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缺乏合理的繼承制度,所以在陽頂天死後,明教分裂,差點覆滅

2019-12-19   夢露居士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夢露居士,為你解讀金庸武俠。


在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明教是武林中第一大教派,人才眾多,實力雄厚。特別是前任教主陽頂天允文允武,將明教治理的井井有條,可以與朝廷的正規軍相抗衡。

後來,陽頂天神秘失蹤,明教進入「後陽頂天時代」。教中諸多高手爭權奪利,明教陷入分裂之中。明教群龍無首,險些被六大門派圍殲。

後陽頂天時代明教分裂的最重要原因是缺乏合理的接班人制度,事實上明教在缺乏合理制度的情況下能從北宋堅持到元末而不滅亡,真是一個奇蹟。

對於一個組織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接班人制度,因為只有良好的制度設計,才能保證每次領導人變更時,不會出現混亂。大到一個國家,小到教派、幫會,無不是如此。

那麼,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接班人制度呢?


首先,我們看看世襲制。

世襲制規定了下一任君主只能由上一任君主的後代擔任。沒有比世襲制更好的避免混亂的制度了。比如《倚天屠龍記》中的丐幫,在幫主史火龍死後一度陷入混亂的局面,當黃衣女帶來了史火龍的女兒,立刻穩定了局面。

但是光有世襲制還不夠,在世襲制的基礎上還必須在君主的後代中固定一個繼承順序。

周朝對中國的最大貢獻是建立了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中極為重要的一條是嫡長子繼承制,在名義上延續了兩三千年。這條制度如此重要,以至於齊桓公在葵丘會盟諸侯時,專門規定了「毋易樹子」,也就是說不要更換太子。

嫡長子繼承制為什麼重要?因為它明確地規定了一個不可更改的繼承順序,這樣上一任君主去世後,下一任君主可以毫無爭議地登上君位。正如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指出的:

人們把王位固定由某幾個家族世襲,並規定了一種繼承的順序,以免在老國王駕崩之後發生爭議……寧要表面的平靜而不要賢明的行政,甘冒把一個小孩或一個惡魔或一個白痴捧上王座的風險,而不願在選舉好國王的事情上發生爭論。

事實上周朝的衰落,正是由於周幽王想換太子,導致太子勾結犬戎入侵,才有了平王東遷,揭開了春秋戰國天下大亂的序幕。而齊桓公也是因為幾個兒子爭奪君位大打出手,結果被餓死宮中。


當然,一個江湖幫派搞世襲制可能不太好,因此可以試試世襲制的變種——順位制。

所謂順位制,就是設置一個固定的職位,比如副幫主、光明左使等等,凡是坐上這個位置的人,就被視為下一任幫主。一旦首領出了意外,副首領就可以立刻接班,保證不發生混亂。

順位制有世襲制的好處,可以避免權力交接時發生混亂,而且順位的繼承者可以事先建立個人威望,進一步確保局勢穩定;又避免了世襲制的壞處,即繼任者可能品德或能力不足以勝任這個位置。

但是順位制也有壞處,如果繼任者事先培養親信,掃除異己,就可能提前奪位,危害到當前的領導者的地位。比如日月神教的東方不敗,就對任我行來了這麼一手,害得他差點在西湖底度過殘生。

還有一種比較好的辦法,就是指定製。

前一任首領在卸任或臨終前,指定一個繼承人,這就是指定製。我國清朝自康熙開始,就在使用這種方法,皇帝臨終前頒布遺詔,指定繼承人。在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中,丐幫幫主洪七公身受重傷,便指定黃蓉作為繼任幫主,讓她拿著打狗棒去管理丐幫。

指定製自有其好處,只要首領有識人之明,他選出的繼任者就不會太差。而且高層骨幹們為了得到接班的機會,會對首領忠心耿耿,不容易發生政變。

不過這種方法的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第一,如果首領突然死亡或失蹤,該組織將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第二,首領在任時,每一個高層骨幹都沒有特殊的地位,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下一任教主,大家都可以培植親信,樹立威望,組織內部會產生不同的派別,對繼任者產生巨大威脅。

最後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推舉制。

當上一任領導者死亡或卸任時,由組織中有威望的長老們推舉出下一任領導者,這就是推舉制。很多較為原始的部族會採取這種方法。從古老的堯舜時代,到後來的女真、蒙古、滿洲等等,都曾經用過推舉制。當然,當這些部族接受了更為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文化後,無一例外的拋棄了這種制度。

顯而易見的是,這種制度容易造成混亂,盧梭指出:

若舉行選舉的話,選舉期間就會出現危險的政務中斷,會引起大風暴。(《社會契約論》)

特別是對於缺乏向心力的江湖幫派來說,這種風險尤其嚴重。比如《鹿鼎記》中青木堂推舉堂主,就差點引發火併事件,幸好有總舵主陳近南作為仲裁人,才化解了這一風波。

《神鵰俠侶》中,丐幫幫主魯有腳意外殞命,沒來得及指定繼承人,於是丐幫便用比武的方式選幫主,耶律齊最終勝出,這也算是一種推舉制。丐幫此次選幫主也引起了不小的混亂,差點讓野心家何師我(就是霍都)當上了幫主。

那麼明教採取的是什麼方法呢?

看上去,明教的繼承制度似乎是順位繼承制。陽頂天生前,楊逍是光明左使,很得陽頂天信任,陽頂天還把乾坤大挪移的入門心法教給了楊逍。要知道乾坤大挪移是明教至寶,一般只有教主才能練。所以在陽頂天失蹤後,楊逍便以繼任教主自居了。

但是張無忌在明教秘道中發現了陽頂天的遺書,在遺書中陽頂天讓謝遜暫攝教主之位,日後誰找到聖火令,誰就能做教主。

看來明教的繼承制度比較混亂。如果陽頂天想採取順位繼承制,就應該在生前賦予楊逍更大的權力,明確楊逍的繼承人地位。如果陽頂天想採取指定製,就不該教楊逍乾坤大挪移心法。

陽頂天死於秘道之中,他的屍體無人發現,也沒有人知道他指定謝遜做代理教主。於是明教繼承制度混亂的缺點暴露出來了,並產生巨大的政治風波。明教內部四分五裂,光明頂上打成一團,才有了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的事件。直到六大門派兵臨城下,明教高層兀自爭鬥不休,差點被圓真(成昆)一鍋端了。

因此,明教的分裂與衰落,根本原因是他們缺少合理的繼承制度。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夢露居士,為你解讀金庸武俠。