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選擇西昌作為衛星發射中心?

2019-07-23     後宮地圖三千

秘境西昌

西昌,這座被大小涼山的千峰萬嶺重重遮蔽的都市,這座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它曾經有過不俗的歷史:早在漢朝時,這裡叫邛都,那是大才子司馬相如開疆拓土的重要收穫。《漢書·志·地理志上》:

「山出銀,堂琅。越巂郡,武帝元鼎六年開。莽曰集巂。屬益州。戶六萬一千二百八,口四十萬八千四百五。縣十五:邛都,南山出銅,有邛池澤。」

公元842年,南詔在此設立政權,改名建昌。1728年,建昌再改名為西昌,並沿用至今。諸葛亮在此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楊升庵貶守保山,多次遊歷邛海,見證了西昌城頭那輪比故鄉成都更圓的月亮。

西昌的月亮 / 在橫斷山脈 在古絲綢之路 / 西昌 泥土般樸實的城市 / 把月城這張詩意的名片 / 放大並鑲嵌在高原 / 照過古人的月亮 / 在馬幫搖晃的鈴聲里 / 守望彝海 守望大小涼山 / 千年約定 亘古的守望

西昌 月亮女兒的故鄉 / 一代一代航天人 / 在這裡安營紮寨 / 用青春、汗水和飛旋的生命 / 開啟宇宙的天窗 / 不朽的神話 / 啟迪中華兒女飛天的夢想

今天的西昌不僅是內地人懷著好奇目光打量的邊地,同時也是一個充滿異數的秘境。西昌的神秘既在於古老的彝族人文傳統,也在於衛星發射中心的當代高科技。同時,這一古老一現代,一人文一科技的相映成趣,更成全了這座城市,這座城市不僅有了人文的神秘面紗,也有了科技的現實深度。

不負眾望

許多上了點年紀的本地居民常津津樂道於西昌當年如何從眾多的候選之地一躍而成為中國的第二個衛星發射中心,那的確是一段充滿了傳奇色彩的往事。如果不是衛星,不是那片高遠純美的藍天,西昌的魅力肯定要大打折扣。

上個世紀50年代,當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航天領域展開你追我趕的激烈競爭時,中國也於1956年在北京組建了航天機構,並定址甘肅酒泉,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中國第一座實驗基地。60年代,中蘇交惡,酒泉發射場不但有蘇聯專家參與勘察建設,而且距離蘇聯很近,從防衛的角度講十分不利。因此,就在酒泉基地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前一年的1969年底,中央決定再建設一個的新的衛星發射基地。新發射基地既要有利於長遠發展,又要便於保密和施工

為了選擇一個完美的發射基地,勘察隊走遍了滇北、黔東、鄂西、川南、晉東、晉西以及洞庭湖、鄱陽湖等9個省25個地區的81個縣,歷時3個月,最後從10多個初選出來的地方中精選了3個,西昌正是其中之一。

專家組對3個候選之地再次複查,最終,當塵埃落定時,西昌幸運地獨占鰲頭。距西昌市區60公里左右的一條叫做松林的幽深峽谷從此橫空出世,成為共和國的第二個衛星發射中心,那是1970年春暖花開時節的事。

勝出條件

西昌能過五關斬六將地成為唯一勝出者,與這方土地所具備的優越條件密切相關:

首先是海拔高、緯度低。發射場地處東經102度,北緯28.2度,平均海拔1500米。而我們知道,衛星軌道傾角與發射場的緯度關係十分重大,緯度越低,離赤道越近,就既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轉的離心力,又可縮短從地面到衛星軌道的距離,從而節省火箭燃料,增加火箭的有效負載。此外,還可避免一系列火箭研製上複雜的技術問題,簡化製造過程。同時還能夠滿足將來發射大、小傾角衛星的要求,也有利於衛星和火箭部件的回收。

第二是地形隱蔽。西昌地處大涼山腹地,與其它幾個候選之地相比,這也是得天獨厚的,那些終年雲霧瀰漫的崇山峻岭仿佛是西昌的一方方屏障,擋住了外界探索的目光和腳步。

第三是氣候。西昌素有小春城之稱,它的氣候絲亳不遜色於四季如春的昆明。西昌的氣候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常年平均氣溫17攝氏度,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也在10攝氏度左右,而7、8月的平均溫度卻不過24、25度而已,是中國年氣溫變化最小的地區之一。更重要的是,西昌地區雨旱兩季分明,每年只有6月至9月為雨季,且多半是夜雨和午後陣雨其餘月份為旱季,晴天多達320天,幾乎沒有霧日。每個初到西昌的人往往都驚訝於頭頂的那片藍天為何能像剛剛清洗過一樣纖塵不染,而這如洗的碧空也恰恰大大地增加了衛星的年試驗周期和允許發射的時間。

第四是西昌水源豐富,能滿足發射中心的大量用水。

第五是交通。距發射場50公里處是西昌飛機場,發射場距離成昆鐵路和川滇公路都不遠,加之東面的金沙江航道還可以水路通宜賓、重慶直至上海,這些條件極利於運輸所需物資和衛星、火箭產品。

天時加地利,西昌終於從古老的彝州首府深化為當代航天城。

開創新生活

那些曾參加過衛星發射中心草創的老人們大多還健在,有的就選擇留在了這座並非故鄉卻勝似故鄉的西昌安度晚年。回憶起當年的草創,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人告訴我,當年的西昌松林地區入眼的都是蒼茫的高山,叢林中滿是杜鵑,每到春天杜鵑花就漫山遍野地開放,幽暗的林子裡不時會傳來幾聲疹人的狼嚎,而零星如補丁的玉米地周圍有幾個占舊殘破的彝家小村莊,彝家人還在以刀耕火種的方式在大山的皺紋里艱難地討生活。

短短几天時間,數以千計的建設者們在這條幽靜的山谷里安營紮寨,大大小小的軍用帳篷一頂接一頂,一直搭到了幾公里外的地方,那壯觀而火熱的場面使世代居住在這裡的彝族同胞不明所以,紛紛嚇得逃進了深山。後來,經過當地政府的勸說,他們才又回到了家中,用好奇的目光打量著猶如外星來客般的大卡車和各種建築工具。那時候,彝家人最喜愛的休閒方式就是坐在施工現場附近的山坡上,一邊喝著包穀酒,一邊看著山谷里忙碌的人流和車流。只是,他們那時還不知道,因為衛星發射中心,他們的生活將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而這條幾千幾萬年來一直幽靜如世外桃源的山谷,從此也將成為共和國版圖上非常重要的個圓點。

幾十年後的今天,衛星發射中心早已聲名鵲起,為西昌爭得了航天城和中國休斯頓這樣的美名。奇特的是,這麼個高科技密集之地,同時也有民族風情最活生生的現實。

在衛星發射中心,沿著那條專用公路走過跨河大橋,在橋畔的一個寧靜的山谷地帶,古老的彝家生活方式依然在繼續。路旁多是蕎麥田和玉米地,彝家特有的泥土壘牆、木樑瓦房的院落,此起彼伏地掩映在靜靜的林子裡,而就在這些傳統的彝家民居旁邊,發射中心的鐵路專用線上卻停靠著運送火箭的專用列車以及高級軟臥列車。同一個彝族家庭里,也許父親還披著民族服裝達爾瓦,兒子卻穿著牛仔服,女兒則身著時尚的超短裙。幾平所有的外國來賓參觀完發射中心邁出大鐵門,迎面卻看到了一牆之外古風猶存的彝家村寨時,無不感到一種時空交錯的驚訝。是啊,牆內是最現代的發射中心,牆外是最傳統的民族村寨,恐怕再沒有比這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觀了吧!

先進的衛星發射和古老的彝家風情,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事物就以這種近乎於傳奇的方式被結合到了一起。這種強烈而有趣的對比,這種同一條鄉間小道上可能同時走著散步的衛星專家和下地的彝族漢子的對比,這種染著金黃頭髮的外來遊客向身著達爾瓦的長者問路的對比,這種同一條小溪里一邊是彎腰戲水的女科技工作者,一邊是捶打著衣服的彝家姑娘的對比,都為西昌增添了一份難得的活力與精彩。而在這種活力與精彩之中,傳統與現實就這麼和諧地水乳交融了。西昌,它既活在那份遙遠的傳統中,也活在這份伸手可及的現實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PRQH2wBmyVoG_1ZSKk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