,特別是孤注一擲的人來說,這種違約造成的則是夢想的破滅,雖然大多數學生都有不止一所目標學校,但是對於堅持的人來說,還是難以接受的,畢竟通過大學三年的努力獲得的推免名額,再到目標學校獲得優秀夏令營員資格,最後卻被告知無法錄取,這種失落可想而知。

這種情況出現就是在多年的博弈之後,學校和學生之間的不信任造成的,學校不信任發放了資格的所有學生都會回來報考,於是發放了更多的名額;學生並不是專注於某一所大學,而是廣撒網,去能去的最好大學。

這就像畢業生找工作一樣,先多拿幾份offer,最後去最好的單位,但是很多企業對於簽了offer的學生都會有違約金的限制,如果不去就需要支付違約金,企業對於拿了offer的學生最終又不接受的話也需要支付違約金。雖然學生和學校之間的關係不能像個人和企業的關係一樣,但都有共同之處,那就是作為弱勢群體的學生有自己的選擇權,學校也有選擇權,只不過二者之間關於違約的行為沒有嚴格的懲罰標準,最多只是一種不誠信的行為。所以,這更像一種雙方的博弈行為。

當不被錄取這類事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則是毫無其他想法;但是一旦自己遭遇這種事則是憤慨難平,希望採取各種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這是人之常情。

對於弱勢群體的學生來說,只有多關注不同的學校了,目前的現實就是如此,大家都缺乏誠信也造成了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一棵樹上的現實,謹慎考慮曾經有過不誠信行為的學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jdbm20BMH2_cNUgIQ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