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曾經姓「華」,創始人是無錫盪口「華氏」後裔

2019-07-17     吳歌說事

清波客原創

遠離江南無錫數千里之外的貴州,以茅台酒蜚聲海內外,中國茅台被認為是我國頂級的白酒。而這家酒廠原來的創始人,居然來自無錫,是無錫華氏的後裔,遷徙貴州三代之後,不僅考中舉人,還一舉振興了毀於兵燹的當地白酒,成為茅台酒的創始人。且聽清波客先生的講述——

江南的往事總離不開一壺酒。

初夏雨里的盪口,華滄桑搬個板凳,擺張小桌,放碟小菜,三杯兩盞淡酒,獨酌也能盡興。伴著淅淅瀝瀝的小雨,一段關於盪口華氏後人和茅台酒的故事娓娓道來。

煙雨盪口

那是三年前的春夏之交,在華氏宗祠宣告落成的日子,來自全球的兩千多名華氏後裔齊聚盪口。兩位來自美國的華氏後裔得知華滄桑從事白酒品牌運營和酒業銷售工作,便聊了起來。

這兩位華氏後裔旅居美國已近三十餘年,他們的先輩為避戰亂,於元末明初離開盪口故里,輾轉西遷,落戶黔北遵義,在赤水河畔繁衍生息,潛心醫學,成為譽滿川黔的醫學世家。

至清代咸豐年間,這一華氏支脈的傳人華銘軒已位列黔省五大醫家之首。他醫術精湛,為人心懷鄉土,遇貧困分文不取,為商則眼光獨到,創辦「成裕號」,專事鹽業貿易,在貴陽、遵義、仁懷等地均有分號。後因戰亂所迫,華銘軒舉家搬遷貴陽。在搬家路上,華銘軒染病離世,次子華聯輝接掌華家產業,創辦「永隆裕」鹽號,繼續經營鹽業,十餘年間積聚白銀數萬兩,成為貴州首屈一指的鹽商。

矗立在茅台鎮的華聯輝塑像

就從華聯輝開始,華氏和茅台因緣際會,一段盪氣迴腸的故事就此拉開序幕。

華聯輝是咸豐年間的舉人,也是一個孝子。咸豐末年(公元1860年),一天,華聯輝的祖母彭氏在與家人的閒談中,偶然想起她年輕時曾喝過茅台鎮的一種酒,覺得味道甚好,還想再嘗嘗。

祖母的一句玩笑,華聯輝卻一直記在心上。

茅台鎮原是川鹽入黔口岸,華家常年往來於此。華聯輝到茅台之後,發現這裡的燒坊已在兵火中被夷為平地。原來清嘉慶年間,茅台鎮上燒坊不下二十餘家,形成「酒冠黔人國」的盛景。就在茅台釀酒業欣欣向榮之時,遭受了一次滅頂之災——太平天國時期,石達開率軍攻占茅台鎮,戰後茅台古鎮只剩下一片瓦礫,所有酒坊在戰火中蕩然無存。

於是,華聯輝買下一塊土地,找來舊時的酒師,在原址上建起了作坊,起名為「成裕燒房」。

釀出的酒經祖母品嘗,確定這正是她年輕時喝過的酒,於是中斷多年的茅酒生產就這樣恢復了。最初約十年間,華氏的酒僅供家庭飲用和饋贈、款待親友。誰知親友們交口稱讚,求酒者接踵而至,於是,具有敏銳商業頭腦,善於捕捉商機的華聯輝立即擴建酒坊,對外營業,並將酒坊定為「成義燒坊」。

到了華聯輝的兒子華之鴻的時代,華家的產業達到了鼎盛時期,華之鴻擴建了燒房,創建了「回沙茅台酒」的品牌,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茅台酒從此蜚聲中外。

1951年—1952年,仁懷縣人民政府將「成義燒坊」收購併公有化,「成義燒坊」更名為「貴州省專賣事業公司仁懷茅台酒廠」(即今天的茅台酒廠)。

同時,通過購買、沒收的方式,將茅台鎮名氣最大,規模最大的其他兩家私營酒坊「榮和燒坊」、「恆興燒坊」與「成義燒坊」合併,成立了國營茅台酒廠。

如今在貴陽市, 位於電台街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華家閣樓」,曾是華之鴻藏經念佛之所。這座五層重檐八角攢尖頂、高25米的木結構閣樓,用曲欄迴廊上下連通,設計精巧,設有藏經樓和禪房,至今保存完好。

同時,它也是華家崇文興教的一個象徵。

造茅台酒而積下的巨額財富,並未讓華家成為霸凌一方的豪紳,相反,它使得華家血脈中的慈善和樂施基因被完美激發出來。

貴州地處山區,偏僻落後,交通不便,新文化傳播殊為不易。有著遠見卓識的華之鴻耗巨資開辦了當時西南地區最大的出版機構——文通書局,並且立志以出版書籍來普及知識,推動貴州文化發展。後來,華之鴻又創辦了貴陽一中、貴陽師範學院等。但在當時,軍閥混戰,文通書局被迫停辦,華之鴻興辦教育的理想破滅。

華之鴻先生像

直到1934年,華之鴻之子華問渠全面接管書局事務,他抓住抗戰時期人才彙集貴州這個機會,成立了文通書局編輯所,並且承擔了部分國家中小學教課書的供應,同時他又聘請112位全國各行業著名專家為編審委員,哲學家馮友蘭、天文學家竺可楨、數學家蘇步青、畫家陳倚石、作家臧克家,以及貴州本土的騫先艾、羅登義、樂森璕、王伯雄等著名專家、學者、文學家均位列其中。先後出版大批影響較大的書籍,使文通書局成為當時全國七大書局之一,為抗戰時期文化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拆民房,鏟莊稼,還要看風雨陰晴,季節冷暖,搬運歷經艱辛,費用開支之大,都超過了買價,花時一年余,才運至貴陽。」《貴陽文通書局》一書中,記載了書局成立之際運輸設備的艱巨。

資料記載,文通書局設立,總計花費銀子20萬兩。正如留英張曉梅博士在1939年編寫的《貴州經濟》一書中描述:「該局資力之雄偉,設備之新穎,於當時一切落後之貴陽,自不得不視為驚人之壯舉。」

文通書局成立後,用紙數量一天天增加,紙張供應逐日緊張,幾乎出現紙荒。華家決定建一個先進的機器製造紙廠,選址在南明河團坡橋附近,取名為「永豐機器抄紙廠」,也是後來貴陽造紙廠的前身。

華家與茅台酒的故事已經走入歷史,但是我們仍然能從茅酒之源遺址,文通書局編輯、印刷的每一篇文章中感受到華氏先哲的創業精神、文化情懷和商業智慧,歲月悠悠,古老的孝義文化、慈善精神,仍如精心釀製的茅台一般,散發出縷縷幽香,回味悠長……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老盪口"。盪口古鎮是無錫城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傳播江南文化,讓更多人了解無錫,了解盪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eNrCmwBmyVoG_1ZRcl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