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贛之首 西漢古邑

2019-05-07   於都信息網1

《印象•於都》 雩都故事會



贛南,古稱南贛。於都地處南贛之東,在南贛立縣最早,地域最廣,人口最稠密,農商最發達,而境內的貢江又為贛江之源,因此被稱作「南贛之首」。兩漢古邑之於都,其地占今贛南近一半,包括寧都、安遠、石城、瑞金、會昌和尋烏六縣,亦即於都之外六縣,皆自西漢於都地分析而立,故於都乃「六具之母」。

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在於都置南部都尉(相當於地市級行政機構),領七縣:於都、贛、平陽(即今興國,析自贛縣)、陽都、揭陽(析於都白鹿營地置陽都;又析陽都陂陽地置陂陽縣,隋時改為揭陽)、南安(由南野分出,約轄今南康、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及南野(約轄今大庾、上猶、崇義等地)。46年後,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南部都尉為南康郡,郡治仍在於都,領於都、贛、南康(原南安)、寧都(原陽都)、陂陽、平固(原平陽)六縣。到永和五年(公元349年),高珪任南康郡太守,將郡治移到章、貢兩水間(即今贛州市章貢區)。至此,「章、貢兩水間」才有了建立郡治的歷史。而此時,於郡為郡治已經113年。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改南康為南康國,又復遷郡治到於都,統轄於都、贛、寧都、虔化、陂陽、平固、南康、南野八縣。南朝梁承聖元年(公元552年),郡治再度遷回章、貢二水間,此間又是130年。前後兩段合計,於都置為郡治竟達245年之久,堪稱南贛之首,西漢古邑。



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於都知縣高伯齡主編的《雩都縣誌》序言云「雩都為漢大縣,自孫吳割地為陽都(今寧都),蕭梁分地為安遠,南唐析象湖鎮為瑞金,宋析九州島鎮為會昌,石城之分又自陽都。是雩之一邑分之虔(贛州)之六縣,且吳、晉立郡於此,實為一大都會。」所言明白無誤概括了於都作為「六縣之母」的歷史由來。

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在白鹿營分設陽都縣(公元280年改名寧都縣)。南朝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又析於都南三鄉為安遠縣。五代時自寧都分設石城縣。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將瑞金監升為瑞金縣。北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在於都九州島鎮分設會昌縣,實際上從西漢於都版圖上分設的還有尋烏縣。明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割安遠縣地分設長寧(今尋烏)縣。於都實實在在乃今寧都、安遠、石城、瑞金、會昌、尋烏「六縣之母」。



建縣之初的於都,幅員之寬,土地之廣,確是「為漢大縣」。它相當於現在贛州市所轄18個縣市區的「半壁河山」。於都東接武夷、南橫五嶺。境內的貢江為贛江的主支幹,而贛江北通廬陵,直下鄱陽,連接長江,是中原漢人長驅直入的理想「高速公路」。而梅江、湘江、濂江匯入貢水,又分別從東、東南、南三個方向連通閩粵邊境。因此,於都自然成為中原漢人入南贛的首選憩息地,經過數代休養生息後,經濟復甦,人口遞增,又再向閩粵播遷,成為客家大本營的核心,堪稱客家搖籃。(本篇來源:《印象•於都》叢書之《客家古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