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線:零之曙光》硬體需求評測:帶上你的主流中端顯卡來打機械生物吧!

2020-08-12     超能網

原標題:《地平線:零之曙光》硬體需求評測:帶上你的主流中端顯卡來打機械生物吧!

相信大家都幻想過假如有朝一日機器人開始反抗人類,人類會怎樣對抗這股鋼鐵洪流。但是如果人類最終是被滅掉了之後又會是怎樣的一番光景呢?《地平線:零之曙光》就是一款在這個背景設定下的一款遊戲。

作為一款在主機上已經推出好幾年的遊戲,《地平線:零之曙光》上周末就登陸了PC平台,讓PC玩家也可以體驗一下以人類回歸到原始氐族社會並且還要繼續對抗機器人的生活。

而移植一款主機遊戲至PC端上,很多時候都讓玩家擔心的是其優化問題。畢竟有不少主機移植的遊戲在登陸PC初期都會有渣優化這個問題。那麼《地平線:零之曙光》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要暢玩《地平線:零之曙光》需要什麼樣的計算機硬體配置吧。

遊戲畫面賞析

《地平線:零之曙光》的背景世界其實就是我們身處的地球,只不過是在未來幾百年後的世界而已,因此現實世界中有不少著名的地標都是可以在遊戲裡面找到的。

而在畫質方面,在終極畫質之下,遊戲的畫面也是很漂亮的。由於PC性能可以超越主機不少,因此畫質選項最高可以調至終極質量,而選擇初始畫質的話就與主機版的差不多了。

官方推薦配置

根據Steam上的遊戲頁面,《地平線:零之曙光》的官方推薦配置為Core i7-4770K或銳龍5 1500X,顯卡方面則是推薦GTX 1060 6GB或RX 580 8GB,配以16GB的內存。

這樣的配置在目前的配置里來說算是一個比較主流的配置,因此不少玩家第一眼看上去可能會覺得:「哇,這個遊戲挺不吃配置的啊。」不過事實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測試平台與說明

這次的測試平台是基於Intel Core-i9 9900KS搭建的,擁有雙通道16GB DDR4 3200內存。而顯卡方面則是選擇了來自AMD以及NVIDIA合共6款比較主流以及中高端的顯卡,分別是AMD的RX 5600XT、RX 5700、RX 5700XT以及NVIDIA的GTX 1660、RTX 2060 SUPER、RTX 2070 SUPER。

這次的測試筆者選擇了訊景的RX 5000系列顯卡。這幾張顯卡我們都是有做過評測的,它們都有著不錯的遊戲性能以及頗為突出的溫度控制表現,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這裡查看一下它們的評測:RX 5700 XT 海外三風扇版 RX 5700 黑狼 RX 5600 XT 雪狼

訊景 RX 5600 XT 雪狼

訊景 RX 5700 XT 海外三風扇版

訊景 RX 5700 黑狼

影馳 GTX 2060 SUPER 金屬大師

影馳 GTX 1660 SUPER 金屬大師

影馳 RTX 2070 SUPER 名人堂 HOF CLASSIC

顯卡需求測試

在這個測試環節中,筆者會以遊戲可以提供的最高畫質來測試顯卡在遊戲內置跑分測試的幀數表現,而《地平線:零之曙光》的最高畫面選項為終極質量。除了平均幀數外,筆者也會把1%低幀率包括進來。

這個0.1%低幀率是分別取自一段時間內1%最低的幀數。相比起單純的最低幀數,可以更有效地反映在遊戲時,出現卡頓(Stutter)及掉幀的情況,因為最低幀數只是取最低的一個幀數為顯示。因此1%低幀率愈接近60,就表示愈能比較穩定地以60幀來遊戲。

在進入遊戲之後,遊戲首先會根據玩家的硬體來作出優化,以筆者的體驗來說,這個過程大概在10來20分鐘左右。要注意的是,C盤必須要有足夠的空間才行,哪怕遊戲不是裝在C盤。因為遊戲貌似在優化時會產生一堆東西放在C盤上,不然的話就會像筆者那樣,優化到差不多的時候遊戲就崩潰了(笑哭)。

另外,以目前的這個遊戲版本配合NVIDIA的451.77顯卡驅動來運作的話,人物模型會出問題,並且有機會卡死十來秒然後回復正常,對於跑分測試非常不友好,因此筆者是用了451.85顯卡驅動來進行這次測試的。

1080P解析度測試

首先來看看1080P解析度之下的幀數表現。可以看到,6張顯卡中有5張都完全超越了60幀的標準,其中價格更加便宜的RX 5700 XT達到了90幀,比起貴不少的RTX 2070 SUPER 幀數還高一點。而即便是唯一達不到60幀的GTX 1660 SUPER也有59.2,與60幀可以說是沒什麼分別了。

在1%低幀率方面,AMD這邊的幀數表現比起NVIDIA平均都要高5幀左右,因此目前在1080P之下AMD顯卡在《地平線:零之曙光》中是略有優勢的。

而如果玩家是想在這個解析度之下玩的話,那麼一張RX 5600 XT或者GTX 1600 SUPER都是足夠的。

1440P解析度測試

而在1440P之下,情況也是差不多。在平均幀數方面,AMD的3張顯卡幀數表現基本上都要比NVIDIA的要好,有著1至5幀左右的差距。而在1%低幀率方面,仍然是AMD這邊有優勢,特別是RX 5700的1%低幀率都比RTX 2070 SUPER的要好了。

想在1440P之下暢玩《地平線:零之曙光》的話,那麼一張RX 5700或者RTX 2060 SUPER都是可以的。

2160P解析度測試

至於2160P也就是4K之下,遊戲對於顯卡的要求就更加高了。在這裡可以看到,RX 5700 XT的平均幀數比RTX 2070 SUPE稍為低1.5幀左右,而在1%低幀率方面大家則是一樣的,不過考慮到RX 5700 XT比RTX 2070 SUPER便宜太多,這個結果也是很好的了。

無論怎樣,這兩張顯卡在《地平線:零之曙光》中都不能夠達到2160P 60幀的流暢要求就是了。

CPU性能需求測試

在處理器測試方面,筆者會透過BIOS把Intel Core i9-9900K設成不同的核心數及超線程來模擬不同處理器在《地平線:零之曙光》中的效能,頻率方面則是選擇了3.6GHz以及4.0GHz。顯卡則是配搭RTX 2070 SUPER,測試時遊戲解析度為1080P。

從上面圖表可以看出,想在《地平線:零之曙光》里達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幀數,至少需要一個頻率在3.6GHz或以上的處理器,核心數方面至少要4核8線程。不過如果大家想要一個最穩定的遊戲體驗的話,一個4.0GHz以及6核以上的CPU會是比較好的。

4核4線程處理器在這款遊戲中是完全不夠用的,平均幀數相比起穩定後的88幀相差了差不多10%,而且1%低幀率也是遠遠落後。目前依然主流的4核8線程處理器雖然在平均幀數上與更多核心數相比是差不多,從1%低幀率上來看還是會有不穩定的情況。不過4核8線程在3.6GHz時的1%低幀率為51.1幀,相比起4核4線程來說也可以算是夠用的。

至於6核6線程 4.0GHz之後的結果就可以說是很接近了,平均幀數以及1%低幀率也沒有明顯提升,最多就是有1幀左右的不同,可以說是基本上穩定下來了。

但是!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地平線:零之曙光》的0.1%低幀率是不穩定的。下至4核4線程上至8核16線程,其0.1%低幀率都不斷浮動。這也意味著在遊戲內會有不同程度的隨機掉幀,而這也是遊戲本身優化不佳的問題。

總結:等待優化的曙光

對於一款從主機移植到PC的遊戲來說,《地平線:零之曙光》這款遊戲的幀數表現並不是非常好,甚至可以說是有點糟糕,這應該是其優化不佳而導致的,畢竟全螢幕68幀和無邊框只有60幀這種差距在現在的遊戲來說也不常見了。

因此《地平線:零之曙光》目前對於硬體的需求也是不低的。想要保持平均60幀或以上的話,在1080P之下AMD這邊需要一張RX 5600 XT就可以保持在平均60幀以上,而在NVIDIA這邊一張GTX 1660 SUPER也可以達到59幀,基本可以說是達到60幀了,但是為了確保有一個更加流暢的體驗,一張RTX 2060 SUPER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至於在2K之下,一張RX 5700或者一張RTX 2060S SUPER就差不多了。 不過要注意的是,這只是在內置跑分的成績,如果是正常遊戲的話幀數還會有所下降的

至於在CPU方面,一個6核 4.0GHz或以上的CPU就可以比較穩定的玩《地平線:零之曙光》了。當然,由於優化問題,目前是不能夠徹底穩定的,至少掉幀這個問題是存在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e2e5nMBeElxlkkaC80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